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孙权称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之后,孙权为何足足晚了八年时间?
三国鼎立时代的正式开始标志是:曹丕、刘备、孙权三人称帝。
曹丕在公元220年称帝,曹丕称帝是因为自己的父亲曹操已经过世。曹操自始至终也没有称帝,而是停留在魏王的名分上。在众大臣推崇他登基称帝时,他以各种借口推脱。曹操了解称帝的机会还并未真正来临。而曹操死后,即魏王位的曹丕认为对汉献帝的忠诚已经足够了,没必要再保留那份早已消失的忠诚了。曹操的逝去标志着曹家在政治上彻底自由,可以打破传统的禁忌。因此,后来有了众大臣劝说汉献帝禅让帝位。因此曹丕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人。虽然这个帝位禅让有强迫之意,但是有了汉室正统皇帝的禅让,也可以从一方面说明曹丕的帝位来源很正。
刘备在221年称帝,刘备是在曹丕称帝后的一年以后称帝的。刘备称帝是因为他是世人皆知的刘皇叔,是大家公认的汉室宗亲,因此具有继承正统汉帝的资格的。当他听到曹丕强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时,他非常愤怒。在刘备眼里,曹丕的称帝是非法的,因此为了让大家觉得自己的帝位来源比曹丕的要强,刘备选择后一年直接称帝。这等于直接告诉世人:曹丕是谋朝篡位的,帝位来源不正;汉室宗亲只有我有实力与曹丕对抗,因此我称帝是情理之中的,保证汉室血缘不断。
那么问题来了:东吴的孙权在得知曹丕、刘备相继称帝后,为什么不直接也宣布称帝呢,而是等了8年以后的229年才选择称帝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内忧外患的局面
其实,公元221年的东吴局面非常的不稳定,总结就是四个字:内忧外患。
先说内忧,当时的东吴国内还是不太稳定的。主要就是当时的东吴还并未彻底江东化。
孙权一族出身卑微,而当时的江南士族势力很大。而孙策之所以能够这么快打下江东这片土地,而孙权能平稳地得到大王的位置都得益于士族们的鼎力相助。而忠于道义的江南士族们是忠于汉室朝廷的,他们大多认为在江东可以摆脱曹操的统治,而并未想让自己的主公称帝的事情,大臣也都还认为自己是孙权的下属而并未孙权的臣子,他们还并未从汉臣转变为吴臣。而孙权若要称帝,必须得到势力庞大的江南士族的支持才行,否则那就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因此,孙权为了能早日登上帝位,开始同化江东士族,让东吴江东化,摆脱汉室的影子,他在位期间一直在加强与江南士族之间的联系:比如任用张昭和朱治、后来任用陆逊等等。让社会地位极高的士大夫认同自己,接纳自己,与孙氏共治江东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一步孙权实际走了20年。在公元221年的东吴,士族还不允许孙权称帝。
其次就是山越之患。山越夷民生活在东吴沿海地方,经常袭扰东吴百姓。而官军需要深入深山老林与其作战。东吴一直深受山越之祸,苦不堪言。而山越夷民背后有当地强大的士族的支持。因此孙权贸然称帝,必然会受到当地士族的不满,从而招致山越夷民的反抗。因此解决山越问题的本质还是要解决江南士大夫的身份认同问题。因此步伐不能太快。
总之,当时的东吴内部局面还不允许孙权称帝。
再说外患,公元221年。东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原因是东吴都督吕蒙夺取荆州,而杀了刘备的手足关羽。虽然孙权事后打算甩锅给曹操。但是曹操何其精明,自然不会轻易上套,命令军士厚葬关羽。这样刘备的仇恨都集中在东吴方面。刘备也发誓一定要血债血偿。作为自己忠实的盟友-蜀国突然倒戈相向。同室操戈的局面这是孙权无论如何都不想看到的。东吴因为吕蒙愚蠢的举动,成了被孤立的一方。
果然,刘备在称帝后三个月后,蜀汉便以“为二弟报仇而夺回荆州”为由大举进攻东吴。东吴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危机,况且北方的曹魏政权也在虎视眈眈,准备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此时的孙权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孙权直接向曹丕称臣,承认了曹丕的合法帝位。孙权向曹丕示好,让孙权从曹丕的死敌变成了曹丕的臣子。当时的曹丕还苦于无人承认他的帝位的尴尬境地,而孙权的主动投欢送抱让曹丕喜出望外,因此曹丕当即册封孙权为吴王。而孙权料定曹丕也一定会册封自己,因为他不敢否认东吴。因为如果否认了孙权的吴王身份,也等于自己质疑自己的合法地位。这等于自己引火烧身。