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徐云的选择

再考虑到徐云本就不上不下的贡献,评审组那边大概率不会让他通过提名。

至于如果他真的过了审核

那么可以预见的是,到时候必然有大量的质疑、抨击扑面而来。

这是徐云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因为这对赵政国和潘院士很不公平。

赵政国如今奔70去了,他一力推动了国家高能物理的建设,97年的时候担任过bes负责人,2008年雪灾的时候毅然婉拒了海对面的高额待遇,回国搞起了粒子科研。

一身功勋赫赫,却又节俭异常。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时候还穿着一件80块钱的白衬衫,出门只做二等座,手表还是06年一个学生送给他的杂牌表。

与这份节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政国如今每年把收入的50拿去做了慈善——他在黔南供养了三所希望小学。

作为一个不需要爱心人设,也不需要慈善去减税的科学家,赵政国的做法没有一丝一毫炒作的嫌疑。

潘院士的年龄虽然要年轻一点,量子加密通讯这个方向也极具前景。

但不久前随着及anton zeilger获得了诺奖,在为量子力学证明的同时,也堵上了潘院士获得诺奖的可能——因为anton zeilger正是潘院士的导师,二者做的是一个方向的研究。

只是anton zeilger做的是“道生一”,也就是单光子的量子隐形传态。

潘院士做的则是“一生二”,即将单光子扩展到多光子。

虽然目前潘院士已经突破到了十五光子,但贡献依旧不如anton zeilger1997年从无到有的突破。

而按照诺奖惯例,很少会把奖项发给同个方向的成果。

除非潘院士真的搞出了量子隐形传态,达到了“三生万物”的境界。

否则他这辈子基本上很难有机会得到诺奖。

而眼下的孤点粒子,却是一个绝佳的评奖机会。

和这两位大佬比起来。

如果在提名者里加上了一个徐云,届时外界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风凉话和议论声。

保不齐啥‘太子’之类的帽子就会扣到徐云身上,给原本值得庆贺的事儿笼罩上一层阴霾。

当初科大在舆情事件中做出了‘举科大之力’的承诺,这份恩情徐云从未忘却。

所以无论是出于对两位大佬的憧憬,还是出于对科大报恩的想法,他都不愿意见到那些言论的出现。

当然了。

如果换做其他人,估摸着也不会考虑太多,毕竟这可能是此生仅有的机会。

但徐云却不一样。

有光环在身的他,先天性的就站在了另一个高度上。

他今后获得诺奖的机会注定不会少,既然如此,完全没必要为了一个所谓的名头去硬蹭荣誉。

他不是爱豆,需要的不是曝光和头衔,而是知识。

这是他在小牛,在老苏,在小麦,在高斯黎曼身上学到的一种自我认知。

当然了。

今后如果有正当获得诺奖的机会,徐云肯定不会客气就是了。

俗话说得好。

知徒莫若师。

看着徐云认真的表情,潘院士脸上原先凝重的表情,也逐渐变得柔和了起来。

其实在徐云和陆朝阳抵达之前,他就与赵政国聊过徐云位次的事儿。

实话实说。

在科研生活中,他和赵政国都不是那种特别虚名的人。

例如此前的十二光子纠缠和祖冲之超算,潘院士都带上了陆朝阳和其他几位学生的名字,甚至还列为了共作。

赵政国也一样。

今年4月份的nature子刊,他连通讯作者的名头都没要,直接把功劳全给了自己的弟子。

所以从始至终,他们都没要贪图徐云名分的念头。

但另一方面。

正如此前提到的那样,徐云的贡献确实有些尴尬。

尤其是在他才25岁的情况下,想要获得提名的概率很低很低——因为诺奖也不是科大自己开的,评审团要考虑很多方面的事儿。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

潘院士他其实很担心徐云会陷入某个极端的状态。

也就是无论如何都一定要评奖露面,啥都听不进去,甚至有可能最后闹得不欢而散——这种例子可不是没发生过。

但如今看来

徐云的心态,要比他和赵政国所想的稳重的多。

想到这里。

潘院士不由轻呼出一口气,与赵政国对视了一眼,同时轻轻点了点头。

科大历来都是一所很有温度的学校,从来不会让让学生去为老师、去为科大做出‘牺牲’。

虽然他们很难给到徐云某些头衔上的荣誉,但却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偿。

当然了。

这个补偿的力度,还是要取决于另一件事:

那就是

孤点粒子到底是不是符合标准的暗物质。

注:

生物钟还差三个小时调成爆更状态,大家再给我一天时间,六号开始爆更一周,八千起步,最多一万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