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东吴死后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权死后,东吴在做什么?东吴为何毫无灭国焦虑、疯狂自相残杀?
在《三国演义》中,最被忽视的一方当属孙吴。
《三国演义》名为“三国”,曹丕、刘备称帝均有专门章回,而孙权称帝不仅没有专门章回,连描写其称帝的内容也不过两百余字。孙权本人更是因为在逍遥津之战中被张辽以少胜多,杀得大败,如今被调侃为“孙十万”,加上孙权背刺关羽,偷袭荆州,使得孙吴政权在袭杀关羽后的历史“形象”一落千丈。到了演义后期,从诸葛亮南征孟获到三分归晋,标题中出现孙吴人物的章回更是屈指可数。
孙权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演义中被忽视,不代表历史上的孙吴政权是可以被轻视的。且不说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中国正式进入三国时代后,孙吴仍与曹魏在长江一线打得有来有回,同时大力开发南方地区,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孙权称帝后,孙吴政权在历史中最惊心动魄的政治事件并不是对外战争,而是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二宫之争”。在此之后,孙吴屡次发生同室操戈。这就很奇怪,三国鼎立局势尚未结束,随时存在灭国压力的孙权后人们为何如此热衷“自相残杀”呢?
兄弟阋墙,血色东吴
孙吴立国之初,并不存在继承人问题,孙权长子孙登为人贤能,深孚众望,惋惜英年早逝。孙权二子孙虑,在孙登之前亡故,因此三子孙和继任太子,但同时,孙权偏宠四子孙霸,封其为鲁王,与太子争锋。最终,孙权废孙和、杀孙霸,选幼子孙亮继位。
事情发展到这里,已经是宫斗剧的经典剧情了,这些年大火的古装剧《琅琊榜》《庆余年》都有太子与受宠皇子争斗,双双落败,最终由排名靠后的皇子继承皇位的桥段。但历史往往比小说更加惊心动魄。
《庆余年》中的太子。来源/电视剧《庆余年》截图
孙亮继位后,孙峻辅政,孙权之女孙鲁班与其联手,借机将废太子孙和与孙鲁育(孙权另一个女儿)杀死。孙亮年幼继位,亲政后试图从权臣孙綝手中收回权力,却被孙綝废黜杀死。之后,孙权第六子孙休继位,孙休与张布、丁奉联合,杀死权臣孙綝。至此,孙权后人自相残杀的乱局才算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从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三个方面来探究这部充满血腥的宫廷斗争史。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造成孙权后人自相残杀的直接原因,是孙吴政权的开国之君孙权在立嗣问题上的举棋不定。
孙登在《三国志》中有贤能之名,为人好善,辅助孙权,治国有方,惋惜英年早逝。继之被立的孙和也颇有才德,孙登曾对孙权建议:“皇子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
但是,孙和刚刚当上太子,孙权又因为喜爱四子孙霸,将其封为鲁王,甚至赋予太子同级待遇。
根据《三国志》卷62《是仪传》的记载,当时的鲁王傅兼尚书仆射是仪劝谏孙权,说太子和鲁王待遇一样,有所不妥,但孙权不为所动,由此令鲁王产生了非分之想。
孙权没有正式册立皇后,步夫人是去世后才被追封为皇后。所有的皇子理论上没有嫡庶之分,套用《琅琊榜》里誉王的台词,鲁王心态恐怕就是“他非嫡非长,有什么争不得抢不得的”。孙和与孙霸之间的争斗,加剧了孙吴政权本就存在的派系争斗。等这场闹剧到了举国中分的地步,孙权才不得已废太子、杀鲁王,扶持幼子孙亮继位。但是,孙权对太子的打压、对鲁王的纵容,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幼子孙亮虽有聪慧之名(《吴历》记载了孙亮通过老鼠屎的干湿程度断案的故事),但毕竟幼年继位,主少国疑,又无根基,最终被权臣所害。可以说,正是因为孙权没有处理好孙和与孙登的君臣关系,才开启了吴国自相残杀之大门。
除了举棋不定外,孙权还纵容孙鲁班干政。女性参政,本质上并不是落后的体现。孙吴政权从草创之初就有女性参政的传统,如孙权生母吴武烈皇后,在孙策死后、孙权出掌政权的关键时期,正是她辅助军国大事,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但是,放在吴大帝时代,全公主孙鲁班的干政却使得吴国的互杀局面火上浇油。
孙鲁班之母为步夫人,孙和之母为王夫人。因王夫人取代步夫人得到宠幸,孙鲁班一直深恨王夫人,恨屋及乌,连带孙和也一起恨上了。
孙鲁班在二宫之争中,站队孙霸,在宫中煽风点火。先是在孙权面前诋毁王夫人,使得王夫人忧愤而死(《三国志》卷59《孙和传》)。二宫之争中,又使全琮与陆逊反目,竭力帮助孙霸。
在二宫争斗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孙鲁班为自己找好后路,将全琮侄孙女嫁给孙亮,同时结交孙峻。孙权弥留之际,孙鲁班阻止父亲复立孙和的举动,在孙亮继位后又设计杀害孙和。
然而,步夫人另一女儿孙鲁育则站在孙和一边,最终被亲姐姐借孙峻之手杀害。后来,孙鲁班又与孙綝争权,失败后被赶出京城,最终孙鲁班随其子全怿出奔魏国。孙鲁班的兴风作浪使得孙权后人的互相残杀并没有随着孙亮的继位而结束,对孙和赶尽杀绝的做法对后来孙皓残暴性格的养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党派之争,众心难齐
