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页

日子再难熬,总会一天天过去。随着天越来越冷,年也越来越近。因为过年,冷清的小镇渐渐热闹起来。接着,杨凡他们在这个偏僻的小镇,引来了新年。

除夕这天,不管下人、下属还是东家、领导,一律坐一起?热气腾腾的菜一样样端上来,为了烘托气氛,桌子中间还放着一个火锅。一桌子都是大老爷们,也没那么讲究,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气氛很热闹。杨凡因为有伤不能喝酒,只好以茶代酒,吃的也算尽兴。

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吃到了亥时,然后杨凡抱着一碟花生米、喝着茶,笑眯眯的看着两个喝多的护卫耍酒疯。起哄看热闹的,劝说上前拉的,大厅里一片暄哗。

托他们的福,这个年过的总算不冷清。

第五十八章 归家

古人非常重视春节,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无论家中再如何贫寒,都会花点钱去割两斤肉让全家吃顿好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年过的好代表着接下去的一年都会顺顺遂遂。他们把信念寄托在这上面,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即使今年年景不好,家家户户依旧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的迎接这个节曰。

以前林墨竹也非常喜欢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才能穿上新衣裳,吃上好吃的。不过今年因为身边没有杨凡,他心里总觉得落空空的,并没有感觉到过年应有的喜悦。看着所有人脸上洋溢的笑容,他却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远方的杨凡。

临近过年,锦绣山庄都挂上了红灯笼,贴上了春联、窗花。除夕夜,爆竹声声彻响寂静的夜空,到处都弥漫着欢乐的气息。

同时,锦绣山庄并没有因为过年就停止给难民施粥,相反,因为过年,林墨竹还让人蒸了几笼馊头发放给难民。

不仅是锦绣山庄,城里的富户在过年那几天也都纷纷开门布施。古代大部分人都信奉神明,相信因果循环,认为行善可以给自己和家人积德积福。这样的布施会一直持续到元宵,年过完后。

锦绣山庄的这个年,虽然主人未归,却依旧很热闹。而欢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已到十五,元宵过后热闹的抚远县县城渐渐又冷清了下来。

元宵后,县城商铺陆陆续续开业,然后百姓们很快就发现,粮食涨价了。

原先十五文一斤的大米,去年涨到了二十文一斤,而现在一斤价格是二十五文。就连最便宜的地瓜米,也从去年底的七文钱涨到了十文钱。粮食的涨价让百姓们叫苦连天,只有少少一部分庆幸去年价格低的时候他们多买了一些。

照理说,粮食涨价,对于农户来说是好事。可问题是,现在农户手里也没有多少粮食。许多人根本挨不到五六月份庄稼收获,手中粮食不够也是要花钱去买的,因此粮食涨价对他们来说绝对是雪上加霜。当然也有家里存粮多的,看着粮食涨价心里暗喜,有些人还打算趁高价把自家多余的粮食卖掉呢。

除了粮食涨价,元宵后抚远县还发生了一件大事——第一批难民的安置。县衙安排了一部分难民到抚远县下面的各村子,按人口限制每户人家开荒,再分发一些农具、粮种以及口粮。当然,这一点点口粮根本不够他们支撑到地里的粮食收获上来,所以很多难民拒绝安置,依旧留在城郊的大棚,每天靠衙门救助和乞讨为生。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卖身到大户人家做奴仆,虽然没有了自由,但至少不会饿死

出了元宵之后天渐渐回暖,被去年的天气吓怕,大多农户已经开始翻地准备再暖一点就播种。

正月过完,忽然又开始降温,天上甚至开始飘起了细细的雪花。不正常的天气让百姓们愁白了头发,都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前年冬天也是天气反常,所以去年大旱。今年又这样,是不是代表今年又是灾年?

百姓们惶恐不安,好在半个月后气温又开始回暖,见状,大家纷纷抓紧时间播种。被去年吓怕的农户,今年都不敢再种水稻,玉米、土豆、地瓜,什么好种种什么。

就在到处热火朝天的忙着春种时,两辆不起眼的马车驶入了抚远县。马车没在县城做停留,而是直接朝锦绣山庄而去。山庄里的住户远远看到那两辆马车都有些疑惑,手上活没停,视线却都转过去了。

得到通报的林墨竹,心中隐隐有预感。安耐着激动的心情,快步朝大门走去。站在门口的台阶上,远远遥望,果然有两辆马车过来。看到前面那一辆马车的车夫时,林墨竹心中已经确认,不由激动往前又走了两步。

马车终于停在大门口,在林墨竹满怀期许的注目下,车帘拉开,跳下来两个护卫。接着在两人的搀扶下,一个熟悉到刻骨铭心的身影,出现在了车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