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找到你了,永乐大典!(依旧9000大章,求月票!!!)

只是明朝的礼制并没有明确禁止这种行为,所以幸存派相对拯救派来说更容易接受一点——但也仅仅是一点罢了。

很多人秉持幸存派的原因,其实不是因为真的信了它。

而是因为拯救派可能性几乎为零,同时降临派认为的左配殿必然早就被积水淹没了,《永乐大典》即便放在里头此时也早已和凢凢一样湖的一塌湖涂。

所以很多人出于美好期许的角度,才选择了幸存派。

可眼下的这个发现却验证了幸存派的观点,对于翁同和童怀军这样的专业人士而言,你说他们没点质疑那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只是此前他们的心思全部都放在了底层地宫里是否存在《永乐大典》的探究上,对于地宫存在于下层的这个事实,也就抱着存在即合理的想法暂时搁置到了一边。

但现如今听潘院士这么一说

这确实有些奇怪。

积水、礼制。

这两个逻辑问题同时出现,这就不是用巧合能够解释的过去的了。

随后看着一脸茫然的众人,潘院士也不卖关子了:

“诸位,我刚才看到了报告结果,所以厚颜站在上帝视角说一句比较指点江山的话,那就是”

“你们的思维其实陷入了一个误区。”

姜成谷顿时一愣:

“误区?”

“没错。”

徐云点了点头,从潘院士那儿接过了话头:

“在大家的认知里,所谓的地宫,指的应该是地底下被挖出来的一个空间,就相当于咱们现代建筑里的地下室,对吧?”

“但诸位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呢”

“那就是位于地下深处的不一定是掏出来的地下室,也可能是被‘埋’进去的盒子?”

“”

听闻此言。

众人的脸上齐齐露出了一个问号:

“?”

不过很快。

翁同便率先反应了过来,眼睛瞪得滚圆:

“等等,小徐,你的意思是那个下层地宫,实际上是一个被埋在底下的巨大盒子?”

“也就是书籍封装在箱子里,箱子的外部还有一层壳?”

“宾果!”

徐云朝翁同竖起了一根大拇指,脸上也浮现出了一丝感慨:

“‘盒子’与‘地下室’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地下室有前往地面的走道,但埋在地下的盒子却没有。”

“而根据重力梯度仪的检测,底层地宫与九殿地宫以及地面之间,也不存在任何连接的通道。”

“也就是说嘉靖是先掏出了一个巨大的土坑,把那个‘盒子’塞到了地下,然后再在上方修建的九殿地宫。”

“如此一来,也就不存在所谓破坏布局的问题了,嘉靖这天赋点果然点歪了”

姜成谷and众人:

“????”

妈耶?

这td也行?

不过仔细想想

好像还真说得通?

所谓破坏礼制破坏布局,指的是‘建筑’方面的事儿。

但如果只是在自己的棺材下方塞个‘盒子’,同时又不修建通道

那么这就和建筑无关了。

就像现实里的宅基地。

出于风水啥的原因不能建地下室,但你在宅地基地下埋瓶酒总没问题吧?

按照上层地宫近千平米的占地面积对比,下层地宫就相当于你在自家地下埋了台冰箱。

行为上奇葩,但规矩上还真没啥问题。

以嘉靖的独特属性以及对《永乐大典》的狂热程度来说,似乎还真做得出来这种事儿。

接着很快。

翁同又意识到了一件事:

既然是盒子,那么就肯定要有六个封闭的面。

加之徐云所说的阻隔积水,那么这些‘面’的可选材质也就不多了——毕竟挡了四百多年呢。

按照徐云此前所提及的信息。

下层地宫的面积大概是五十多平米,那些装有书籍的箱子不少呈堆叠状。

那么‘盒子’的高度姑且按照3米来算吧。

假设它是个底部7x7的长方体,那么六个面需要的材料总面积就是

7x7x2+7x3x4

182平方米。

想到这里。

翁同不由对徐云问道:

“小徐,那个盒子的外壁是什么材质组成的?”

“铜?还是纯金?”

徐云看了他一眼:

“外层是铜。”

“果然是铜吗”

翁同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巴,这个答桉倒是不出他意外。

底层地宫六个面的总面积大概180多平米,体积则是50x3,也就是150立方米。

以嘉靖在位时的大明国力,凑到这种规格的铜并不困难。

实际上。

在华夏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巨型的纯铜建筑存在,比如最有名的四大铜殿。

四大铜殿因其工艺高超、价值高昂而又金碧辉煌,历来被誉为四大金殿。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位于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顶端的武当山金殿,又称武当山金顶。

武当山金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也就是1416年,是四大金殿最早的一座。

内供真武大帝像,重约400吨,全铜铸造、鎏金工艺,历经600余年仍然瑰丽无比。

还有最重的五台山铜殿。

位于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的大显通寺,为重檐歇山顶式传统建筑结构,全重达500吨,是我国现存最重的铜殿。

五台山铜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也就是1608年,比嘉靖的时代还要更晚一些,从里到外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五台山铜殿宽47米,深45米,高83米,总体积175立方米左右。

最大的铜殿则是鸣凤山铜殿,高67米,宽、深各62米,总体积257立方米。

所以以嘉靖的能力来说,锻造出这么一座铜殿用于封存《永乐大典》,可行性方面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同时全封闭铜殿或者说铜盒子的隔水能力自不必多说,考古史上多的是保存在密封铜盒里没被腐蚀的文物例子。

想到这里。

翁同不由缓缓呼出一口气:

“不亏是嘉靖,这手笔可是真大”

然而他的感慨还没抒发完。

耳边便再次响起了徐云的声音:

“翁教授,除了外部的铜层,下层地宫的内部还包裹着一层材料用于加固防水效果。”

“内层还有?”

翁同眨了眨眼,不过很快便也释然了:

“这倒也正常,我们在很多遗迹中也发现过类似的情况,金属外壳的内部往往会附着其他一些材料,比如说镀金之类的。”

“小徐,地宫铜外壳的内部材料是什么?”

徐云抬头看了他一眼:

“金丝楠木。”

注:

看到评论区有同学提到常温超导,这里简单聊聊我的看法哈。

首先这个技术虽然挂着常温,但实际上需要高压才能完成,压强是10kbar——注意是kbar,也就是1万个大气压,而不是10ka。

也就是常温常压超导目前依旧遥遥无期,而且这个技术路径和可控核聚变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此外这个发布者是dias,搞出过很多次有争议的事情,很多人在说他被撤过论文,但实际上最大的黑历史是金属氢——对,金属氢那事儿就是他整出来的,到现在都是一个笑料。

最后说个小技巧,当你看到某个科技成果是在被一堆金融博主狂吹的时候,就要做好这个消息失真的准备了。

五天码了47万字,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