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哈!

高考成绩下来那天,岳宁并没有自己去查分数,而是让同村高考的同学帮忙看一眼,顺便交了志愿书。

同学:“……”

“宁宁姐,这志愿不是看分数填吗,虽然你很……淡你这只写了一个志愿,万一分数线高没录取怎么办?”

岳宁只是略略思索,而后认真回答:“那就再说吧。”

同学:“……”

可能才二十岁的她,理解不了牛人的世界吧。

岳宁却打算得非常实际。

她绝不是盲目自信之人,此刻要说心中没有忐忑,是不可能的。

所以,她更不敢添那些保底和装点门面的二三志愿。

这个时代,大学的录取非常严格,尤其头部的大学。

如果你的第一志愿不是报的他们,第二志愿即使分数够了,他们也不会录取。

岳宁只想上最好的那几所大学,填了也没用。

更何况,她的性格向来如此,想要什么,便只能是那个东西,替代品总是差点意思。

说上北大就是北大,对面的清华去了都是遗憾。

说她犟也好,不知变通也罢。

人生嘛,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是将就。

同学带回来的消息,她的成绩虽然不是最好,但在省里也是数得上的前排。

接下来的一切,就交给天意了。

休息几日后,她又进入了忙碌状态。趁着空当时间,把出版社的那本稿子赶完交了。家里收拾,行李打包,岳青已经帮她找好了落脚之地,准备好一切,只等通知书一到,就可以走了。

虽说之前家里人都对她考上这件事没报啥希望,但看她又得奖又发表文章的,成了县里的文化名人,家里人转而也对考试这件事重视起来。等成绩和通知书的日子,他们都紧张得不行。

尤其是在岳老爹听说女儿只报了一个志愿之后,每天都往这边跑一趟,叨念她不该如此草率,应该多写几个大学,哪怕上了市里的师专,也比落榜好啊之类的话。

岳宁一通“哦”“啊”“知道了”地敷衍回答,老头一甩手也就不管了。反而是岳大娘,看着女儿收拾行李,日日长吁短叹:“这宁儿从小到大最远也没出过省,一下子要去北京,人生地不熟的……”

她是真心疼女儿。

女人的心疼和男人不同,岳老爹看到女儿开始收拾行李,最先担心的是“你要是收不到通知书咋办”,而岳大娘却只担心女儿未来的衣食住行,并且从单鞋到棉鞋做了个遍,唯恐她到城里吃了苦。

一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岳宁身上,他们都没发现,自高考后,那个原本日日往这边跑的齐明却渐渐来得少了,即使来了,也是说不几句话就走,更是一顿饭都没留下吃过,人也变得客气了,再没原来那种没脸没皮死赖着不走的劲头。

老两口只以为是他看到岳宁真的高考去了,便终于还是断了心思,各种觉得对不起人家。岳宁对此嗤之以鼻。好在,自从开始学了文化,他们思想也不像原本那般死板,对女儿的婚事虽着急,也不过多干涉了,外面有人问起,只说随缘。

自从岳宁成了文化名人之后,外面人也不再传乱七八糟的闲话。毕竟,不管是在岳家二老眼里,还是小南洼的村民心里,岳宁都是小南洼的种地汉高攀不起的,再也无人说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拿她想嫁文化人这个话题说事了。

岳家老两口有时候也会做梦,女儿给他们领回一个教授女婿来,等醒来又感叹,错过了齐明这么好的人。

只是没过多久,齐明却先一步离开了川南,据家里人说是去省城闯荡了,连孩子都留在家里给父母照看,更没有来岳家道别。

几天之后,老两口才得到消息,怅然若失了半天。岳宁知道,他绝对没去省城,而是去了北京,只是不知他为何不跟家里人说实话。

关于她的话题另一个男主角,余温同志更是忙到飞起,偶尔抽空来拿她的稿子,也是拿了就走,连门都不进,日常相互的联系全靠岳乐乐从中间传话。

他是真忙,因为村里的小学要合并到中心校,学校里各种事宜需要交接,恨不得一个老师掰成两个用。

岳宁倒是没觉得两个人关系有什么不对,李桂琴有天却突然感叹一句:“没想到这余老师还真只是把你当学生,还真是个……嗯,霁风清月的人。”

岳宁无语,纠正:“那是霁月清风。”

李桂琴却不似平日那般无理也反驳几句,而是一脸的怅然若失,失望地摇头叹气:“可惜了,原本以为……”

岳宁:“……我已经强调过八百遍了,之前都是外人瞎说的,你们瞎想的,和余老师之间,是君子之交,惺惺相惜,你们非要胡思乱想,真是没得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