孙权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造成互杀局面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吴国内部的派系问题。
东汉末年直至三国时期,其内部往往有数个地域集团——如董卓,其内部有凉州武人集团与吞并丁原后的凉州武人集团;袁绍,内部有颍川集团与河北集团;刘备,有在北方聚集的故旧集团、荆州的荆襄集团以及益州集团,还有部分凉州集团;孙吴这边,可以分为淮泗集团与江东集团,加上宗亲势力。
孙权之父孙坚虽是吴郡富春人,但并非名门望族,在江东的威望远远不及陆、顾等大族。孙坚的晋升,靠的是军功,而孙坚死后,孙策寄居袁术处,独自领兵后,收拢的周瑜、鲁肃、张昭、张纮、吕蒙都是来自淮泗地区。
孙权之父孙坚。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毫不夸张地说,孙吴政权在创立之初,主要依靠的是淮泗集团。孙策本人在征讨江东时,对江东世族多有加害。在杀害名士许贡后,孙策也被许贡门客暗杀。临死前,孙策让弟弟孙权继位,认为孙权可以巩固江东:“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权执政初期,倚仗的仍然是淮泗集团,但也逐渐笼络江东世族,将其吸收到官僚系统之中。到了孙权称帝时,以顾雍、陆逊为代表的江东世族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派系。这是孙权有意扶持的结果,顾雍、陆逊先后担任丞相。在孙权称帝初期,两大派系的冲突并不明显,得益于张昭、顾雍、陆逊等人的品学,两个地域集团基本相安无事,甚至互为通婚,有融合的趋势。
然而,两个集团存在着政治目标的冲突。淮泗集团仍然保留着北伐曹魏的目标,周瑜、鲁肃都有辅佐孙权统一天下之志;而江东集团则更侧重保守江东。孙权称帝后,这一矛盾不甚明显,因为孙权本人在经历多次失败后,就已经对北伐曹魏不甚积极,甚至一度对曹丕称臣,获封“大魏吴王”。称帝之后,整个孙吴政权逐渐江东化,以顾雍、陆逊为代表的江东集团逐渐权重,而这一集团正是太子孙和的支持者。
《三国志》卷59之《孙和传》注引《通语》的记载:“初权既立和为太子,封霸为鲁王”当时,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是太子一边的;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是鲁王一边的,造成了“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来分析下太子党与鲁王党的政治派别。太子党中,陆逊、顾谭、朱据为吴郡人士,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吴郡中还有陆胤、顾悌、张纯、吾粲均为太子的支持者。除了吴郡人士,太子党中的诸葛恪为淮泗人士,施绩(朱绩)为孙坚旧部朱治之后,非吴郡人士,滕胤为北海人士在会稽任职,丁密为会稽士族,孙鲁育为朱据之妻。太子党是一个以吴郡人士为主、以顾陆两大家族为核心、容纳了多方势力的派系。
鲁王这边,步骘为淮阴人,是鲁肃的同乡。吕岱同样为南渡人士。吕据为吕范之子,则属于汝南人。全琮则是吴郡钱唐人,但与顾雍、陆逊这样的士族有所差别,属于凭军功晋升的将领。全琮与陆逊的反目,也是孙和与孙霸争相争的体现。孙弘是江东人士,但与孙和不合,因此加入反对太子的鲁王阵营。此外还有吴景之后吴安,淮泗人士杨竺、诸葛恪长子诸葛绰,以及孙鲁班、孙峻、孙奇等宗室成员。鲁王党是以全琮为核心,包含了众多淮泗人士的上升军功集团。
步骘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孙权在二宫之争初期打击太子一党:太子党的顾谭、顾承先被流放交州;陆逊则被孙权斥责,忧愤而死;陆胤、吾粲下狱,吾粲死在狱中。党争后期,孙权终于意识到分裂的严重后果,先是再次打击太子党,将朱据等人或徙或杀,接着又将孙和废除,孙霸赐死,将鲁王党中的孙奇、吴安、全琮次子全寄诛杀,将杨竺的尸身扔入江中。
陆逊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孙权如此操作,是因为忌惮陆逊等人的势力,顾、陆两家相继为相,朝中形成了以两大家族的为核心的派系,这一派系恰恰又是太子的支持者。鲁王这边,则是处于上升阶段的军事将领以及部分镇守边关要地的宿将,正好可以借此打击陆逊等人。但是,这种打击并不是毁灭性的,陆逊去世后,陆氏家族仍然得到重用就是例证。而在陆逊死后,鲁王党中的稳健派也没有进一步扩大迫害。孙权最后将两党中的激进派赋予打击,努力清除党争带来的恶劣影响。
孙权的临终安排,以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为班底嘱托后事,除了孙峻为宗室外,诸葛恪、吕据为淮泗人士之后,孙弘、滕胤为江东人士但非江东世族,可以说是平衡了两派人物的关系,可谓用心良苦。
孙家热衷于互杀,还有第三股势力的影响,那就是孙家宗室。孙权在执掌江东后,通过平定山越等战事逐步提升孙氏宗亲的地位。在宗亲之中,本就有不少野心之辈,例如孙坚之弟孙静的长子孙暠,在孙策身亡后就图谋自立。孙暠之孙孙峻、孙綝更是孙吴政权后期的著名权臣。孙亮继位后,孙峻先杀死诸葛恪,大权在握,甚至行废立之事。加上孙鲁班野心宗室把持朝政,也是孙吴朝局动荡的重要原因。
限江自保,无心北伐
再来看客观原因,孙权后人敢这样折腾,从客观上来说,是他们并没有感到亡国的压力。
