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8 章 盛世来11

要说最高兴的,肯定是各地农家来的穷苦学生。

从进入学校起,就觉得眼睛不够用。

“巧儿,你掐我一下,我这不是在做梦吧?”

“嘶——”即使疼得抽气,脸上依旧是笑着的,笑得如丰收的稻田一样生机勃勃,小麦色的肌肤更显得淳朴有力,巧儿掐了自己一下,“不是梦,我们真的可以住这么好的屋子,还有自己的桌子和床!”

“我听说了,咱们还能干活挣钱,比如整理实验室,照看实验田,能一边挣钱一边学东西,工钱比家里男人去外面做活还高呢!”

“我今天看到食堂还有肉,我上次吃肉,还是过年的时候。”

“咱们好好学,等以后回了家乡,到时候教大伙种田,有了这门手艺,日后说不定比账房先生还吃香!”

这些本就穷苦的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学校里转悠,对学校里的一切都好奇得不行,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偶尔会遇到看不起他们的富家子弟,但其中就会有一两个排名靠前的挺直胸膛站出来,表示,我还瞧不起你考不过我呢!

高高兴兴聚在一团的贫苦学生们,在长久的伏小做低和战战兢兢中,难得找到了一丝挺直腰杆的自信。

学校也许就是这么神奇的地方,若能学习好,便能有自信,别的都要排第二。

这些小小的不欢而散,立马激发了两方的好胜心,纷纷握紧拳头,决定一定要努力学习,下次肯定要考赢对方!

顾璋制定了校规,这种小事肯定是不管的,若发生了大事,就交给黎川,专人做专事!

黎川看着自己一人,又要授课,又要编写校规,又要负责调停决断,还要……迷茫得眼神里透出大大的疑惑。

他感觉好像有点不对劲,他最开始好像是只答应过来讲一讲大宣律法的?

但是还不等他有机会去问顾璋,接踵而来的工作就让他在下衙后的时间里忙得脚不沾地。

别说去找顾璋了,连原本迷茫挣扎的时间都没有了!

余庆年看出这个情况,麻溜地写了一篇赋,赠予天工学校。

顾璋有点遗憾,这么上道,他都不好意思坑了。等看到了他这篇赋,尤其是最后两句,顾璋笑看着余庆年道:“还是玉昂懂我。”

余庆年也只是笑笑没说话,转而关心起了黎川最近的情况。

两人聊完,第二天,顾璋就在学校门口,立了一个大石碑,上面刻了余庆年写的《赠天工学子》

余庆年的文章写得愈发好了,从少年时只是看着辞藻华丽,到现在篇篇都有独属于他的文风,甚至被当世大儒称赞:“独爱玉昂之诏文,事关典故,证引该洽,援笔立成。其文风磅礴大气,又不失典雅清正,无人盖之!”

这也与他翰林这几年所做的事有关,相比黎川一心钻研律法,他则是因为文笔好,在翰林院时就总被召见去侍读,故而在此道进步迅猛,已经远超他们三位友人了。

顾璋拿到后,读起来酣畅淋漓,宛如炎炎夏日在湿热黏腻的午后,得饮一杯冰透的水,有种直击灵魂的震颤。

想来是认真写的,而不是如他嘴上所说,为了避免被拉来做苦力,赶紧先一步送点礼哄人。

顾璋将其立在学校门口后。

也很快引起了学子们的震撼,即使是没有读过书的学生,听到有人将其念出来,也会觉得激切又磅礴。

震撼惊人的气势飞一样地冲到他们面前来,每个字都带着骇人的灵气,每一句都有着巍峨的气势。

这让他们深深地意识到,他们才初窥皮毛的世界,也许比他们想象中更宏大,更浩渺,宽不见尽头,深不见极底。

每每路过石碑,读一遍碑文,便会觉得生而渺小,向学之心滚滚翻腾。

顾璋:没想到还有人比我还会打鸡血!

他对此乐见其成,悠哉悠哉地开始给学生们上课。

相比坐在课堂上,按照书本规划传授知识,顾璋更喜欢户外实践的上课方式。

他带着一群学生,到处去浪,今天让人挖泥土回去,明天带着人捉泥鳅,后天又带着人去戏水,大后天又领着一堆人去拔草捉虫……

关注着天工学校的百官,第一天安慰自己,刚刚开学,过两天就好了。第二天捂着胸口,劝自己说这指不定是顾瑶光的独特教学方法,第三天坐卧不安了,第四天嘴上都起燎泡了……

他们都还盼着,希望顾瑶光教出来的学生,能学到他几分真本事,然后给各地都带来增产!

