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分新麦了

刘老三家里家外都是个怂人,但他对老师非常尊重,对读书识字有敬仰之心,让他当面拒绝一个老师的正当要求,他绝对做不出来,所以,第二天,保国就背着黑板、书包和小墩儿去学了。

高水英那天从刘老三家出来,正好碰上出来找年年回家吃饭的田素秋,就跟她夸年年聪明,说想让年年跟她去上学。

高水英知道年年才五岁,她说这话只是在证明年年的聪明和她对年年的喜爱,没想到,年年当了真,缠着田素秋非要上学。

田素秋对识字,或者说书本上的知识十分敬仰,但五岁确实太小了,她答应年年六岁让他上学,年年不依,抱着她的胳膊不放,死缠活缠,

高水英看的好玩,就对田素秋说:“不中叫年年跟着我去学校耍两天吧,估计一节课上不完他就不想上学了。”

田素秋抵不过年年的缠磨,答应了,结果,年年一直上到了现在。

麦场西北角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三堆麦粒小山似的并排堆放着,每堆麦子边都放着一大摞编织袋或布袋,也有印着“人民公社好”的帆布袋,不过没几个,这种布袋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一群男的一人拄着一个木锨,围在一起说说笑笑,一群女的手里折叠着乱七八糟的袋子,也在说笑。

田素秋和赵爱芝、葛秋云、祁三嫂几个坐在场庵西山头的荫凉里缝布袋。

年年跑过来,发现场边树荫下有好大一群孩子在玩,他觉得自己已经上学了,是大孩儿了,跟那些小孩儿不一样,看都不看他们,径直跑到向田素秋。

他趴在田素秋的背上,搂着她的脖子看她缝布袋,发现田素秋今天缝的粗针大线,没有一点她平时做针线的细发劲。

年年诧异:“妈,你咋这劲缝东西咧?”

田素秋说:“这又不是咱家的,我能给连两针就不赖了,还想要多好?”

“唵?”年年不明白。

“这是各家缴的布袋,”赵爱芝给年年解释,“明知是装麦使的,麦恁沉,他们还猫屎狗尿随便连连,要不是怕一会儿麦漏了弄不清是谁的,吵起来耽误干活,俺连这都不给他们连。”

“哦——”年年明白了。

队里分粮食,不是让社员拿着布袋排好队再开始分,而是把布袋缴了,统一装袋称,称好后按人口数分别放置,各家去找自己的布袋。

这是为了避免有些人认为自己家分到的那些粮食质量不好,闹腾。

麦子一般不会出现这个问题,麦粒的外观差别很小,并且已经是百分之百可以食用的,就算饱满的麦粒和干瘪的麦粒出面率会有一点差别,因为麸皮也可以食用,所以一般没人计较。

分蜀黍时最容易出现纠纷,因为蜀黍分的不是颗粒,而是蜀黍穗,蜀黍穗只有外面一层种子部分可食用,好玉米穗的可食用部分比坏穗高出很多。

各家的布袋都是年复一年地使用,大部分布袋都打着不止一个补丁,补丁如果缝的不结实,装麦子时可能会被撑开,麦子会漏出来,这样的事几乎年年都有,但还是有人缝补布袋时不仔细。

田素秋和赵爱芝、祁三嫂都属于干净利落、针线活比较讲究的人,再加上热心,看见那些没缝好的布袋就忍不住想动手修补,可又不甘心,于是,就故意不给修补的漂漂亮亮。

不过,在年年看来,田素秋故意做糙的活儿,也比那些人原来缝的好。

“布袋缝的差不多了吧?”副队长马三元过来,拍了两下手问,“差不多咱就开始分吧?”

“开始。”田素秋咬断手里的线站起来。

年年跟在她来到一堆麦子前,田素秋、葛美芬、赵爱芝、祁三嫂撑布袋口,祁三哥、保山几个人拿着木锨装麦子。

一袋袋麦子被送到磅秤上,田素秋她们一人端着一簸箕麦子站在秤旁边,少了添,多了往外挖,正好五十斤后,布袋被送到旁边排着队摆放。

傅安欣拿着个本子,指挥人把不同人口的布袋送到不同的位置。

今天是每口人四十斤。

年年看着自己家的布袋一个个装满后被送到七口人那一排,高兴得跑过去坐在一个布袋上,对着田素秋喊:“妈,咱今儿黑烙油馍吃中不中?”

田素秋头也不回地答:“中~”

年年:“那你多掌点油中不中?”

田素秋:“中~”

年年:“掌的能叫油馍起好几层中不中?”

田素秋:“中~”

年年:“那明儿晌午咱吃捞面条中不中?”

田素秋:“中~”

年年:“擀面条光使好面,不掺蜀黍面中不中?”

田素秋:“中~”

年年:“吃粉条海带臊子中不中?”

田素秋:“中~”

年年:“多掌点油,别油提儿转一圈就收起中不中?明儿晌午转两圈。”

田素秋:“中~,转五圈~”

年年跳起来围着那一排布袋转圈跑:“哦——老美老美,今儿黄昏能吃油馍,明儿晌午能吃捞面条,还是纯好面有海带跟粉条的捞面条,老美呀——”

葛美芬笑着说:“年年,傻孩儿,您妈哄你咧。油提儿外头就蘸上恁些儿油,三圈就流完了,您妈就是转十圈也还是恁些儿油。”

“啊?”年年收住脚,眨巴眼,看田素秋,“真的妈?你真的哄我咧?油提儿上蘸的油就是三圈就流完了?”

田素秋笑:“没哄你,明儿晌午我再蘸一回再转圈,叫油多点。”

年年得意地看葛美芬:“俺妈没哄我。”

祁三哥笑着说:“年年,你咋光知叫油提儿转圈咧?你都不会跟您妈说,叫她直接给那一提儿油倒到锅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