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新型火炮的困扰

澳洲风云1876 葡萄无牙 2295 字 2022-10-02

从1865年开始,英国人也不知道脑袋咋想的,竟然开启了历史倒车,抛弃了后膛装填的阿姆斯特朗火炮,强令该公司生产具有悠久历史的前膛装填火炮,本土陆军和皇家海军全部装备的是这种前膛炮。

原因竟然是伦敦高高在上的老爷们,觉得后装填式大炮对炮兵要求高,训练时间较长,制造费用较高,不利于大规模列装。

从1865年到1880年,阿姆斯特朗公司全都在生产后膛装填式火炮,配套的炮弹设计成与膛线吻合的形状以方便装填。

这种火炮的装填方式实在是让炮兵们痛不欲生,尤其是高磅数的海军炮,每打完一发火炮都要重新调回最低的俯角,费尽九牛二虎的力气,将沉重的炮弹从前膛炮口推进去。

由于膛线的原因,推弹速度不能过快,否则会卡住,这让火炮的射速简直感人。

1879年2月一次偶然的重大事故,让伦敦的那些老爷们彻底挂不住脸,成为英军火炮改革的一个契机。

雷霆号战列舰上的一门12.5英寸rml阿姆斯特朗炮,由于炮组人员的失误,在火炮已经装有1枚炮弹的情况下,又进行了一次装填。

结果在发射瞬间,两枚弹丸在炮膛中爆炸,造成9名水兵当场死亡,受伤者高达35人。

这种装填费劲,而且难以检查是否重复装填的火炮,令军方的怒火彻底爆发了。

即便认识到此前决策的错误,但是由于英国本土陆军和皇家海军大规模装备前膛装填的阿姆斯特朗火炮,更换装备耗资巨大,所以军队依然得捏着鼻子使用。

所以红河谷在英国买不到先进的火炮,大英帝国陆军和皇家海军都在使用前膛装填的阿姆斯特朗炮,哪里有后膛炮可以出售?

船小好调头,哪个国家的装备先进就买哪个国家的,一旦发生冲突,起码在武器上不吃亏。

李福寿由此想到深蓝炼金工坊,不由得暗暗叹了口气。

目前由自己提供思路,德国工程师格雷兹卡男爵率领的德国专家小组,已经研发出新型带有液压复进机的火炮原型。

但问题也由此而来,而且是几乎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

那就是液压复进机工作不可靠,漏水漏油严重,打了几炮密封橡胶圈就损坏了,成为一堆废铁,这是其一。

依照澳洲红河谷目前可怜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解决高性能密封橡胶材料的问题。

其二,由于尾部炮闩依然采用法国专利的螺式结构,射速仅仅从每分钟两发,提高到每分钟4发,令这款火炮的意义大为逊色。

新型火炮的成本远高于老式火炮,同样的价钱可以采购更多的架退式火炮,那用户为什么要买这种既不可靠价格又高的液压复进式新型火炮呢?

李福寿没想到自己提供的金点子,竟然诞生了这样不伦不类的怪娃娃,让他哭笑不得。

一门新型火炮的研制,从来就不是几个专家躲在实验室里弄一下就成功的,其中牵涉了多学科专家的互相配合,共同解决攻克技术难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底蕴。

这些在红河谷条件完全不具备,李福寿想法是好的,可在现实中遭遇了难以解决的困难,只能徒唤奈何?

十九世纪早期的架退式火炮,炮管与炮架是刚性连接,没有缓冲后坐力装置。

开炮时,巨大的后坐力会将整门大炮推离炮位,甚至高高蹦起来,不但损伤火炮,也容易砸伤炮手。

每次开炮后,都要将火炮推回原位,重新校准。

每次瞄准都是孤立事件,无法借助前次弹着点修正,所以最好的炮兵就是数学家,能够快速解出复杂的射击诸元,相当于在做一道又一道数学题。

口径较小的火炮,能通过增加重量提高稳定性,但大口径火炮就没办法了。

以95毫米口径野战火炮为例,要想阻止炮架后移,重量起码要38吨以上。

这对陆军作战就是一场灾难,这么重的炮谁拉得动呢?又怎么能够随着部队转移,快速进入炮位呢?

所以发明了有上下炮架,带斜坡滑轨的架退炮。它的炮管与上炮架是刚性连接,但上下炮架是分开的。

现如今世界上

已经出现了复进机的雏形,多用在工厂设备上,以弹簧或者空气作为复进动力,而液压复进机则是一个最新的尝试,如今研发陷入了一个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