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页

李潇潇快速地理了一下思路,说:“是这样的,周老师,这大半年以来,各大小文工团体都在积极地创作,各剧院也经常出现排长队买票的情况,尤其是话剧,大家对文化表演的观看需求都很高。”

“但实际上各团体水平不一,从前来来去去只有几部剧,演员们也都熟悉里面的桥段,但现在新剧多了,演员平均投放在每部剧的时间就少了,出来的舞台效果有时候就差了点。”

“百姓们当然也想看大剧院好演员的表演,但很多时候都排不上号,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而有的演员安于被追捧的现状,觉得即使不用长时间练习,台上水准差了点,百姓也依然爱看,这就导致部分演员表演质量下降。”

这个道理就跟当初李潇潇演话剧时是一样的,因为她本人的水平远高于其他演员,所以观众们更希望看她的场次。

当初光州电力局局长跟市文工团团长肖星抱怨,就是因为巡演到电力局的场次不是李潇潇主演。

同一个剧本,不同水平的演员来演,表演的效果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这个道理周冬阳当然也明白。

在去年年底的文艺表演上光州军区安排李潇潇主演《回家》,周冬阳看了,并且在后来也看过其他文工团的《表演》,其他演员扮演的冯淑敏,却总是差了点意思。

“你说得对……”周冬阳沉吟了一下,“有的同志是太浮躁了,沉不下心来。”

说着,他又笑了一下,说:“潇潇,你毕竟在话剧上付出过这么多的心血,现在即使调到了新制片厂,心里还是牵挂着的。”

李潇潇的调动只需经过大军区,光州军区愿意调出、宁城军区愿意接收即可,但周冬阳也知晓这件事,显然也有在关注她。

周冬阳紧接着又说:“今年各单位之间都有不少人事调动。潇潇,京市这边是随时都等你过来的,要是你哪天有调动的想法了,直接告诉我就行。不管有什么想法,从上往下推,才是最简单有力的。”

“我明白,周老师。”李潇潇笑着说,“我会记住您的话的,谢谢您。我接下来的想法,需要经过实践验证,所以我想亲自实现,如果可行,才能说明它是值得推广的。”

周冬阳确实是想将人挖过来,可这小姑娘才一句话又把话题绕了回来。

他在电话另一头轻轻感叹了一下,又说:“那你说说看,现在是有什么想法。”

“好的老师。”李潇潇接着刚才说到的话题,说,“针对之前咱们说到情况,舞台表演质量参差不齐,大剧院座位有限,而且受距离限制,一个城市出了好剧,其他城市的百姓除非自费到那个城市观看,否则就只能等自己城市拿到剧本后,在本地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