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页

果然,王崇羽答,“他与师尊说的时候,我也在。他说……他用了‘不是尘’。”

“……不是尘?”

人在尘中,不是尘。这是一面古镜的名字,源起于太古洪荒年间,失传已久。

小说里提到这面镜子,是在云湛尚且年幼的时候,原主教他读仙史,识别典籍中各种闻名的法器,其中就特意提到了“不是尘”。

因为名字太过特别,所以小云湛很好奇地问原主这镜子的功用及来头,于是白梵路也就恰好知道了这东西。

相传“不是尘”乃创世神于太古洪荒之初的一粒沙尘中悟出道法所造。人只要对着这古镜,在脑海中构想一个形象,它便可以据此创造出镜像,但与此同时,照镜子的人本体会暂时隐去。

可是创造的镜像没有思想,只是个提线木偶。对于这个木偶的行为,创造者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将它作为没有真情实感的假人,予它指令操纵它全部照办,这也是最简单的做法。

而另一种则要复杂得多,就是创造镜像的人将自身意识与镜像融为一体,这样镜像的思想和感受就会与创造者和谐统一,相当于同一人。

只不过有个缺点,镜像没办法继承创造者的任何灵力和法力,也就是说创造者会暂时成为普通人。无法继承的法力需要暂时放置于“容器”中,而只要是活物便可作为“容器”。

与此同时,若创造者控制意识的能力足够强大,还能以法力为饵,随意在镜像与“容器”之间转移,甚至操控“容器”为自己行动。

但由于“容器”毕竟是有独立思想的第三者,所以这种方法存在两个风险。

第一个风险就是,在镜像存在的有限时间内,创造者绝不可以动用修为施展法术,若创造者打破这个禁忌,就需要强行突破“容器”,暂时以本体形态出现。

但这仅可维持极短时间,之后本体就会被镜像反噬,镜像彻底成为既拥有人格又拥有法力的真实存在。

而这也意味着,本体将从现实里消失,同时法力还会被“不是尘”吸收一部分,严重的甚至会化为乌有。

不过无论是镜像“栩栩如生”的程度,还是最终被反噬的结果,都取决于创造者本身的意志力。

“那第二个风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