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页

之前下了一场雪,气温骤降,大家纷纷闭门不出。只是安静了几天的县城,忽然变得热闹起来。原因是街头小巷里时不时传来的清脆吆喝声。

“西平街‘杨记百货商行’腊月初一开业大酬宾喽~~各色商品大优惠,有买就有送,每天百份大礼等您拿~~”

“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穿玩住用行,一家店,百种商品,西平街‘杨记百货商行’等您来~~”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腊月初一‘杨记百货商行’开业大优惠!活动时间早上巳时到下午酉时,腊月初一到腊月初三,错过就没有机会啦!”

……

各式各样新颖的吆喝声每天都要来那么两三次,连着三天,几乎将整个抚远县的百姓好奇心都给吊起来了。有些人好奇心重,也不管人家开业时间还没到,就溜达过去瞅了瞅。结果一到西平街,看到那么大一个铺子,就更好奇了。

从小乞儿们每天的吆喝声,以及“杨记百货商行”这名字,不难猜出来这家商铺是卖什么的。一个可以买到各种日用品的铺子,不仅新颖,也很便利。

于是回去那么一说,邻里间你传我我传他,一时间都讨论了起来。

接着终于等到了腊月初一开业这天,然后几乎半个县城的百姓都来了。

之所以会造成这么大的轰动,除了杨凡让小乞儿四处吆喝宣传有很大的关系,但最主要还是开业前三天的优惠活动。

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爱占便宜是绝大部分人的共性,不花钱的东西更是积极。杨凡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个想法,在开业的前三天,只要购物满五十文钱就会送一个小礼物。而一旦购物满三百文钱,还有一次抽奖的机会。

一百份礼物,分为三等奖。一等奖是银镯,二等奖是银簪,三等奖是银戒子。这些可都是好东西,为了这么一个抽奖的机会,很多人都咬牙一下子买了满三百文的商品。

第一天还好,有些人怀疑这些银饰的真假,所以晚上歇业的时候,一百分奖品还剩下十几份。等到拿了奖品的人回去找银楼一验,发现是真金白银。于是第二天还没开业,外面就排起了长龙。

在很多人看来,杨凡的这种做法跟撒钱没啥区别。就是林墨竹他们看到也心疼不已,每天一百份,三天就是三百份……那得多少钱啊!

至于杨凡,他当然不可能做亏本的买卖。虽然这些奖品花了他不少钱,要靠这三天的营业赚回来那是不可能的。但杨凡看的是长期的效益。

无论如此,经过这件事后,他认为整个抚远县不会有人不知道他的“杨记百货商行”。这种宣传效果,比任何的广告都要好百倍,所以亏点钱也就无所谓了。

而经过三天的“人海大战”,商行里的伙计加上家里上下除了年纪最小的小墨非外,全都累趴下了。杨凡见大伙儿辛苦,很大方的去雅客居订了一桌丰盛的酒菜犒劳大家。

【本章 完】

第四十九章 关怀

雅客居作为整个抚远县最好的酒楼,大厨的厨艺自然不在话下。那一桌菜做的色香味俱全,和春花、秋月两个小丫鬟捣鼓的当然是没法比。

所有人都吃到撑还舍不得放下筷子,而同样吃得很撑的杨大少回味的同时,也忍不住考虑是不是应该找个厨艺比较好的厨娘给他们做饭……

吃饱喝足,杨大少回屋里算了一笔账。

虽然心里有底,知道自己亏了不少,但具体数据还是要算过之后才知道。

拿着账本,算到一个多时辰才将账理清。

这三天的营业额比杨凡预料的要好很多。商行里卖的都是一些日常用品是吃食,价钱都不高,但耐不住销量大。杨凡一算,扣除成本,去掉零头,净赚了四十二两,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能有十四两的收入。

不过实际成本其实不止这些,还要扣除人工费,房子是自己的也省了一笔房租。至于那三百份银饰,听着量很吓人,但大部分都是没啥重量的银戒子。合起来加人工费,也就花了他五十三两。加上那些不怎么值钱的小礼物,所有成本加起来差不多也就是六十两。

这么一算,其实他也就亏了十八两而已。

值了!

这边杨凡忙着算账,另一边,全身酸痛的林墨竹帮小非洗了澡,哄他睡下后,准备也去厨房烧点水洗澡。经过书房的时候看到书房的灯亮着,知道杨凡还没睡,他想了下,打算煮一碗姜汤。

已经进入寒冬,天气寒冷,这几天大家都忙,中午那一餐大家都是随便吃点对付过去。其中杨凡是最累的,因为大家都不熟练的关系,几乎每个人都需要他的帮忙。晚上所有人都睡下后,他还要熬夜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