第37章

但现实中,仍有一大难题摆在李慕云面前。

那便是立场不明的肃王。

倘若李慕云直接向哥舒翰报出自己肃王世子的身份,那这大船,他可能就乘不上了。他必须得在哥舒翰面前将自己的立场与父亲完全撇清了,否则未来的一切,就仍只是空想。

第50章 对头

潼关地势险要,北临大河,南踞山腰,自古便是紧扼关内诸郡之要冲所在。武后朝时,朝廷在潼关设潼津县,以加强对潼关的掌控。

如今驻守潼关的唐军,就驻扎在这依山傍水的潼津县中。军中大多数人,都是在当地临时募来的农民,这些人没有实战经验,挥起锄头来,比挥刀还有力气。可以想见,这样的一支军队,纵然将领的指挥再高明,论实力,也是比不上安禄山手下征战多年的东北边兵的。

但好在去年年末,封常清、高仙芝二位将军出征潼关时,还从京城带出了一支规模不大的临时部队。这只部队虽然也是临时拼凑出的,但组成这支部队的成员,却不是平日里安享太平的农民,而是散落在长安各处的边兵。

这些因为种种原因而逗留长安的边兵,在朝廷的紧急动员下加入了两位西北大将组建的临时部队,而随着潼关驻军的人数日益增长,他们也成了潼关驻军中的中流砥柱。一个个按照原来的军衔,连升几级,小兵成了队长,队长成了旅帅,在这支体量巨大的万人军团中,承担起了训练新兵的重任。

如今老将哥舒翰进驻潼关,关内屯兵的数量已经接近二十万。这个体量相对于一向主张精兵强将的西北系将领,已然是个庞大的数字,倘若有二十万西北边兵,就是灭去西域一国,也不是难事。

只是……如今的二十万唐军,十九万多都是农民。如何令这二十万大军发挥出其应有的实力,仍然是个巨大的难题。

胡李二人一进入潼津县地界,就被路上巡逻的守军给拦住了。

“你们两个!鬼鬼祟祟的,干什么的!”

二人远远的就见着个穿着灰布短打的汉子操着一嘴东都官话向他们奔来,模样似是不善。但这也都在二人的意料之中。

这路是李慕云选的,他不想走大路,便是因为大路上盘查的都是两都文吏,一见着他那份来自长安胜业坊的精致验传,这身份也就藏不住了。

但无论走哪条路,想要进入潼关,都总得有个身份才行。李慕云已经穿上了胡九彰的布衣,这一路下来,纵然他远比胡九彰要讲究许多,但这时浑身上下,也积了不少灰土。倘若排除他那张过分俊秀的脸蛋不看,这一身行头,绝对能让他转眼就没入人群中,想冒都冒不出来。

眼见着那老大哥就要冲至跟前,胡九彰快走几步抢到李慕云面前,合手冲着那人施过一礼,脸上又带上笑。

“兄台,我二人是打西边来从军的,听说这边还在募兵?”

这说辞也是二人早先就商量好的。这种时候,也只有打着投军的名号,才能被潼关守军收留,况且胡九彰本就一身西北军装,他若要投军,定然不会遭到拒绝。

迎面那人虽然不认识胡九彰这身军装,但他认得唐军的横刀。再一听胡九彰口中言语,这表情转瞬就不一样了。

“军爷要到咱们这儿来效力了?那当然欢迎啊!不过还得验过验传才行,不知可否一阅?”

“这是自然。”

胡九彰笑着从衣襟里掏出自己的验传册子,递到那人手里。

北庭都护府,童叟无欺。那人盯着这几个大字连看了好几遍,再抬头时,已经是双手捧着胡九彰的验传,恭恭敬敬的给他承了回去。

“看过了,军爷收好。我这就去帮您禀过卢将军,咱们这儿募兵的事都是由卢盛将军负责的,倘若他知道有像您这样的边兵前来投奔,定然欢喜的。若是再过了卢将军这一关,回头升个旅帅,甚至是校尉,都是大有可能啊!”

“呵呵……如今想升官都这么容易了?”

胡九彰笑说着,随手收好了验传,又见那人目光打到李慕云脸上。

“军爷,这位是……”

“哦,他是我朋友,我们一道来的。但他是个读书人,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他能派得上用场的地方?”

“嗐,跟着军爷您一起来的,总能找着去处!”

那汉子倒是豪爽,随手查了李慕云的验传,只确定不是从东边来的,就放心引着二人到了靠近关隘一侧的驻军营房中。

二十万的大军,想要叫他们有条不紊的驻扎在一个小小县城中,可是个十足的技术活。李慕云原以为,这阻击叛军阵前小城,定然是风声鹤唳,混乱不堪。但未曾想,潼津县中非但没有半分混乱景象,反而是人人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的。

县中不多的建筑都被文官与后勤的帮工给占满了,街上往来奔跑着的,有通传,有信差,还能看到文吏的身影。而驻军则都各自在关隘内扎营,与后勤部队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