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页

科举文里做考官 辛宸 1854 字 2022-10-07

“其实这些世家子弟虽有些傲气,但论起学识才华,其实并不亚于先前参与解试的学子,使君可否开恩给他们一个机会,毕竟眼下各州府县衙都大量缺人,他们本身是当地大族,治理一方的本事还是有的。”

方靖远听他诉苦之后,倒也没一口拒绝,稍稍想了想,便点头说道:“我这人做事一向讲究公平,更何况我要用的是真才实学之能吏,并非空谈经义的儒生,若是求学,大可继续随朱兄在学院进修,若是求职,就得先过了我们的统一考试,合格才能入职,现在各处都急缺人手,可养不起那些不会作事的人。”

“这没问题,让他们去考便是。论才取仕,正是应有之义。”朱熹并未注意到他话中的真意,满口答应下来,那些世家子弟也都是跟着儒家名士进学,单论学问,并不弱于大宋的贡生乃至进士,方靖远秉公办事,倒也无可挑剔,如此回复众人,那些世家子弟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在考试中来个一鸣惊人,让这位南方来的探花郎也见识一下北方学子的才学。

其中还有两人是出自孔府门下,这次曲阜被围,几乎连打都没打,现任的衍圣公兼曲阜令孔摠(注1)就主动献城献印,方靖远也没难为他,只收了他曲阜令的印信,仍保留衍圣公的名号,但也跟他说明了,如今大宋赦封的衍圣公尚在江南开府,南北两个孔庙都是同宗同源,最后如何取舍,要看当今天子,他说了不算也不打算参与其中。

但曲阜令是决计不会再交给孔家人了。

这里是儒家圣地,也是保留得最为完好的万亩良田,扣除衍圣公名下的封地之外,其他的田地都可以一一对照黄册收税,也是以后军粮征收的大户,若是再放在孔家人手里,金兵一来就投靠金兵,这些粮草就白白亏了进去,如此冤大头之事,方靖远是决计不会做的。

他甚至连孔庙都没去拜祭,理由也十分正当。

“先前在衢州曾去拜过孔庙,那里有官家亲笔赦封,拜过那边的至圣先师,若是再来拜这边由金人册封的衍圣公家庙,怕是有些不妥。不如等以后你们南北合一,再行修缮后,本官定当亲自前去拜祭,以表诚意。”

当时赵构难逃,衍圣公孔端友随行,而他的弟弟孔端操留在曲阜,金人入主之后,便封了孔端操的次子孔璠为衍圣公。

在北宋时期衍圣公只是个名号,品阶不过八品,到金国时期就成了七品兼曲阜令,授文林郎,后来孔璠之子孔拯、孔摠陆续袭封,如今正是二十五岁的孔摠方继任当家,眼看着宋军驱逐金兵,在此兵乱之时,孔庙倾颓,人心惶惶,若是不降了宋军,只怕连他门下弟子都要跟着反了。

只是他没想到,大宋的这位转运使,比金国的王爷还要硬气,金人封的官,他压根不认,就算孔门子弟想要晋升仕途,也要跟其他学子一样参加考试,毫无捷径可走,一点面子不给。

孔摠自己放不下面子去参加考试,便让门下最出色的两个堂弟前去应试,若能借此一举成名,也能再振孔门儒学声威。

可事实上,包括他自己在内,都知道,如今论起经学名士,便是坐镇齐鲁书院的朱熹,都胜过孔府的族学名师。只是千百年来的面子放不下,还要靠着这些人去争取,否则一旦曲阜县衙被完全接管,那衍圣公府也剩不下多少地方了。

毕竟,若是只按照衍圣公的封地,根本无法供养孔府上下数百口人,而在宋金交战之际,南逃空下的大批土地就落入了孔家人手中,而后金人又封了他为文林郎,曲阜令,曲阜一县,几乎都是孔家的天下,孔府的规矩,在这里几乎等同王法,什么纳税之说,只需送上些许“厚礼”便可一笔带过,谁能想到时隔三十余年,大宋的军队居然还能打了回来,算旧账。

孔府在济南亦有分支族人,亲眼见识了裴文卓公审黄河五鬼时的手段,再一听家主已献上了曲阜令印信,就感觉大事不妙。

方靖远虽然接受了孔璠投诚,准许保留孔府孔庙和孔门上下平安,不予追究。可也明明白白地说,他认的是南衍圣公,而非金国封的北衍圣公。如此对应的封地、俸禄等待遇没了不说,昔日侵占的田地和一些不清不楚的账目,都是随时可能让整个孔府颠覆的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