孙权主动向曹丕称臣的举动让曹丕闭嘴并打消了曹丕趁机坐收渔翁之利的想法。因为曹丕作为皇帝不可能无端去进攻刚刚册立的藩王,这样师出无名,会陷入不义的境地。当孙权称臣稳住了曹丕后,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刘备了。孙权承认曹丕的合法帝位,把蜀汉政权架在火上烤,因此刚刚成立的蜀汉政权也迫切需要外部势力的支持,这样吴蜀大战就在所难免了。最后的结局不用说大家也都了解了:陆逊火烧连营,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备死后,曹魏政权虎视眈眈想要南下攻打危在旦夕的蜀国。最后还是诸葛亮从大局出发,主动拉拢孙权。蜀吴联盟得此机会重修旧好,东吴也平稳度过这次危机。
我们从孙权称臣可以看出孙权的政治智慧,靠君臣的关系堵住了曹丕的口,稳住了虎视眈眈的曹魏政权;也让吴蜀联盟重归旧好,让失衡的政治局面回到从前。
那8年以后的孙权为何又要称帝呢?
东吴内部逐渐团结,推崇孙权为帝的呼声越来越高
其实,孙权一直都没放弃称帝的想法,只不过8年前的内部环境不允许他称帝。而8年以后,随着忠于汉朝的老一批江南贵族逐渐逝去。而新一批的江南士族面临着汉室正统在蜀汉的尴尬局面,也选择不忠于汉朝,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身份认同:汉臣向吴臣转变。其次孙权在江东20多年的苦心经营使孙权与江南士族密不可分,受到了江南士族的拥戴。此时孙权称帝,必然会受到江南一族的拥立。国内庶民思想一统,拧成了一股绳。而山越之患被平定,让孙权称帝的欲望更加强烈。东吴内部环境已经营造得差不多了,再看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这些年东吴一直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东吴向曹魏政权称臣,承认了曹魏政权的合法;其次,东吴与蜀汉是盟友关系,那势必也要承认蜀汉帝位的合法性。这等于东吴既承认曹家帝位,又承认刘家帝位。而身为盟友,自己却要低蜀汉政权一头,因为蜀汉政权刘备已称帝,自己还未称帝,仍是王的身份。因此东吴迫切需要从王到皇的身份转变。
而军事上,东吴迎来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在此之前,合肥一直是孙权的心头之病,历次想要攻取合肥,但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阴影一直在孙权的内心世界里无法散去。但是境况却在一点点的转变:由于诸葛亮的不断北伐,使得曹魏在军事部署上出现改变,将部署在长江防线的兵力逐渐转移到蜀汉一侧。这对孙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自己一侧来自曹魏政权的军事压力逐渐减少。孙权的东吴进入了军事平稳期,虽然东吴北部仍有战事发生,但都是小规模的。而石亭之战的胜利给了孙权巨大的信心,此战吴军重创曹军,短期内曹魏不会主动向东吴挑起战事。东吴迎来了短暂的平稳局面。因此外部环境对于孙权称帝也是利好的。吴国其他外部势力在8年间被孙权收复的收复,臣服的臣服。因此外部无大患。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内外双双利好的环境千古难遇。孙权肯定不会放过这次绝佳的机会。现在的孙权只需要营造他就是真龙天子的氛围。因为古代,大家都相信皇帝是龙的儿子,会有祥瑞降临人间。而皇帝在登基前或者登基后都需要营造祥瑞,让世人了解他就是真龙天子。而孙权也不例外,也需要祥瑞,让大家相信他就是皇帝。之前曹魏获取帝位的方式不可取,因此汉献帝不可能在禅让第二次,而刘备是大家公认的汉室宗亲,因此他称帝被大家公认无可厚非。而孙权出身江东卑微的渔农,他需要更多的祥瑞来佐证他的帝位的合法性。
根据史实记载:在孙权称帝前夕,东吴全国各地都在报告祥瑞的发生。这会是巧合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明显是孙权自导自演的一处政治秀,为了是让大家看他的帝位的合法性,是承天之意而登基称帝。这种称帝方式被后来的史学家称为一个杰作。因为这样的登基既不会惹怒魏国,也不干扰蜀国的帝位合法性。
孙权登基称帝,这样东吴等于既不承认曹魏政权,也不承认蜀汉政权,使得东吴与蜀汉在政治上也可以平起平坐。孙权猜出诸葛亮很务实,他不计较这名字的变化。诸葛亮也清醒的了解:当前他的重要任务是北伐,而东吴是他重要的盟友,更是蜀汉的后方屏障。诸葛亮不能因为孙权称帝就放弃与他合作的关系,也只能被迫放弃了名义上对孙权的压制,尴尬的承认东吴政权的合法性。其实后来一想,作为自诩为汉室正统的蜀汉政权去承认本应臣服自己的战略盟友的合法政权,这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这样靠一些子虚乌有的祥瑞被推上帝位的孙权,如果有了蜀汉政权的承认,孙权的帝位来源也变得更合法一些。