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促使其称帝的重要原因是,公元228年,吴军取得了石亭之战的胜利,也就是《三国演义》里吴国的高光时刻之一——“周鲂断发赚曹休”。
吴军在陆逊的指挥下,精心布局,诱敌深入,在石亭大败魏国大司马曹休率领的魏军,曹休不久后饮恨而亡。吴军一战打出了24年的和平,魏国直到公元252年孙权去世,才再次大规模攻吴——发起东兴之战。
因此,在整个孙权称帝期间,吴国的国境线是相对平静的。魏国将主要精力用于应对季汉。之后又经历了曹爽与司马懿争权,并无精力谋取吴国。二宫之争发生在242至250年间,正是魏国内斗正酣之时,可谓颇得天时。而孙权一去世,魏国就发动东兴之战,却被诸葛恪击败。之后,诸葛恪北伐失败,又被孙峻所杀。
诸葛恪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除却天时,还有地利。尽管常说守江必守淮,但孙吴政权始终未能攻取淮河流域,而是将长江防线发挥到极致。诸葛亮就认为孙权虽不能渡江北伐,却足以限江自保。曹魏以及代之而起的西晋,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擅长水战。而孙吴政权则对长江防线进行了层层加固。
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总结了孙吴“限江自保”的七层含义:
一、依托长江,进行要点防御;二、守在江北,在江北建立前沿防线;三、沿江遍置烽火台,江防连成整体;四、采用世兵制,沿江重镇卫戍之兵多为举家居于一地,将士安土重迁,善于坚守;五、以攻代守,时时出击;六、对季汉实行关限防御,守住长江西大门;七、巩固国土,保江东而观成败。
这一战略是成功的。刘备夷陵之战、曹丕亲征伐吴都没能取得胜利。孙权去世后,孙吴与曹魏和西晋交战互有胜负,但整体保持了长江防线。哪怕是到了末帝孙皓执政初期,在陆抗、丁奉等人的辅佐下,孙吴的江防仍然得以维持。孙吴政权还未到亡国的地步。等到孙吴名臣相继去世,孙皓日渐残暴,外乏良将,内有奸佞,民心尽失,才被磨刀霍霍的西晋大军一路攻破。孙皓出降,孙权后人的自相残杀总算结束了。
尽管孙吴政权有着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但孙权及其后人并未居安思危,而是近乎疯狂地内耗。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在这漫长的内斗中,消耗国力,丧失民心,最终灭亡。
参考文献: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2、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年版3、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中华书局2019年。4、朱子彦:《孙吴的地域集团与立嗣之争》,《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7期。5、把梦阳:《论“二宫并阙”与“举国中分”——对孙权二子夺嫡事件的再研究》,《史林》2013年第4期。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东吴“二宫之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何为“二宫之争”: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三国时期吴国太子孙和(孙权第三子)与鲁王孙霸(孙权第四子)之间因储君之位而引发的党争。孙权在选定孙和为太子之后,又册封孙霸为鲁王,这两个儿子享受同等的待遇,吃穿住行皆无差别。这样一来,鲁王同太子的竞争就此展开,此次事件持续了8年之久,对东吴的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东吴后期由盛
还不了解:东吴大帝孙权,晚年为什么会变得昏庸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今天想跟大家讲书的历史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东吴,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当年东吴大帝孙权,就算是没有认真了解过那段历史的人,也应该听说过这个鼎鼎大名的人。在公元200年的时候,孙策被刺客暗杀以后,比他小七岁,当年只有19岁的孙权接任了他的班,成为了江东地区最大的领导者。但是当年孙策给他留下的是一个非常动荡不安的
还不了解:东吴孙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逼杀亲子,族诛大臣,孙权晚年真的是昏庸到了极点。 250年秋,因为陆逊和朱治等人的离世,孙权痛定思痛,决定结束这场南鲁党争。可谁也没有想到,他下达的旨意居然是:将太子孙和贬为庶人,逐出建业。看到这样的消息,所有大臣都震惊了。 其实,此时朝中大臣大多被南鲁党争已经折磨的十分疲惫了。如果孙权坚定的扶植太子孙和,让孙霸安生做一个王子
