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第一百五十二章 翻脸比翻书还快【一更……

沿海之行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解决并回来的。

所以送走六部和龙卫的人以后,其他部门又把目光放到了占了天大便宜的工部身上。

工部尚书也知道工部这次独得圣宠,让其他人很是眼红,但要是因此退却,那他这个工部尚书也就不配位列六部之一了。

所以在做好心里建设以后,工部尚书就硬着头皮去户部领钱。

户部尚书心里抽疼,看着工部尚书这个身材干瘦的小老头,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也没觉得工部尚书这满脸的褶子,怎么就入了帝王的眼。

就算池云亭说了工部未来十年的规划,可是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户部尚书还是忍不住心里泛酸,“这笔钱你们打算怎么用?我这个户部尚书怎么也得知道你们工部把钱都用在什么地方吧。”

钱花出去了,怎么也得让他听个响,知道花哪了吧。

闻言工部尚书正色道:“按照陛下的意思,一千万两用来修路造桥,而且还不是什么小路,而是大路。”

户部尚书眉眼一抽,尽管早就知道帝王的规划不简单,可还是被如此大手笔惊道:“这样一来不管是原材料还是人工费,可都不便宜啊。”

“照这样的造法,工部十年以内想完成这个任务,只怕很不容易。”就是户部尚书也感受到了工部尚书的压力。

“陛下已经跟我说了,今后国库宽松,会尽量把银子往我这边倾斜,以后就拜托户部尚书您了。”工部尚书对户部尚书道。

瞬间户部尚书感觉自己肩头一沉,心里沉甸甸的有些喘不过气来,想到什么,他突然一怔,而后苦笑:“我年纪已经不轻,再过几年就要致仕,只怕陪陛下走不到最后了。”

最重要的是,虽然陛下没说,但是他也该识趣的给陛下的人让位了。

听他这么说,工部尚书又何尝不发愁,能做到六部尚书位置的,他们的年纪都不小了,“你们户部后继之人比我们工部多多了,现在的官员们根本就不稀罕我们工部,也不擅长工事,而我们工部真正有本事的,却碍于科举限制根本升不上去。”

两人聊了一会儿,户部尚书依依不舍的给工部尚书开了凭证,让工部尚书带人去国库搬钱。

就在工部尚书准备离开之际,户部尚书突然大声道:“等等!刚才你只跟我说了一千万两的规划,还有三百万两呢?”

要知道三百万两可不是小数目,陛下要建的皇家图书馆都用不了那么多钱。

“那三百万两陛下让我们工部研发新东西,就像飞梭织布机和竖纱锭纺线车那样的东西,对了,听说飞梭织布机和竖纱锭纺线车和咱们陛下还是同一个地方出来的呢。”工部尚书道。

朝廷很多年前就得到了金陵—池泉州—柳江府—上元县送过来的飞梭织布机和竖纱锭纺线车的图纸和实物,工部对这两样东西并不陌生,朝廷自然也推广了。

可是因为工部不受重视,推广力度根本不大,都那么多年过去了,飞梭织布机和竖纱锭纺线车依旧没有推广全国。

至于被池云亭更早拿出来,曾经的上元县杨县令递上来的拼音字母和标点符号,更是被放在皇家藏书阁,束之高阁的堆灰。

“那你们工部还真是走运,居然能入了陛下的眼。”户部尚书感叹道。

想也知道不被先帝重视的工部,接下来将会迎来帝王的注意。

拼音字母和标点符号先不说,飞梭织布机和竖纱锭纺线车,在池云亭注意到以后,让人收集情报,看飞梭织布机和竖纱锭纺线车在全国的普及情况。

刚好工部那边有点资料,“陛下,飞梭织布机和竖纱锭纺线车民间已经陆续使用,南北皆有,不过只有南方用它们开设了纺织厂。”

一来是得益于南方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南方水路畅通,让纺织厂的货物能尽快销售出去,二来就是南方有官方带头,就近的官员可以有样学样,相比之下北方没有纺织厂的实例,加上地理原因,北方官员不敢贸然行事,以免拖累地方财政。

当然民间也有商人看到商机,把南方降下来的布料送往北方销售,也带动了北方的布料价格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