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烧信

杜春分点头,又出啥事了不成。

丁点大的地方,每天净事,快跟小河村一样了。

思及此,杜春分想想这些军属,很多人大字不识一个,除了丈夫是军人,不论出身还是学识,跟村里的婶子大娘一样一样。

难怪鸡毛蒜皮的事那么多。

杜春分给她俩板凳。

李慕珍:“十点左右池主任去副食厂门口,让想去食堂上班的去他那儿报名。他根据个人和家庭情况录取。”

杜春分顺嘴问:“你们报名了?”

“报了。”李慕珍点头,“还问我父母多大,老余的父母多大。我们负担重,我肯定能去。”

杜春分点头:“好事啊。”看向刘翠华,“嫂子呢?”

刘翠华吞吞吐吐说道:“我爹娘去世早,婆婆走得早,就剩一个公公,不要我们照顾。我觉得玄。”停顿一下,“不去也好。我家那三个吃得多。一个月省不了几个钱。”

那杜春分就想不通这两人找她干啥。

“慕珍嫂子,报名的人多吗?”

李慕珍摇了摇头:“不多。我以为陈月娥那伙人会报名。结果一个没有。我觉得翠华嫂子也能去。”

杜春分只关心一件事:“池主任有没有说招几个人?”

李慕珍不禁问:“这事你也不知道?”

杜春分摇头。

李慕珍:“不算你三个。烧火洗菜,帮你打下手刷锅洗碗。”

算上学前班顶多八十个学生,四个人忙得过来。

杜春分颔首:“还行。”拿起她的鞋底开始纳鞋。

两人习惯了边做事边唠嗑,眼睛不看鞋底也不会纳错行。空着手干聊天总觉得别扭,两人互相看了看,到家把针线筐拿来。

杜春分正好犯困,很欢迎她俩陪聊。只是看到刘翠华的针线筐,不禁睁大眼睛。

刘翠华一个农村人,且不识字,居然会绣花。

杜春分指着黑色鞋面上黄色小花,“嫂子,你绣的?”

刘翠华点一下头,见她还盯着她的鞋,不甚好意思道:“不好看,胡乱绣的。”

“不不,你太厉害了。”杜春分只看那密密麻麻的线就头疼。

刘翠华诧异,因为她说的很真情实感,不禁问:“你喜欢?”

“这么好看谁不喜欢。”杜春分看向李慕珍。

李慕珍笑道:“我娘家有个人婶子会,我以前也想学,可惜我的手指头太粗。”

刘翠华顺嘴接道:“那我回头给你绣一双?”

李慕珍:“我就算了。这么大年纪穿这种鞋不够人家说嘴的。这鞋也不是你的吧?”

刘翠华点头,她闺女的。发现杜春分纳的鞋底很小,像孩子的,“我改天给甜儿她们绣一双?”

杜春分提醒她:“我家四个。”

刘翠华笑着边说边做活:“一双鞋四朵花,四双鞋月底就能做好。”

杜春分:“那我就替甜儿她们谢谢嫂子。”说完把四个孩子闹醒。

外面热,四个小孩醒了也没出去,趴在杜春分身边一会儿头抵着头小声聊天,一会儿互相嬉闹。

忙碌的时候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到了太阳偏西。

晚饭简单,苋菜鱼丸汤和蒸螃蟹。

烧热水的时候把箅子放锅里热窝窝头和蒸螃蟹,虽然会串味,可谁让她家就一个炉子呢。

炉子升起来,厨房跟火炉一样,杜春分一进去就一身汗。比起中暑,串就串吧。

螃蟹蒸熟,往滚水里下鱼丸和咸菜,然后放一点盐和猪油,一清二白的鱼丸汤就熟了。

杜春分想的很美,吃饭的时候抓瞎了。

她原指望邵耀宗跟她一起伺候孩子,结果邵耀宗不会吃螃蟹。

杜春分拨开五个螃蟹,轮到她别说不想吃,剥都不想剥。

邵耀宗看她剥五只看会了,“你先吃鱼丸,我剥。”

杜春分不甚满意,因为按照的计划,螃蟹早吃到肚子里了。

“你以前也能这么机灵,那个女人肯定不会——”停顿一下,杜春分道:“忘了,你一去两年了无音讯。”

不牵扯到孩子,邵耀宗对他前妻无爱无恨,没有一丝感觉,所以也不在意她的调侃。

“她也不会做螃蟹做鱼丸。”

甜儿看看爹又看看娘,“谁呀这么笨?”

杜春分抢先道:“平平和安安的后娘。”

平平和安安完全赞同的点一下小脑袋。

邵耀宗正想提醒她别挡着孩子的面说。看到闺女的动作,邵耀宗说不出来,把掰开的螃蟹还给杜春分。

杜春分不禁说:“也不帮我把肉剥出来。”

“我没你那个技巧,别难为我。”邵耀宗拿毛巾擦擦手,“对了,你的信来回几天?”

杜春分算算时间:“你下月中能收到张大姐的回信。”

七月十日开始,邵耀宗两点一线,家和营区。周末也不出去。蹲点似的等一周,等到张连芳的回信。

拿到信的那一刻,邵耀宗无法再骗自己——爹娘一直没回信,是因为他们忙。忙得脚打后脑勺也不可能忙这么久,人家两封信都寄到了。

明月高悬,邵耀宗了无睡意,小声喊:“春分,睡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