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隐藏的第二层地宫(继续九千字爆肝!!!)

单纯比较昂贵的东西——例如说玉器啊、皇冠之类的器物,是不会让徐云如此惊讶的。

毕竟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了嘛。

只有一些超出预认知的东西,才可能让徐云发出这种疑问。

比如说之前的‘仙丹’。

而这一次徐云又发现了什么呢?

是猫咪的棺材?

奥特曼的变身棒?

还是大型的青铜器?

亦或是传说中的《永乐大典》?

就在姜成谷疯狂脑补的时候,他的耳边忽然传来了徐云轻飘飘的一句话:

“额,姜处长,是几条鱼”

“”

姜成谷闻言一怔。

回过神后。

他的脖子下意识有些滑稽的向前探了几厘米,原本沉稳的表情中满是愕然:

“徐博士,你说啥?”

徐云见状朝他扬了扬手中的报告,解释道:

“姜处长,根据重力梯度仪的检测结果,地宫的过道中最少存在着五条鱼。”

“这五条鱼最长的大概有十八厘米,最短的四五厘米,平均长度在10厘米上下。”

“另外我想收回我之前说的话,比起纯金,水中的鱼类才是反馈精度最高的东西”

姜成谷沉默了几秒钟,舔了舔有些干涩的嘴角,依旧有些难以置信:

“可是可是地宫里面怎么会有鱼呢?”

“这不可能的啊,任谁都不可能在皇陵里头放鱼吧?那可是皇帝的陵墓。”

“况且什么品种的鱼能在地宫的封闭条件下,从几百年前一直繁衍到现在呢”

“不,还是有可能的。”

面对姜成谷连珠炮般问出的问题,一旁的翁同忽然开口了:

“皇陵里一开始显然不会有鱼——即便有也没法长期生存,因为一开始地宫内并没有积水环境。”

“但姜处长你是否想过,如果条件合适的话,外来的鱼却有可能在地宫内生存。”

姜成谷顿时一愣:

“外来的鱼?”

翁同点点头,双手对着面前的宝城比划着道:

“对于任何一座皇陵来说,除了选址也就是风水宝地之外,只有两件环节最为关键。”

“一件是陵墓通道的保密工作,另一件就是排水系统的设计问题。”

“其中排水系统针对的情况也有两类,一种是地下渗水,另一种则是外部的雨水。”

听闻此言。

饶是徐云和潘院士这种对考古不太了解的理科生,也同时点了点头。

皇陵的地宫普遍位于地下很深处,这是古代皇帝的通病。

比如说秦始皇的地宫。

上辈子是秦始皇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秦始皇陵位于地下35米深处,垂直高度上相当于11层楼那么高。

这种高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很多水井的深度,虽然陵墓所在的区域不一定有水脉,但时间一长,总是会有一些底下水沿着砂石渗入。

明十三陵也是如此。

明十三陵的平均地宫深度在256米,所以渗水属于必须要考虑的环节。

至于雨水就更好理解了,下雨时在地面堆积起来的雨水流入嘛。

随后翁同顿了顿,继续说道:

“面对可能存在的两种积水情况,大多数皇陵都设计了很有效的排水设施。”

“这些排水设施一开始效率很高,但随着时间流逝,它们便会逐渐出现功能上的问题,甚至完全失效。”

“比如乾隆皇帝的裕陵,这座陵墓的排水设施就出现过一个40多厘米的缺破口,在94年的时候才被文物局修复。”

“因此如果永陵的排水设施出现了缺口,同时又遇上了一些洪涝那么确实有可能出现河鱼闯入陵墓内部的情况。”

“加之地下渗水以及周期性雨水的流入,永陵内部的积水也不属于‘死水’,倘若那些石像上再生成青苔之类的植物,那么鱼类的食物来源也就有了”

看着侃侃而谈的翁同。

姜成谷脸上最初的惊讶也渐渐平静了下来,被思索之色取代。

同时他的脑海中,也迅速回忆起了十三陵附近的地图。

十三陵位于昌萍区郊外,紧邻温榆河的支流东沙河,边上就是十三陵水库。

历史上的这块区域,确实经常爆发洪涝灾害。

实际上。

当初正是因为洪涝影响了两岸村舍、农田的原因,国家才在此建立了十三陵水库。

因此理论上来说。

在某次洪涝爆发的时候,有几条鱼通过永陵的排水缺口流进了地宫,似乎

也说得过去?

想到这里。

姜成谷的表情不由有些微妙。

他忽然想到了之前整理设备的时候,他还在车子的后备箱处发现了一根鱼竿,当时鱼竿的主人还说过去坑里甩几竿的话

这就是钓鱼老吗?

当然了。

这个消息意外归意外,在经历了早期的惊讶后,众人很快便也接受了这个事实。

反正就几条小鱼儿而已。

因此几分钟后。

众人便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了检测报告上。

“这几条鱼位于陵墓的过道上,另外过道中也明显检测到了一些灯盏器物的痕迹。”

徐云再次将页面翻过,几次的介绍之后,他对报告的布局也愈发熟悉了起来:

“与过道形成垂直的区域是三间墓室,居中的是中殿,接着是前殿,最后是隧道券。”

“从面积上来说三者依次减小,中殿的面积同样是240平米左右,前殿大概150平米,隧道券30平上下。”

隧道券。

别看这个名字看起来有些拗口,但它实际上是地宫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它是地宫的引导部分,也就是挖掘出来的沙土会从这里被运输出去。

换而言之。

隧道券的石壁,便是地宫大门的外部,性质上相当于玄关。

这部分在明朝之前叫做“提凑”,明朝之后改叫隧道券,

等到了清代又把它进一步扩展,出现了隧道券、墓道券、穿堂券、明堂券这些结构。

随后徐云从边上拿起一瓶怡宝润了润嗓子,又说道:

“根据探测结果显示,隧道券内部填充着大量的沙石,把入口完全封堵住了。”

“中殿和前殿里头则封存着大量的随葬品,看起来应该是珠宝之类的器物,同样被积水浸没。”

听完徐云的这番介绍。

姜成谷再次点了点头。

这次徐云没有明确提及随葬品的信息,也就是说从形状上来说,这些随葬品中应该没什么特别怪异的东西。

紧接着下一秒。

姜成谷忽然发现了一个情况:

此时的徐云已经汇报好了九个大小墓室的情况,但他手中的报告厚度,却还剩下

足足一半。

诚然。

目前的地宫还有一些信息没有完全汇报完毕,

比如说外部隧道的长度宽度、某段区域是否坍塌等等。

但即便是整条隧道全部坍塌淤堵,理论上也不至于剩下一半的厚度——毕竟这属于张子昂他们的活儿。

想到这里。

姜成谷的脑海中骤然划过了一道闪电,有些急促的对徐云问道:

“徐博士,莫非”

徐云看了他一眼,意会了他的想法,并且很快点头说道:

“没错,姜处长,我们在这九个墓室所在层的下方,还发现了一个墓室。”

“一个”

“没有积水的墓室。”

注:

连着四章九千字更新,明天还有!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