东吴为何五次攻打合肥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孙权为了能拿下合肥,他也是不惜出动十几万大军亲自带着去攻打合肥,不过让人们感觉比较有意识的是,孙权从曹操那时候打到曹叡那时,就是没能攻下合肥此地。甚至是在孙权带军第二次去攻打合肥的时候,十万大军居然被张辽的几百人给击退,还差点抓走了孙权,这一场战斗成就了张辽赫赫威名。当然了,合肥这个地方一直都是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孙权和吴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是一个不仅后世人羡慕,当时连曹操都羡慕的人才,尽管自己有曹植这样才华横溢的儿子,还是要感叹一句,生儿子就应该像孙权这样才行,可见孙权的才能的确超乎寻常。不过,孙权死后,距离吴国灭亡,中间又隔了好几代君主,为什么有人认为,孙权还需要为吴国的灭亡负责呢? 三国时期,吴国与魏国、蜀国鼎足而立,开国君主孙权也由此
还不知道:孙权错误的决定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219年,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刘备取汉中,黄忠诛杀夏侯渊,蜀汉、东吴、曹魏割据一方,似乎谁也奈何不了谁。但是,看似平衡的局面,一旦被打破那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而打破这一切的正是关羽之死。 襄樊之战,关二爷以其神勇威震华夏,不仅控制了襄阳以南的大片地区,连荆北的汉江水道也牢牢的握在手中。当然,这一切与诸葛
你真的了解东吴政权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公元二百五十一年的一个深冬,寒冬腊月,天气寒冷异常,那时候没有那么多保暖的设备,吴王孙权已经接近七十岁的高龄,在经历这次长途迁移后终于染上风寒,病倒了。在之后的日子里,由于各种医疗设施跟不上,孙权的身体条件日渐衰微,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这个曾经称霸东吴的男人他倒下了,他终于还是倒下了! 条件更糟的是,诸葛柯将军和他的仆人孙军急征入朝,
对孙权没有统一天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东汉末年,刘氏王朝已日薄西山,而天下群雄则成了这个时期舞台的主要演员,其中以曹、刘、孙3人最为出色。他们还分别建立了魏、吴、蜀3个政权。不过曹操、刘备时运不济,他们相继在220、223年就病死了。然而孙权却一直活到了公元252年,他比曹、刘2人足足多活了30年。 曹操曾说过“天下英雄只有我(曹操)与刘备”的经典评价,而且他还亲
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国,三国国情不一样,国家发展的经历也就不一样。吴国历史只有51年,绝对不算长。孙策继承父志,打下基业,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完成父兄遗志,建立政权。但是也是引导了东吴的衰落,使得死后内部混乱不已。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99年(汉建安四年),袁术病死,是年,孙策征伐庐江,孙策又兼并了袁术余部,击走刘勋,继续征伐江夏,打败黄祖;劝降豫章太守华歆,实力迅速壮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一代枭雄曹操和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眼中,三国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丹阳吕城同样跟孙权有关,此地千百年来流传着“孙权射虎”的传说,故事的大意如下: 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建都建业(今南京)。一日早朝后,秋高气爽,孙权一时兴起,随即唤上侍从张世一行出城打猎,伺机观赏金秋美景。 行至栖霞山脚下,孙权见芳草萋萋、野
还不了解:东吴孙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和曹操陆续离世,孙权在做什么?孙权为什么没有能一统天下? 在三足鼎立的态势形成之后,虽然说多雾,在最开始的时候势力并不是特别的强大。就像游走在他们这几方势力之中,在军事力量这一方面只有曹操才能够占据上风,但是因为东吴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所以在财力这一方面却又特别的充足。尽管在最后刘备和曹操都已经陆陆续续的去世了,可是孙
你真的了解孙权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三国的乱世之中,也是涌现出非常多的英雄豪杰。他们有的是割据一方的诸侯,有的是驰骋沙场的将士,有的是坐拥三军的统帅。不过,有时呈一时之勇,并不是先见之明。只有笑到最后,才是最强的一代帝王。大家都知道,在这乱世中,只有三人挺到了最后。最后也是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天下也被分成了三块。 当时宋朝的一个词人辛弃疾就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也是一位帝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东吴孙权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中东吴的实力虽然不如魏国,但要比蜀国厉害,特别是在赤壁打败曹操之后,实力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曹操在大败之后要休养生息,所以暂时不会南下,因此这就给了东吴发展的机会。