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史风云
关键字:唐太宗,唐朝,战争风云
相关推荐: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唐书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多少年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 唐太宗李世民攻打高句丽 高句丽人射瞎唐太宗李世民 高句丽人射瞎唐太宗李世民是真是假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在阶级社会,战争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然而在战争中所出现的人才豪杰数不胜数。华夏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多少个改朝换代才会拥有现在的局面,本文带领大家领略中国的战史风云。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恢弘时代,盛唐之名深入人心,而唐朝最让人熟悉的皇帝要数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了,这样一个靠着杀兄囚父登上皇位的皇帝,却是后世有名的明君,然而让人不明白的却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明君也要学隋炀帝一样征讨高句丽呢?
唐太宗李世民对隋朝的灭亡有感而发:“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新唐书》
唐朝是在隋朝灭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李世民可以说是非常明白的隋朝当初灭亡,就是因为隋炀帝的三次征讨高句丽的失败,国内的民怨四起,叛乱不断,才让他们有机可趁,才有了唐朝的建立。李世民掌握权力之后,改变了许多隋朝当初的国策,但是为什么独独对于征讨高句丽这件事没有丝毫的动摇。他常常说要借鉴以往的历史经验,那么为什么明明是造成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李世民也要坚持下去呢?并且还作为国策传了下去,让后代继承人坚持施行?
这其中是有着各种原因的,不然李世民这样一个千古明君,体恤百姓的君主又怎么会无故发动战争的呢?至于究竟是因为什么?我想是有着多重原因的。
李世民的皇位可以说是非常残暴的得来的,在古代那个对于人的品格要求严格的地方,李世民可以说是做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典范,但是李世民却想要在后世的史书中,把他写的百姓拥戴,民心依附,所以李世民非常的勤于政务,爱惜百姓,但是毕竟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只是简单的体恤百姓,不饮酒作乐,他的得位过程仍然是他人生的黑点,于是他就想到了那些隋炀帝征讨高句丽失败而被拘留下的百姓。那些百姓都是原来战败的被俘虏的士卒,他们在高句丽做着奴隶,生活辛酸,如果唐朝能够把他们解救出来,那么李世民就在民间有了很大的宣传,这些人回到家乡之后一定会赞颂当今皇帝的仁德,连前朝遗民也尽力抢救,这对渴望得到百姓支持的李世民是个巨大的诱惑。
唐朝作为从隋朝继承下来的朝代,隋朝的征讨高句丽失败,使这些国家对于中原帝国的战斗力有着怀疑。而唐朝刚刚建立,它的强大对于那些原来臣服于隋朝的外国来说是模糊的,尽管这些藩国依旧俯首称臣,但是也有几个类似于高句丽这样的小国蠢蠢欲动,妄图挑战中原帝国的地位。正是认识到了这种情况,再加上李世民的渴望建立功勋,于是他迫切的需要经历一场战争来向百姓确定自己的能力,于是正是在出于稳定外交的情况下,为了打消那些属国的窥伺之心,李世民选择了对高句丽的征战。
同样的,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有一句话在流传,那就是“薪火相传”,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基业,那么就没有理由的,它也需要继承隋朝没有完成的事情,无论对不对,它都要继续,这就是“传承”。而且隋炀帝的举国之力征讨高句丽,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的失败,都注定了这是中原王朝的耻辱,这无关哪个朝代,而是为了一雪前耻。
太宗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资治通鉴》
就是因为综合了这么多的原因,唐太宗才选择了征讨高句丽并且把它定为了国策,这场征讨高句丽的战斗持续了两个皇朝,几位皇帝,终于把高句丽纳入了版图,却因为一切原因被分裂了出去,不得不让人伤心叹息!