学校外的人都有些坐不住了。

但是学校里的学生,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他们觉得顾璋简直太适合当夫子了,他们从来都没有觉得,这个世界这么奇妙,这么可爱过。

地里的庄稼、不同颜色的土壤,奔向不同地方的河流湖泊,各地天气的变化,甚至是地里让人厌烦的杂草和害虫,原来都有这么多学问在里面!!

原来这些不是神明之力,也不是只能在年老后才慢慢悟出来的经验,不存在玄之又玄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有都是能清楚量化,落在纸笔上的学问。

顾大学士会亲自带着他们去看、去观察、去体验,去做各种不同的实验,让他们清晰直观地感觉到“原来如此!”

原来他们不必害怕担忧自然,他们甚至可以和谐的和自然相处,然后利用自然规律,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原来种地还有这么多学问。”即使是姜柔、荆苍这些原本不是为农学而来的,都忍不住沉浸在顾璋的课堂里。

农学本不属于基础学科,它能和社会、化学、物理、生物这些学问产生紧密的联系,从而引发学生们不断地去探究。

“我总算明白为什么我爹原来实施政令不顺了,不会和农人打交道,不懂农事,自然不顺,我得赶紧写信回去劝导他。”

“是啊,不知道村里百姓每个时节一天种地消耗的时间,不同

()粮食完成耕种需要的时日,不论是徭役还是各种政令都可能有误,怎么能不让百姓心生恼怒?”

“如果只看书,我可不知道咱们的税还有这么多门道,也难怪有的地方农人喜欢,有的地方骂了,唉,想要完全太难了。”

“上次我去捉泥鳅,做完了对比试验,才知道剂量只多那么一点点,竟然效果天差地别,太吓人了。”

“什么实验?我怎么没听过?”

学生们休息的时候,三两好友聚在一起聊天,深刻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

他们明明已经将书都读过了,可只要顾璋一带着他们出去上课,脑子里就会涌现出数不清的问题,运气好当场就能被带着做实验解答,但更多的问题是没法当堂解决的,只能课后自己再花功夫。

好不容易一个个搞清楚了,再和友人们一讨论,就会发现许多自己没注意过的问题和知识点,再一讨论,还有!

学不完,根本学不完!

若是想要偷懒?

那下次小聚,就会被问得哑口无言,再也跟不上原本同窗的激烈讨论,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无知蠢笨之人。

谁还不要点脸面了?

更别说,还有真的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深深喜爱着这些领域的人,带头在最前面狼奔豕突!

新奇的知识在天才的摇篮中不断碰撞,碰撞出漫天星火,不知何时会洒向世界,照亮数不清的黑夜。

开学近两周,学校的运行也步入正轨。

顾璋也慢慢闲下来,还有心情在夫子办公室里煮茶,和三位夫子交流心得。

顾璋煮好了茶,先拿起茶壶倒了三杯,然后端给燕先梅、李成、黎川,他说:“难得今日咱们都在,可以好好交流一下教学中的问题。”

对这些能帮他大大降低工作量的大好人,他特别用心,用关爱呵护自己的劲头,来照看他们的身心健康。

燕先梅率先好奇地问道:“你是怎么让学生们都那么喜欢上你的农学课的?”

要知道每个人当初答对的“为什么”都不同,并不是每个都十项全能,也不是每个都冲着农学来的。

比如冲着化学来的荆苍。

听到燕先梅提起这个,李成冷哼一声:“成日带着学子出去玩闹,不成体统!”

被顾璋装乖的表象蒙蔽之后,第一次没察觉,如今被坑了两次,他要还是看不出端倪,就白活这么些年了。

他怎么就没听好友的提醒,要防备着点这小子呢?居然接连被坑了两次。

听说他答应了来天工学校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老朋友戎锐还笑呵呵地问他:“这次可看清那臭小子的真面目了?还为他说话吗?”

李老尚书有点气,每次来学校上课,都是气咻咻来的!

听到燕先梅的问顾璋的课为什么受欢迎,没忍住呛了两声,面相凶凶的,看着让人有些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