如愿以偿称帝
吴黄武八年(229年),孙权如愿以偿的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同时,他又敬告上天:“休征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值得一提的是,孙权称帝后,果然不出所料,蜀相诸葛亮派遣使者陈震出使东吴,向孙权表达祝贺。而后孙权与陈震痛饮,而后重新缔约了孙刘盟约。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彼时,吴蜀两国再次成为同盟,并以“二分中土”为最高目标。这便意味着,孙权以盟友身份,再次分润到了蜀汉“继承汉室”带来的正统性。如此政治手腕,不可谓不高明。至此魏蜀吴三家均称帝,出现了罕见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纵观孙权的一生,孙权少年即位,后励精图治,放弃与曹操求和,联蜀与曹操展开赤壁大战;后在魏国与蜀国之间游走,在政治上逐渐成熟,疆域逐渐扩大,在江南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地方,期间与蜀国结盟40余年牢不可破。最终黄袍加身,称为一代帝王,这也难怪后世的南宋文豪辛弃疾写诗称赞孙仲谋: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你真的了解孙权败仗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放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比较适合的。比如曹操的一生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马超、韩遂、张绣、张鲁、刘表等众多诸侯。但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却吃到了一生中最惨痛的败仗。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
对孙权统一天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三国历史上,相比其他很多著名人物,孙权确实是去世的比较晚。孙权去世的时候,曹操已经死了32年,刘备已经死了29年,诸葛亮也死了十八年。当时蜀国这边,正是刘禅在位,内政混乱。魏国那边,司马懿已经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而且也已经在一年前去世,大权已经落入了司马家手里。 这样看来,三国前期中期的厉害角色,似乎都已经全部被孙权耗死了。那为什
东吴,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斗争是一门艺术,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三国时期的孙权,一无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历史名分,二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实条件,可谓名不正言不顺,那么,他是如何带领东吴与蜀汉和曹魏进行斗争,成功周旋于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呢? 1、联合刘备抗拒曹操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历史上,当南北对峙时,定都金陵(建业、建康、南京)是常态,这是由于地理经济决定的。 孙权曾根据形势需要短暂地建都于武昌,是基于219-228年特殊的形势做出的务实调整。 不过,当形势回归常态后,孙权还是回到了历史的常态——迁都建业。 定都金陵是“南朝”常态 荆、扬二洲,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扬州根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说起来,三国之中以孙权的称帝最为不易,毕竟他没有像曹魏那般,手中有天子这张宝牌,因此他无法像曹丕一般通过禅让获得正统,而他也不能像刘备这样身负汉室血脉,可效仿汉光武帝刘秀一般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登基称帝。