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樊楼见闻(6.6K)

“贼厮鸟京军,踢旳真他娘的晦气!”

鞠城外的栅栏边。

张三一脚踢开一颗石子,满脸愤懑的跟在徐云身边,嘟嘟囔囔个不停:

“净丢六球,忒不要脸了,我看勾栏里的姐儿都比他们强!”

不久前。

在丢失了第三球后,京中禁军队便彻底失去了斗志。

在剩余的时间里,又被西军抓住机会,由球头灌入了三球。

这场号称强强对决的双军大战,最后以6-0的比分落下了帷幕。

其实张三如此郁闷,倒不单纯是因为自己亏了六文钱。

作为苏府的代级仆役,这顶多就是他的一顿宵夜钱罢了。

他在赛前搞搞博间,纯粹是为了多点乐趣,让过程多点刺激而已。

但在自己的主场被人连灌数球,这就非常令张三不爽了。

按照今天这样的表现,等到明年的各路蹴鞠大比,京中禁军队多半又要垫底。

相较于身边的张三,徐云的情绪则没那么复杂,看起来平平淡淡的。

一来他对京中禁军队没什么感情,二来则是因为他把注意都放到了宗泽身上:

眼下不过是1100年,距离靖康之变还有足足26年。

这个时间对于遏制金人发展来说无疑有些短:

女真早在二十多年前,便由完颜乌古乃合并成了军事部落联盟。

眼下女真的劾里钵已经死去了八年,完颜阿骨打已然起势,遏制肯定是来不及的。

但对于宗泽这样的北宋官员来说,却又有些长了。

按照正常轨迹。

宗泽会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多地担任知县,大概在十五年后升任登州通判,也就是一个正六品的官职。

接着他便乞请告老还乡,1124年才复起调任巴州通判。

那时候距离现在,足足隔着24年。

也就是说宗泽花了24年的时间,从一个正七品知县,升到了正六品通判。

两个官阶之间,就仅仅隔着一个从六品。

对于宗泽这种能力的官员来说,这种境遇显然实在蹉跎光阴。

是一种极度浪费时间的情况。

因此于情于理,徐云都希望能想想办法。

让这位民族英雄在这个时间线里能走的更顺畅一点。

至少能够有个完全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别再出现明月照沟渠的悲剧。

而就在徐云思索着怎么开口之际,他的肩膀忽然被人从身后拍了一下:

“嘿, 小王?”

徐云顺势扭头, 发现自己的身后赫然站着身着一个熟人:

王禀。

此时王禀身着便装, 身边跟着一个徐云隐约有些眼熟的人,看上去兴致少见的有些高。

徐云见说连忙一拱手,问道:

“校尉大人?您今日也是来看蹴鞠的吗?”

“倒不全是为了观赛而来。”

王禀笑着拍了拍自己身边年轻人的肩膀, 解释道:

“今日西军球头乃是我麾下的亲兵,作为主将, 我自然要到场助威了。”

徐云闻言, 这才将目光投到了那位年轻人身上。

这位年轻人身形颀长, 身形匀称,肤色有些黝黑, 看上去相当干练。

先前由于场地与观众台距离较远的缘故。

徐云对于西军球头的印象只停留在了技术方面,容貌倒是看不怎么清。

但听王禀这么一说,他倒是多少从此人身上看出了几分相似之处。

这也难怪在初见之时, 他会产生一股模模糊糊的熟悉感。

随后徐云忽然想到了什么, 朝此人拱了拱手, 赞叹道:

“原来这位便是独中六元的球头?端的是一副好汉样貌, 在下王林,敢问壮士名讳?”

年轻人看了王禀一眼, 得到上官的许可后连忙一回礼:

“多谢王公子抬爱,壮士不敢当,小可名曰张愿, 乃是并州人士。”

徐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微微松了口气:

嗯。

不是姓高就好。

接着他仔细回忆了一番自己知道的北宋人物, 发现记忆中似乎没听说过这么个人。

如此看起来

此人大概率只是个普通亲兵?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可惜了——以此人精湛的脚法, 在21世纪最少都能年入千万来着。

要是能出国留洋,可能还会被冠上“全村的希望”这种名头, 甚至有一丝机会成为民族偶像。

不过徐云不知道的是。

这位张愿在历史上虽然没留下太多的记录,但却也是个响当当的好汉子:

他在太原之战击杀了完颜宗翰的亲侄子,掩护王禀父子一路巷战,身负数十处刀枪伤,最终力竭而亡。

死后还被宗翰拍马践踏尸身,枭首挂于城墙,可敬可叹。

后来《水浒传》中郝思文的结局, 便是以张愿的经历为模板创作的。

奈何徐云不是人工智能,不了解自己面前的这位军士,不仅只是在球场上勇猛而已。

随后他想到了什么,指着宗泽对王禀道:

“校尉大人, 给您介绍一下,这位乃是老爷的故旧门生,元祐六年的进士宗泽宗知县。”

王禀早就感觉这位文士看上去莫名的有些亲切,甚至在发现徐云之前,他还是先注意到的此人。

因此得到徐云引荐后他连忙一拱手,客气道:

“在下西军豹韬军忠勇营致果校尉王禀,字正臣,见过宗知县。”

宗泽也连忙回礼:

“汝霖一介文官,哪当的起校尉大人如此大礼,校尉大人若是看得起在下,称声宗兄便是。”

王禀本就是行伍出身的军官,身性爽快,因此当即应允道:

“如此甚好,那宗兄也切莫再叫在下校尉大人了,依言王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