此后曹操忙着和刘备争夺汉中,也没有多少精力顾暇孙权,因此孙权就趁此期间稳固了自己在江东的地位。毕竟他是继承的父兄的基业,并没有经历多少战争,所以在军事上的能力要逊色于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东吴孙权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要说到三国乱世这个舞台的主角,那毫无疑问非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人莫属!他们三人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为出色的枭雄!分别建立了魏蜀吴三个政权,但是由于三方的实力对等,相互产生了制约,所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不过三人虽然都是三国时期的为数不多的天下枭雄,但是因为刘备和曹操的时运不济,所以都没有孙权活的时间长,在曹操和刘备分别在公元2
很多人都不了解东吴孙权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孙权少有权谋,使得江东仅历三世就建立王霸之基。曹操当年更是用“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评价这位奇才。 可以说他是三国中间最不容易的一个君主,所面临的困难远比曹操和刘备要大,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证明他的能力,当然,他的很多选择都是不得已为之,都是根据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谈不上是昏君。 相比较而言,江东实力不及曹魏,名分不及蜀汉,但还是以一己之力将
三家归晋,大家都调侃说是司马懿熬死了同一个时期的所有对手,成为笑到最后的男人,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有一个人还比他晚死一年,此人就是孙权。 那么问题就来了,最后统一三国的人为何不是孙权此人呢? 要说孙权活得久,这毕竟也是事实,但活得久,并不能代表笑到最后。 要是知道,东吴的江山也是下来的,当时的孙坚和孙策都是尚武的,两人都在意气风发的时候,被人暗杀,对当时的孙权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以至于说道
孙权晚年不信别人,为什么会信长公主孙鲁班?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尽管孙权在表面上安排了以诸葛恪为首的辅政大臣,但实际上在长期的政治运作中,孙吴宫廷中已形成了以全公主为核心的宗室势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孙权后期和少主孙亮时期的政局变化。——王永平 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父亲是女儿今生最大的靠山。但显然这句话并不适用于孙权与孙鲁班父女。事实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鲁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给儿子起名字,倒是挺上心的,比如说:孙和、孙登、孙霸,这名字一听就觉得一表人才,至少正常吧? 可是他给女儿取名字,未免太草率了。他的大女儿叫孙鲁班,字大虎!这是什么情况?这闺女是你偷袭荆州的时候捡回来的吗? 取名鲁班,我也就忍了,好歹也是木匠界的鼻祖,可你给一女孩儿字大虎,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咋地?想招武松做上门女婿啊? 可怕的是,她妹妹叫
很多人都不了解孙策,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沧桑与诗意的历史交相辉映,仿佛可以看到东汉末年风雨飘摇,群雄争霸,悲喜交错,情义血腥交错,一招一式,满盘皆输,千百年后,对于那段历史,人们各执一词,各执一词,有人问,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孙吴能一统天下吗?答案是肯定的! 孙策其人,先不谈政事,他相貌英俊,翩翩公子少年,也许也只有他,才配得上大乔。 古往今来的英雄少年,孙策也是如此,他有雄心壮志,父亲
对东吴和孙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一开始的一句话。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中讲述东汉末年时期战争的小说,在三国志的蓝本之上,将原本正史中的人物记载与民间收集到的传说结合在一起,将当时活跃在中原大陆上,群雄逐鹿的诸侯势力一一刻画。 在这一段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各种人才横空出世,纷纷加入逐鹿中原的斗争中。东汉末年,延续了几百年的刘汉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东吴和孙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时代,蜀吴联姻毁于关羽的一句“虎女岂能嫁犬子”。但是,为什么关羽如此不待见孙权呢?他真的像关二爷口中说得那么卑劣吗?以前不是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典故吗? 今天,我们就来剖析孙权的毕生功过。 曹操早年在濡须口之战吃了瘪,面对比自己小了一辈的孙权,曹老板丝毫不掩饰对这位青年的欣赏,说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当时的孙权,绝对是同
