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页

悠悠宫事长 眷顾山河 1001 字 2022-10-03

今上终于开口道“母亲还是因着当年的缘由?您曾逼过秋筠一回了,那一次我病重而没留住她,可这次我清醒的很,我比任何人都知道她会不会给我带来伤害和不幸,母亲,秋筠是这世上对我至真至诚之人,若她想回来,我遣去的人又岂会一次次的扑空?今日若非偶然我亦不可能寻到她,母亲,秋筠于我心中,与您,与我之命一样重要,我不想失去她,这一辈子我只想与她携手同行。”

太后神色难辨悲喜,只是略有一丝惊异,众人皆知,太后身家不高,是得当时皇帝抬举,一家子都吃穿不愁。她微微抬眼望向秋筠,开口“如今人证已死,死前再未留下任何证据。正司一向清正无私,皇帝你也亲赞过他为人公正,怎么如今他说的话到了你心上人身上,你反而不信了?这般偏袒,就算能说动我,也难堵天下悠悠之口罢?”

秋筠上前两步屈膝“太后娘娘这话谬了,虽说正司已然去了,但敬妃犹在不是吗?或许有些话,有些事,您也被蒙在鼓里,并不知其实在。有些事有些人先入为主,自然难想出真相所在。而您今日之所以对妾报有成见和敌意,无非是因当年陛下病重的真相罢了,那妾于此斗胆请问您一句,当年为陛下诊治过的众太医们,究竟是真的不知陛下病况,还是蒙昧良心没有说出?”

太后见秋筠明眸炯炯,却显然坚定不二,又续“观天司说的话是假的,你既早便知晓,又为何请旨离宫?如今何苦又说这话来显示你对他的情深意重呢?”

秋筠淡然答道“妾早知此事必有端倪不差,但妾并不知到底是谁要谋害陛下,又或说,那人并不想真正令圣躬抱恙,她的最终目的在于妾。妾心系陛下,不愿以相守心爱之人身旁而令他遭受病痛折磨,但妾于后宫,一无人脉,二无权势。妾不知那些太医为何会一致不畏死的去替旁人办事欺瞒太后与妾,妾更不知究竟这不祥二字是不是能伤人的,但妾更不敢的,是拿妾心爱之人的安好去赌。妾当然可以继续留于宫中,留的长久些,或许那样早晚有一日,有那么几位太医会惧怕事情败露而说出真相,早晚有一日,陛下的病会好起来,而他对我的在乎和维护,足以让我继续留在宫中,留在他身边。但我不想再等下去了,因为我那时已然明白,那个把他作为诱饵的人,是个十分了解我的人,她明白我的弱点我的在意,而她想求的是我的永远离开,而只要我离开了,她便不会再冒着风险令圣躬不豫下去。那么,在这个时候,难道坚持留下,不离开是能更加展现妾的情深意重吗?”

在场的女眷都动容了,犹是赵敏怡,已然伏于淮之怀中落泪。秋筠终于又开口说“这天下的娘子们或都曾有过这样一位心上人,他病时你欲替他病,他痛时你欲替他痛,你恨不得他所承受的悲痛与失去都加诸于自己的身上,而把自己所有的幸福和欢愉转交给他。那一日正司来寻妾,妾当然亦想到这是一个为妾编织的华丽的陷阱,但即便是陷阱,是死局,妾也必须要坦然的走进去。因为若能用妾的牺牲换来他的安虞,妾甘之如饴。”

太后又看了看她,莞尔说“我不知,你是这样伶牙俐齿的,还记得你初入宫时面见我,是小心翼翼,不敢多说一句话的。那时候你于我那里第一次遥遥见他,我记得你连抬眼瞧他,都是不敢的。”

秋筠报以一笑“卑微的动心也是动心,卑微隐藏的喜欢,也是喜欢,这世上的真意无论是存在于平等或是低云泥之别之间,都是动人的真意,情意不讲高低贵贱,只讲感人肺腑。今日若妾的存在会继续于陛下不利,妾根本就不会再出现在他的身边。”

第28章 入骨相思知不知3

太后动容之下并未多说,只是回身后说“既如此,皇后便替我好好照顾陛下罢,我但愿皇后这一生,尽心真意,都能付于陛下而非他人。”

秋筠深深屈膝,回她以礼“妾自当如此,忠贞不渝,真情真意此生不改。”她的两个孩子遂同向太后作礼,太后扶着女官的手微有一动,她回身看向阿君时候眼中闪着泪光,口中喃喃说道“她好像你啊,这些话,你还能和我再说一次吗?”

在场有些旧人已然十分慨叹,秋筠虽不知,但她也听闻,当年的陛下与太后情深意重,为了她虚设六宫,如今她这般感慨,大抵是想到了当年的旧事曾经罢?

太后又顾首看了看面前两人,示意两人上前,命宫人退去后笑说“儿啊,娘以为你跟你父皇不一样,他是个好夫君,但却只是我一人的好夫君。满宫的嫔御都妒忌我,意图谋害我,谋害你,那个时候他义无反顾的站在了我的身边,给我母家以荣光,并于嫔御讥讽我时给予申斥。但自你践祚后,便对一概嫔御一视同仁,并无对谁过分恩宠,我以为这才是圣明君主的做法。恩宠而不偏宠,是为圣明。秋筠名声在外,乃难得才女,她入宫后无宠无恩,那一阵子我虽是惋惜,也觉自然,她的性子本无多令人偏!爱之处,手腕也在众嫔御之下,身子更不算硬朗。若非她与文淑有那一层如母的关系,怕如今已然香消玉殒。后来你转性对她好,我只当是你起悲悯之心意欲弥补一二,却未觉你因动心而恩重,但如今,你的心意我已分明了。她品行端正极是,大度宽容极是,前我以她威信不足,不足容后宫处事,然今出恭禾一事,恩威并于阖宫,便可为中宫殿下。我素来想你身侧得一可心人,可嘘寒问暖,亦可贴心语肺腑之言,想必如今你父亲知晓此人已在,亦感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