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 挺身护佛

长安和洛阳可各保留十座寺庙,每座寺庙保留十位僧侣。长安万年县保留慈恩寺和荐福寺,长安县保留西明寺和庄严寺。

除了朝廷允许保留的几十所寺庙之外,其余的寺庙都予以毁弃,僧尼全部还俗。

此外,大唐境内的大秦景教(基督教)和波斯的祅教,有三千多名僧人传教。臣等建议,这两个教派也不保留,三千僧人一并还俗。”

众朝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众人皆知灭佛的真正理由:扩大朝廷的财税收入。

大唐遍布天下的佛寺,造成了太多的资源损耗:

一是佛寺的人口。每个寺庙都充斥着年轻力壮的和尚,但他们不仅不劳动,还不纳税和服劳役,朝廷早就想打他们的主意。

二是佛寺的土地。根据魏晋以来的传统,佛寺的土地都是免税的。当朝廷的征税过于严苛时,百姓甚至把土地先送给寺庙,再变成寺庙土地的租户,得到的收入反而比拥有土地更划算。但朝廷却因此少了许多财税收入。

三是佛寺的铜像。由于朝廷垄断经营铸币,既缺乏铜也缺乏钱,而佛寺里有大量的铜像可以用来铸钱。

在玄宗一朝,朝廷就已经考虑过限制寺庙的做法。比如,和尚也要服兵役、徭役,寺院土地也要纳税,而寺院必须用土、石、木头来做塑像,只准在佛像的纽扣、饰物上用一点铜来装饰。

但这些方法受到了民间太多的抵制,无法推行。

侍御史郑叔清和右仆射裴冕的灭佛方案彻底解决了问题。根据两人的推算,一旦采取此方案,朝廷将获得不菲的收入,足以应付平叛的军费开销: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变成了两税户;同时,佛寺雇佣的十五万奴婢也变成了两税户;另外,朝廷新增土地数千万顷,都是最优质的土地。

侍御史郑叔清和右仆射裴冕奏罢,肃宗脸色极其难看。

肃宗笃信佛法,灵武登基后,为了平定战乱,肃宗多次设下祭坛,祭拜佛祖。

至德二载(757年),唐军收复两京,肃宗回到长安,谈及国事,常把退敌之功归之于佛祖的庇佑。

肃宗何尝不知关闭佛寺对于朝廷财税的好处,但此方案与肃宗个人的信仰背道而驰,万难答应。

郑、裴二人分别出自荥阳郑氏、闻喜裴氏这两个世家大族,两人的奏请自然代表这两个世家大族的意见。

既不能公开出言痛斥,更不能恩准其奏请。肃宗头痛不已。

正在此时,白复挺身而出,手持笏板,朗声奏道:“陛下,臣以为关闭佛寺、遣散僧侣之事不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