很多人都不了解东吴孙权,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孙权一直都是三国中存在感较低的存在,很多人对于孙权的评价都停留在曹操的一句“生子让如孙仲谋”。导致孙权风评一落千丈除了晚年的昏聩更多的是孙权领军能力和曹操、刘备比起来差太多。 孙权曾经5次率军攻打合肥,每次都是大败而归。三国历史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孙权亲率十万人来到合肥,被张辽的八百人打得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没,史称逍遥津之战。这一战不仅让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孙权乘马射虎的故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一代枭雄曹操和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眼中,三国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孙权与丹阳有着密切关系,据史料记载,丹阳是东吴基业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孙权的父母死后就葬在今丹阳司徒镇,名为“高陵”,现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吕城同样跟孙权有关,此地千
历史上夷陵之战中东吴孙权曾经战胜刘备,那么为什么不胆子大一点趁机灭了蜀汉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在三国时期,由于关羽镇守的荆州被东吴袭取,更甚于连关羽本人也遭擒被杀。 刘备、关羽、张飞情深义重,关羽之死,让刘备、张飞在伤痛之余,立志要找东吴报仇。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就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率大军征讨东吴。当然,蜀地是刘备的根基和大后方,自然不能有失,所以就让诸葛亮坐镇后方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东吴迁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古代建国之后很少出现迁都的问题,孙权当时在武昌称帝之后,孙权为什么又把都城迁到南京地区?孙权是怎么想的? 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东吴王朝正式建立。九月,孙权下诏迁都建业(今南京市),并命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总督军国事务,驻守武昌。 一般来说,古代建国之后很少随意迁都。孙权为什么在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东吴皇帝孙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权早年的时候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孙权晚年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孙权晚年为何会成为一个昏君?孙权变化为何如此之大? 孙权一生以武昌称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称帝之前精明强干,奋发有为,称帝之后,特别是晚年,刚愎疑忌,政失较多。 孙权 孙权,早年带领东吴励精图治。 孙权,在武昌八年表现得非常英勇睿智,是他一生最有作为的时期。在武昌他先向曹丕称
对东吴孙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看过三国的同志们都了解,曹操曹老板识人的眼光可是很独到的,并且他看上的人没有几个。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明面上说是在和刘备谈论英雄,实际上是狠狠地将天下的众英雄嘲讽了一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面对着江东地区也不由得真情流露: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这孙权绝非池中之物,他的才华是难以掩饰的。然而,如同盛极必衰一般,孙权晚年可就算不上英明了,突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