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第 191 章

我力能扛鼎 宣蓝田 2908 字 2022-10-07

杜仲俩字戳破了他们的幻想。

“不可。”

又有病号问:“那小杜大夫,能喝羊油茶汤吗?”

杜仲吃了十来年的馒头配稀粥,盐醋拌小菜,许多美食都没见识过,听到“茶汤”,感觉挺健康,下意识就要答应。

“不能!”

唐荼荼替他瞪了那人一眼。

她盛了一碗饭递给小杜大夫,自己提了双筷子也坐下了。

桌上四菜一汤,主食更全,花卷,豆包,黄米饭,还有一大盅鸡丝面。

伤病号在这儿住了七天,看着唐荼荼每天两趟过来点卯,上午给小神医端茶递水,下午给小神医洗菜做饭。连小神医给伤者清疽,她都不走,坐旁边目光灼灼地盯着。

相处多日,一群人都熟了,笑呵呵打趣他俩,“女追男隔层纱”什么的。

杜仲听着他们的打趣声,心里咯噔一下,忽然局促起来了,小心抿了几粒米,踟蹰道:“唐姑娘,你不必……”

唐荼荼捧着一大碗鸡汤面,窝着脖子正喝汤,莫名其妙望来。

“嗯?不必干嘛?”

她洒脱的吃相,坦荡的目光,能把二殿下的满腔旖旎都硬生生拧成兄弟情,别说是一个杜仲。

少年立马打消了疑虑,捏紧的心松了松。

唐荼荼吃饭的工夫时不时扫他一眼,看看他夹了什么菜。

衙门里粗使多,用不着她端茶递水的,唐荼荼确实别有用心。她想摸清杜仲的饮食。

那是杜仲留宿衙门的第二天,神医之名传了开,赵大人做事稀松,人情关系上却又精明得厉害,在府里设了家宴,把杜仲请上贵宾位。

老爷宴客,厨房自然用尽十八般能耐,一顿饭鸡鸭鱼肉蒸烤煎烧上了个全。

席上赵大人热情,赵夫人体贴,侍膳的婢子眼睛尖,什么菜都往他碗里夹。连唐老爷也频频劝“少年人,要多吃点”。

弄得杜仲面色难堪。他又不是多话的人,硬着头皮全吃下去了。

吃完蹲在院角干呕。

把唐荼荼吓一跳:“你怎么了?”

杜仲在难言的窘迫里沉默片刻,才低声说:“……我吃不得荤腥。”

唐荼荼脸上烧得慌,想起出门前答应王太医的,她嘴上应承人家会把杜仲当家人照顾,一忙起来就忘到脑后了。

可他不止不吃荤腥,第二天的小葱拌豆腐、冻柿饼,也一口没碰。

唐荼荼回去想了又想,才想明白原因。

受过宫刑的人,可能肾脏不好……油腻的,容易结石的,会加重肾负担的东西全都不能吃。

唐荼荼每天去厨房盯一会儿,专门给他配个餐,她虽然没正经学过营养学,但靠着零七碎八的常识也能弄出个营养搭配来。每天给杜仲送过去的食谱尽量丰富,回头看看剩菜,留意他吃了什么,没吃什么,几天过去就有数了。

杜仲不吃猪肉,不吃鸡鸭,兔子肉会吃一点。

羊肉吃清炖的,不吃酱爆的。

他吃一点鱼,不吃虾蟹,可能是虾蟹寒气重,也可能是虾蟹嘌呤高,更容易致痛风和尿结石。

他不吃豆腐,不吃鸡蛋,不喝豆浆豆腐脑。噢,古医竟摸索出了植物蛋白对肾脏有损的道理。

……

唐荼荼小心护着他的自尊心,只观察,从不问,短短几天列满了一个小本子。刨去他不吃的,就不剩多少样了。

怪惨的。

她拿回去给家里的厨嬷嬷瞧。

十来页,记得密密麻麻,看得厨嬷嬷直咋舌:“这是打哪儿来的金疙瘩?下奶的妇人都没这么讲究的。”

唐荼荼含糊带过:“人家是大夫,吃得仔细点,延年益寿嘛。”

嬷嬷一想是这个道理,乐淘淘去研究延年益寿的秘方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里的火炮,差不多对标了南宋和元初的火器技术,但资料不全,所以有一定加工。

给大家解释一下哈。

火炮里填塞的火药并不是定向的推动力,而是向四面爆射的,所以瞬间产生高温膨胀气体,让炮膛发烫,同时因为管压高,炸膛风险很大。

当时冶炼的技术不好,大多用的是泥模具,就是在泥模里倒铁水,凝固成型后敲碎泥模。炮膛外部可以打磨,但膛管内壁不容易平整,有坑洼。

同时口径越大、射程越远的火炮,填塞的火药越多,越危险,报废率相当高。

废得快,造得也很快,当时生产力惊人,比如南宋理宗时,江陵府“一月制造一、二千只”铁火炮。建康府在两年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制造和添修铁火球、火弓箭、火弩|箭、霹雳球、突火筒等六万多件,有非常完整的火器作坊生产线。

但宋元期间资料有点难找,找不到大口径火炮的具体资料,找到了明朝戚家军的虎蹲炮(一种能单人操作、单人扛着走,30来斤重的小炮),是每打五六发就需要冷却很久的。

所以文里设定这种大火炮只能打一发,之后必须得泼水冷却,清理炮膛,打十发就彻底报废。

历史上限制了火炮武器大规模使用的几个原因,射速慢、冶炼技术差、火药不纯、冷却慢、炸膛风险高……

哪怕清朝盛极一时的红衣大炮,其实也是泥模做的,真正几次大规模应用还是在康熙以前,后来懒得创新了,沦为礼器,大庆典时放着听几声响。

李鸿章在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手里买克虏伯大炮,买了328门,据说一门炮售价20万两白银,所谓的“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当时的军械所主要就是造火炮的,最后户部不给拨钱了,买不起炮弹,沦为废铁,放在厦门的胡里山炮台,后来成了个景点。

近代史上的自动步|枪、机枪、榴弹炮、火炮等等,炸膛也频发。

一战前出现了水冷和气冷机枪,在枪膛外边加个冷水箱,或者加上散热片,能持续打几百发;然后有了通用机枪,就是自己带一条备用枪管,枪膛打得红热了,拔下来把另一条换上,这条打热了,再把第一条换回来。

后来又有了加特林那种多管旋转的设计,多个管循环发射的过程中就能冷却了。

武器史真的是用人命堆出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