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第 122 章

齐国当初在秦灭六国的时候,就没有抵抗,直接举国投降了,后来天下大乱,齐国其实也没翻起多少风浪,后来死硬派又都跟着田横死了,刘肥做了齐王之后,也没给齐国带来多少好处,齐国豪强地主无数,游侠也是一大祸害,底层百姓日子过得并不比吴国强到哪里去,要不然当年刘昌选择招揽移民,也不会直接从齐国下手。

更妙的是,齐国这些年跟辽国往来很频繁,毕竟,齐国其实耕地并不多,土地也不算肥沃,这边工商业其实要比农业发达,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上层深知辽国会带来的人口外流问题,但是出于商业上的利益,中上层是真割舍不了其中的联系,因此,当辽国的大军打过来之后,许多人就起了心思。

齐王一系这些年愈发不如从前了,能干的那几个要么死了,要么就是站错了队,不得不缩着脖子过日子,其他那些就属于典型的肉食者鄙,根本不懂什么叫做民间疾苦,只想着骄奢淫逸,治国本事一塌糊涂,根本就指望不上,如今被忽悠着跟着吴国一起造反,他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吴王就算真有机会做天子,齐王一系又能分到多少好处,最重要的是,好处是上头那些诸侯王的,是诸侯王那些心腹的,对普通的齐国官民来说,那又有多少益处呢?他们之中也有消息灵通的,琢磨着长安天子似乎早就有意千秋之后传位给辽王,辽王才是日后的天子,辽国兵强马壮,最重要的人,人家有钱,还肯富民,不像是齐王一系,吃相难看,一点好处都不肯分润下来,要不是碍于齐国那些百姓如今动不动就想要出海北上,辽国的船对于移民又是来者不拒,连同过路的商船,只怕如今整个齐国,大半的黔首都已经变成了那些地主豪强的佃户奴仆!

总之,辽军才到没多久,齐国这边就是望风而降,根本就没组织起成建制的反抗,一个个听说辽国不打算占据齐国的国土,很多人简直是失望透顶,不过饶是如此,辽军的到来也给齐国这边百姓带来了机会。

辽军到了之后,直接先干掉一批地主豪强,然后按照汉律授田分地,然后又让百姓可以分期购买农具良种,然后跟百姓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种出来的东西,可以以最低价卖给辽国的商队,消息传出去之后,顿时,齐国各个郡县投降得很快了。齐地诸侯王在手底下军队跳反的情况下,可不敢直面辽军的锋芒,一个个直接带着心腹还有财富去投奔刘濞。还有一些直接表示,自己是被裹挟欺骗的,并无反意,如今就要拨乱反正,弃暗投明。

刘濞简直是焦头烂额,他当初起兵的时候虽说也想过辽军的干涉,但是,他也没想到,辽军居然这么快就让他们后方出现了这么大的纰漏。吴国还好,刘濞在底层虽说不得人心,中上层还是绑定在刘濞的船上的,但是齐国那边哪怕都是刘肥的子孙,但实际上本来人心也不齐,如今更是直接被分化开来。没了军队,没有财富,那么,这些齐国的诸侯王对刘濞来说,就是负担。毕竟,别看这些人是狼狈逃出来的,但是压根没有丧家之犬的自觉,反而一个个还吆五喝六,在刘濞面前摆谱。

刘濞要不是碍于宗室长者的名头,恨不得立马将这帮看不清楚形势的渣渣给扬了。

相比较起辽国的反应迅速,长安那边就有些拖沓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辽国如今的后勤运输能力是非常恐怖的,不断铺开延伸的铁路暂且不说,光是海船,在速度上就比汉室的楼船强出去不知多少。

辽国使用的是帆船,还是改良过的那种,虽说没有像是大航海时代的一部分船只一样,舍弃了大多数性能就为了提升船速,但是其速度也是非常可观的,全速航行之下,几天时间就足够辽军大部队南下登陆了。

而汉军却不一样,一方面,因为之前河套一战,汉军损失惨重,辎重粮草也就罢了,少府咬咬牙,还是能凑出来的,但是东西好说,人却不行!

没错,在汉室,良家子都是预备军,可问题是,人也不是生下来见风就长的,刘恒又算是体恤民力,再过一两个月就到了秋收的时候,叛军可以不顾这些,刘恒不能不顾,所以根本不能无限制抽调民间力量,要不然一场仗打下来,民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家要家破人亡。何况,还得预留相当一部分军队用于守卫关中,免得关中这边有人与叛军勾结,里应外合。甚至,刘恒还防了刘昌一手,免得刘昌趁虚而入。

再有就是谁领兵的问题,周亚夫还在孝期,汉家以孝治天下,从来不会说什么忠要放在孝前,而其他那些人,刘恒又有些信不过,毕竟里头不少人是有前科的,当然,刘恒自个也没安什么好心,他的确是有意想要借此削弱一部分刘氏诸侯和彻侯的实力,这其中也包括了辽军的实力。

因此,各地的郡兵在与叛军僵持不下,辽军在叛军后方挖坑的时候,关中还在扯皮。但是等到前线的战报传回来,朝堂上顿时就安静下来了。

不安静不行啊,再这么下去,辽军都要占领齐国吴国两国全境了,真要是叫辽国吞了下来,还能指望他们将到嘴的好处吐出来不成?尤其,辽军根本就没什么损伤,他们简直就是过来武装游行,顺便接收好处的,他们又迅速收拢了两地的民心,真要是任由事态发展下去,说不得就要重演东周旧事,汉天子变成只能控制关中的周天子,其他地方,只知道有辽王,而不知道有天子了!

刘恒一旦下定了决心,那么,朝堂上的些许阻力,根本就不算回事。

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刘恒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了函谷关,一路南下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