大唐从618年—907年,共有289年的历史, 大唐帝国从初唐崛起强势,安史之乱,到晚唐的动乱,共经历了22位皇帝。这些皇帝大多个性十足。 1,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出身贵族世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孙子。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李渊晋阳起兵,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ps:他好像比较喜欢抢别人的媳妇儿~ ) 李渊 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可谓是英明神武,
朱敬则家祖辈均以孝义被世人称扬,从北周到唐朝,三代旌表,地方上都赞美。朱敬则潇洒倜傥,很重节义,年轻时就以辞赋知名。他与其堂兄弟同住,财产不分。又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特别交好。 咸亨年中(672年),唐高宗李治听到朱敬则的美名就召见他,与他交谈,很看重他,将要提拔任用,但被中书舍人李敬玄所贬毁,只授了洹水县尉。 长寿年中,朱敬则长时任右补阙。因武则天临朝称帝,改唐为周,天下颇多流言异议,到长
公元746年,一个婴儿出生于京兆韦氏。在婴儿满月的时候,其父母宴请群僧,其中一个面貌丑陋的僧人不请而至,见了婴儿突然说了句“别久无恙乎?” 更神奇的是,婴儿面有喜色,和这个僧人真的像故人一样。父母大惑不解,僧人解释:我之前和他在剑门见过一面,他将来会经营蜀地,因为“此子乃诸葛武侯之后身”。 暂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伪,但正如这个僧人所说,这个婴儿日后真的成了蜀地长官,攘内安外,治理蜀地,成为一代名臣
威震西域 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 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李嗣业跟随安西都护 来曜征伐十姓苏禄,李嗣业首先登上城堡抓获俘虏,积累功劳授任昭武校尉。 天宝初年(742年),李嗣业受召募到安西,当时军队中开始使用 陌刀(一种长柄两刃刀),而李嗣业特别擅长使用陌刀,每次战斗必定担任先锋,所向无敌。安西四镇节度使 夫蒙灵察(马灵察)知其勇敢强健,每次出
杜伏威是齐郡章丘县人,自幼与辅公祏交好,二人为刎颈之交,江淮军就是他俩一同创立的。 与前二者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最为贫苦,翟让是小公务员,李密是世袭蒲山公,窦建德也算是个小土豪,杜伏威不同,他无财无势,是彻底的贫农出身。杜伏威的起义与贫穷直接有关,杜家贫无以唯生,他的好朋友辅公祏挺身而出,偷了人家的羊送给杜伏威。杜伏威不是圣人,虽然知道是贼赃,但为了生存,也就笑纳了。后来这事泄露出去,官府追查得很
隋炀帝是历史上极为有名的皇帝,他是雄才伟略之君,却也是暴政役民之帝,更是隋王朝的末代皇者,这是一个被后世之人所褒贬不一的统治者,除此之外,隋炀帝也因为其传奇色彩的萧皇后而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萧皇后曾经被相士如此点评“命带桃花,母仪天下”,最终当真被一再的应验。萧皇后在野史中历经了六个男人,而每一个可以不客气的说都是一时的统治者,他们分别是隋炀帝杨广、自立为帝的宇文化及、河北割据政权夏王
公元726年,渤海以北的黑水靺鞨(位于黑龙江沿岸)派使臣前往唐朝上贡,唐玄宗一高兴,就决定设立黑水州,派遣长史镇守这个地方。 对于大唐来说,这是好事。可是对于渤海王国来讲,就不那么妙了。为什么?渤海国刚好位于大唐和黑水之间。得知这个消息后,渤海王大武艺非常不满地说:“以前黑水很懂事,到突厥请吐屯(官名),都知道先向我们报告,现在好了,与唐通谋,这是要害我啊?”于是,大武艺派自己的弟弟大门艺领兵,
唐末藩镇割据,已成乱局。中央政府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管任由下去。开元盛世的滋味还没享受尽呢,何况唐朝毕竟立国数百年,也并非一夕而亡。于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之间的角逐就自然开始了。在这期间,出现了中兴之主唐宪宗,名将郭子仪等,但在这背后确实是刘晏这样的能臣苦心操持。 刘晏的改革我以为主要有三点是后世典范。 首先是刘晏的改革思想。其中有这么一条,叫“广军国之利,而民无所怨”。唐末大量的军事和政治开销,没
唐朝中前期,可谓名相辈出。可是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局动乱,遭到后世赞誉的宰相寥寥无几,而崔祐甫则是其间一位。 崔祐甫身世于其时的高门大族博陵崔氏,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经过科举考中进士,步入宦途。他“性刚直,无所容受,遇事不回”,性格耿直不平,遇事不愿回头。 唐代宗时期,崔祐甫担任中书舍人,与宰相常衮不好,两人屡次发作争执。有一次,陇右节度使朱泚军中发作猫鼠同乳的怪事,向朝廷奏称祥瑞,常衮便带领
宇文融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办法、也很能干的人。开元初年,他经过几次升迁,做到富平主簿的官,不久又当了监察御史,有了直接向皇帝提出建议的机会。 宇文融大胆地向玄宗建议,派人检查伪报的虚假户口,把藏匿不报的人口检查出来,予以登记。这正是玄宗关心的问题,所以他很快就接受了字文融的建议,并派他去从事这件事情。因为当时逃匿户口的人太多了,宇文融又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办法,他干了不久,就搜查出不少漏报的户口,玄宗
