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章搞摩擦

澳洲风云1876 葡萄无牙 1527 字 2022-10-02

双方打起了嘴皮子官司,这场舆论战落到《泰晤士报》和《世界日报》都参与进来,开始互相揭短,斗的很不愉快。

法国《费加罗报》对此一针见血的指出;

这是代表旧时代秩序的英国与代表新时代秩序的大洋帝国一次新的较量,都试图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指责对方,以取得先手有利地位。

实际上

这是新旧两个帝国主义者新一轮磨合,这是为在战后秩序中准确定位,一些试探性的动作罢了。

《费加罗报》带着一种落寞而辛酸的口吻,揭开了大洋帝国与英国之间一系列摩擦的真相。

不管是否承认,法兰西在世界大战中实力遭受重创,背上了沉重债务,昔日光荣落幕,已经无力参与全球竞争。

要说惨,没人比法国佬更惨!

宛若流星滑落一般,昔日的“高利贷帝国”再也无人提及,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上千亿法郎的对外贷款本息赔的底儿掉,几乎看不到回头钱。

可这能怪谁?

统计数据显示;法兰西对外贷款排行前4位的大国是沙俄,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德国。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法国高利贷者不顾国家利益,向敌方阵营提供了大量法郎贷款,终于自食苦果。

而为了打赢这场性命攸关的战争,法兰西几乎掏空了家底,并且借入了大量金洋贷款,实力一落千丈。

英国海峡总督府报告;

大洋帝国在取得第2次东印度群岛战争胜利后,从荷兰人手中接手苏门达腊岛,对当地土著人口实施了新一轮的无情清洗。

包括并不限于将大量年轻土著男性送到欧洲战场,军队官兵大肆掠夺当地土著年轻妇女,欺凌压迫,一些华人种植园中,存在着数量不菲的土著劳工,生存状态堪忧……

上述种种不人道措施,致使当地土著人口急剧减少,据测算已经不足17万人,大多处于遍布苏门答腊岛的种植园和农场中,普遍年龄偏大,在承受繁重劳役的同时,无法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没有希望,没有未来……

来自海峡总督府的报告,充满了怜悯口吻,浑然不提英国和法国商人是向欧洲输送土著劳工的主力,在这一过程中赚取大量血泪财富,赚足了昧心钱。

也不提抵达欧洲后,这些原本劳工性质的土著人口,被英法两国政府编入军队中送上战场,最终沦为炮灰。

反而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公开指责大洋帝国相关政策,而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新一轮的口水仗。

在世界大战临近尾声的时候

英国与大洋帝国的摩擦越来越多,原本看不见的问题仿佛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悄无声息的影响着社会舆论,影响着国际观感,也影响着大洋帝国在欧洲风头正劲的光辉形象……

在搞摩擦这方面,英国佬可谓是鼻祖,名声早就臭了大街了。

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手段虽然下做但是很好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