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页

“就是就是,老夫人好福气,养了好儿子,以后都是好日子。”

周氏把话笑眯眯地接下了,她是好福气,可不是因为有好儿子,是因为有个好闺女。

街坊邻居在门口说了会儿话,放了鞭炮,看了状元郎,这才散开。

沈家大门关上,周氏拍拍大腿道:“朝廷给的东西就是好,还有银子呢。”

沈羲和:“娘,不止有银子,还分给我官舍了。”

分给沈羲和的官舍是间两进两出的宅子,离翰林院极近,方便上职。

周围住的皆是同僚。

五十两银子,留安家回报乡里用,正七品的翰林修撰,每月有七石米。

七石就是八百多斤米,足够一家老小吃一个月。

有官职功名者不上税,不服役,难怪人人都想通过科考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沈羲和想做好官,好好做官,以后赚更多的钱,分更大的官舍,接下来家里人去住。

周氏道:“总算出息了,这么多年书没白读。”

陈氏她们围着状元服看,大红色的,真是好看,他们沈家出了个状元,

“三郎,快给你爹写信,赶上清明祭祖,告慰先祖。”

周氏觉得沈家祖坟冒青烟了,出这么个状元,那个老道士算的准,八字相合,小小这孩子旺沈家。

至于以前的苦日子,周氏都给忘了,只记得吃的肉,点心,枣糕。

沈羲和点了点头,他这就往老家写信,上职在即,清明他回不去,只能等以后再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