武则天天授年中 (690—691),累迁司刑丞,时法令严厉,吏争为酷,独日知执法宽平无冤滥,曾为一犯量刑与少卿胡元礼强争,终免囚死。唐中宗神龙初(705),为给事中,寻加朝散大夫。唐睿宗景云元年 (710),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不以进退为意。时安乐公主大兴土木,营建馆第,馆成,中宗临幸,宴饮从官,命赋诗文,日知独以规诫,睿宗后来说:“虽朕亦不敢谏,非公挺直,何能尔?”景云
大唐名将、宰相、代国公郭元振,籍贯魏州贵乡,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邯郸大名县。 郭元振本名郭震,元振是他的字,这就跟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名人一样,都是以字行。像屈原、文征明,你如果说屈平、文壁,大概就没几个人知道。 郭元振十八岁中进士,从武则天时代起出仕,到唐玄宗时代时去世,曾历任凉州都督、安西大都护、兵部尚书等职,爵封代国公,出将入相,可谓劳苦功高。 郭元振守边多年,并无赫赫战功,但是当朝与后人却对他极
韦待价早年以门荫入仕,授为左千牛备身。永徽四年(653年),江夏王李道宗因牵连进房遗爱谋反案,流放象州。韦待价因是李道宗之婿,也受到牵累,贬为卢龙折冲府果毅都尉。 累立边功 戍守辽东期间,将军辛文陵率军招抚高句丽,在吐护真水遇袭,因无备而失利。当时,韦待价正与中郎将薛仁贵经略东蕃,便率部前去救援,在辛文陵的苦战配合下,终于击退敌军。他在战斗中被流矢射中左足,身受重伤,但却隐而不言。朝廷以为韦待价
在学习中国历史时,在研究唐朝文化中,在聆听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功迹间,在探索以前的重大事件之迷,在街谈巷论之笑谈中,尤其是在对范仲淹的祖籍、祖谱、祖先、祖系、祖功、祖德、祖迹的摸索排查中,经常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名人――武则天,也涉及到范仲淹家族中的一位大名人――范履冰。那么范履冰和范仲淹是何关系,其生平、籍贯又是怎样,与武则天又有什么恩恩怨怨呢?小编根据唐史、宋史的有关史料,以及我们范氏家族
原文: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率军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
王及善的父亲父王君愕于隋末率义军投唐,拜大将军,贞观十九年(645年),王君愕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时战死辽东。年仅十四岁的王及善以父荫授朝散大夫,袭爵邢国公。 唐高宗时,调任左奉裕率。皇太子李弘居春宫时,因宴饮之乐命宫官倒行而舞,轮到王及善,他拒绝说“:殿下自有乐官,臣只应当守自己的本职,这倒行而舞不是臣的任务。臣如奉命,恐怕不属对殿下辅佐之事。”李弘道歉而让他离开。高宗听到此事而特加奖慰,赐绢百
唐高宗永徽四年正月,驸马都尉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宁州刺史、驸马都尉薛万彻、岚州刺史、驸马都尉柴令武等人谋反。 仲春,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三位驸马都尉被杀。李元景、李恪和高阳公主被赐死。执失思力、宇文节、李道宗等人被放逐,李恪的胞弟李愔被废为庶人。 三月的一天,唐高宗带着王公、蕃国客人和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离开观德殿,房遗爱等人被检查的财物被分成了五垛,各人一同做游戏,谁射中了甚么物品,
窦德玄,窦威从孙,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大业年间,起家为国子学生。起初,任唐高祖李渊丞相府千牛,在唐太宗李世民朝不太显贵,唐高宗李治因他是旧臣,从殿中少监提拔为御史大夫,这年又升任司元太常伯。 麟德初年,窦德玄进检校左相,他克己勤政,天子曾经临朝,询问其廉洁公正之事迹,加以赏赐。居位多年,辅助封禅事务,和李勣皆为封禅使。皇帝停驻濮阳,问古时所谓的帝丘,窦德玄回答不上来,许敬宗全部说出来龙去脉
唐刘仁轨为左仆射,戴至德为右仆射,人皆多刘而鄙戴。有老妇陈牒,至德方欲下笔,老妇顾左右曰:"此刘仆射?戴仆射?"曰:“戴仆射”因急就前曰:"此是不解事仆射,却将牒来。"至德笑,令授之。戴仆射在职无异迹,当朝似不能言。及薨,高宗叹曰:"自吾丧至德,无可复闻,当其在时,事有不是者,未尝放我过,因索其前后所陈章奏盈箧,阅而流涕,朝廷始追重之。 译文 唐高宗时,刘仁轨做左仆射,戴至德做右仆射,大家都尊崇
原文: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父宣道,仕隋至内史舍人。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 高祖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是时议立七庙,君臣请以凉武昭王为始祖,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帝从之
君权体制下,太子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身份尴尬,既是皇帝的宠儿,又是皇帝的忧患,如果摆不正位置,表现得太过锋芒,皇帝说你不讲政治,目中无君,甚至猜忌你图谋不轨,抢班夺权;那些觊觎储君之位的兄弟们也会伺机使坏水,下绊子,明争暗斗,趁火打劫,无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压着,外有兄弟盯着,稍有不慎,触犯天威,轻则受责、被废,重则囚禁、被杀。总之,太子这差事不好干。 当太子,除
这个话题,就涉及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里,一个历代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城市供水问题。 早在春秋战国年间的《管子》里,对于城市供水,就有严格的理论: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市,必须要建立在一个水渠纵横的水网地带,方便供水和排水。 所以,从春秋战国至明清年代的中国城市,基本都遵循这样的建设理论。比如有两千年历史的广州,前身是番禺古城,就建立在有甘溪流过的番山顶
在中国数千年的光辉历史上,有很多王朝盛世。但如果谈到中国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精气神最让人敬佩的朝代,那无疑只能是唐朝了。如果说中国历史就是一副长长的画卷,唐朝就是其中最灿烂的一笔。而所谓唐朝之所以为唐,除了它举世无双的盛世之外,更有其内里的精神魅力。白发龟兹,就是一个代表大唐气质的典型事件。从唐玄宗在位时安史之乱爆发到最后的安西军全部战死西域,近半个世纪四十多年的坚守,唐朝最后的安西军,伟大的孤狼
没有夯实基础的政治革新就像一个匆匆上马的民生工程,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群众基础好的改革,也有可能因为革新派政治力量比较单薄、内讧以及操之过急等原因导致失败。 有老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领导唐朝著名的“永贞革新”的“二王八司马”大都是文人,最终他们也印证了这句古语。 虽然没有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那么有名,但“永贞革新”仍贵为中国历史上十大改革之一。与王安石变法有点不同的是,这次改革受到了百
隋唐男人流行怕老婆。 今天非常流行的一个说法,将男女关系上的妒忌称为“吃醋”,就来自房玄龄怕老婆的故事。 唐代笔记小说《隋唐嘉话》记载了这个故事:房玄龄的夫人非常会嫉妒。所以,唐太宗赐给美女,房玄龄总是推辞不受。于是皇帝让皇后召来房夫人,告诉她,高官享有媵妾陪侍,这是有制度规定的。而且玄龄年纪大了,这是皇帝的优宠之意,希望房夫人不要阻挠了!对皇帝旨意,房玄龄总是言听计从,房夫人却根本不理会。皇帝
783年,大唐帝国又面临着一次危及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 当时,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5000士卒拱卫京城长安。泾原士卒背井离乡,以为来到京城后能够得到朝廷封赏。结果直到离开京城都分文未得。唐德宗令京兆尹王翃犒赏军队,王翃却用粗粮野菜犒劳士兵。泾原士卒一怒之下,拥立退休节度使朱泚为王,发起兵变。唐德宗逃出京城,来到奉天(今陕西乾县)。 史称“泾原兵变”。 兵变发生后,各路节度使在唐德宗的召集下前来奉天
唐朝,既是最值得中国人怀念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出太上皇最多的朝代。 从杨坚算计北周的孤儿寡母,夺得北周政权后,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正式建立隋朝算起,到唐公李渊拥立杨侑为傀儡皇帝为止,隋朝只存在了三十七年。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太原留守唐公李渊,乘机起兵反隋,而打出的旗号却是“志在尊隋”,颇有点当代政治术语中“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味道。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
近些年来,“盛世”一词使用频率甚高。盛世是什么模样,或者应该是什么模样?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难以定论。如同说幸福一样,哪有一定之规?不过,好在我们的祖先曾经阔气过,所以,只要翻开从贞观到开元这一段初唐的历史,你眼前就会呈现出盛世的模样和特征。 “盛世多危言”。贞观四年,唐太宗要修一座宫殿。张玄素表示反对,且语出惊人:陛下如果修这座宫殿的话,就会像商纣王一样天下大乱了。贞观七年,唐太宗想要出游
小鸟依人,一般的含义是指男女朋友之间,女生负责娇小妩媚,如一只美丽的小鸟;而男生则像一颗伟岸的乔木,高大雄伟。女生就像鸟儿依偎着大树一样依偎着男生。只要想到小鸟依人这个词,就能够想到一个温馨浪漫的场景。但是假如小鸟依人用来形容两个男人之间相处的情形呢,嗯,画面太美,我脑洞不足不敢多想。 但是这个词最早的应用场景,还真的就是用于形容男人与男人之间相互依存的情况。这是语出《旧唐书·卷六十五·长孙无忌
同昌公主是唐懿宗爱女,出生后一直不曾开口说话,一日突然对父亲说“得活”,不久迎接唐懿宗即位的仪仗来到郓王府门前,公主因此被父亲视为福星。 同昌公主整天养尊处优,吃有人喂,行有车坐,到哪都跟着一群侍从,简直不让她走动一下,生怕累着她、摔着她。 而同昌公主吃的山珍海味都让人咋舌,一道她经常吃的“灵消炙”这道菜,是用喜鹊舌、羊心尖等材料调制而成,一只羊只有四两肉能用作原料,吃一回就不知要斩杀多少喜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