孙权的正统,是他通过不断地与蜀汉、曹魏之间建立同盟关系,从而让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进攻合肥,为了拿下合肥,孙权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不仅带了十万大军,还出动了至少八员猛将参战,可以说是集结了江东最精锐的将领和部队,如此阵容,非常罕见。 因为,孙权偷袭荆州,对付关羽,也没带这么多猛将,而且,也没亲征。由此可见,孙权对合肥的重视程度,可谓是下足了本钱。 那么,孙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在汉朝以后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曹操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能力,以及众多良将和谋士的帮助,而刘备身为汉室宗亲,不仅有名号,手底下还有诸葛亮和五虎上将等人才,并且以仁治国,深受百姓的爱戴,成就了一方霸主,那么三国的另一方江东霸主孙权,是如何在两人之间立足,又成就自己的霸业呢? 孙权有个好的父亲和哥哥,为孙权打下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崛起,最终只剩下魏蜀吴三方,人刘备和曹操都是白手期间,只有东吴孙权是靠着父兄的基业发展起来的,孙坚在世时,已经是一方豪杰,虽然自立门户,但依旧对汉朝毕恭毕敬,孙策时期虽然江东正在发展壮大,但孙策仍尊汉朝,给中原各个诸侯进贡。 等到孙权掌权,江东仍旧韬光养晦,孙权一直在接受曹操的册封,一直是低调务实的
关于孙权为何选南京建都的原因,自古以来都以“南京形胜,龙盘虎踞,六朝古都”为理由进行解释,在此,个人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孙权以前的南京不过因循而已 众所周知的,要建立一个都城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对于颇重风水堪舆的中国古人来说,作为一国之都的地方首先得风水好,其次人力物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自五胡乱华以来,以残余之东晋逃窜至此,本身实力并不足以新建名都大邑,于是乎就在南京城安定下来,至于宋、齐、梁
刘备去世前和东吴签订了和约,后来刘禅和诸葛亮继承了这一国策,多次重申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但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一国皇帝不可能到另一个国家去,除非你自愿承认自己是儿皇帝。这样一来,两国友好的任务就落在了使者肩上,而能不能很好地完成国君的使命,则是考验一个使者能力智慧的重要体现。自刘备开始,蜀汉国派出了多位使者出使东吴,他们基本上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其中有些优秀者,孙权不但写信给蜀国予以赞扬
中国自古以来出现了许多圣明君王,但是却没有一个王朝能逃过兴替的命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那些优秀的君王们虽然能够做到自己很伟大,却管不了身后事。而评价一个君王最重要的标准也只有两个,一个是其生前是否创造了伟大的事业,另一个则是他是否培养出了优秀的接班人。 三国时期雄主辈出,董卓、袁绍、曹操、刘表、刘备等人都是一代枭雄,不过最终得以成就鼎足三分的人却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而三人中又以曹操最为强大。
孙权为了夺得荆州之地,趁着关羽在与曹军对抗的时候,派使者向曹操称臣,并且私下里与其联合,一同来对付关羽。后来对方接受了他的建议,在他们的合作之下,关羽最终被吴军给打败,不但失了地盘,就连他自己也兵败被杀了。吴军把他打败之后,曹军面临的威胁也就自然地解除了,对于曹魏来说,这也是一大利好,至少襄樊一地,可保无虞了。 后来为了感谢孙权的相助,曹操就给他封了很多的官职和爵位。当然了,从名义上来讲,只是由
面对曹操的使者,孙权陷入两难,如今曹操集团的主力已经被关羽调动,如果继续进攻合肥,夺取淮南之地只是时间问题,但是荆州现在防守空虚,正是夺取的最好时机,到底是联合曹操夺取荆州,还是继续北伐夺取徐州呢?荆州与徐州,孙权最终会如何抉择呢? 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性 早在隆中对问世的八年前,即公元220年,鲁肃已经提出意图占有荆州,全据长江的榻上策: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219年的时候,针对刘备而言它是喜忧参半的1年。这一年他历经半生的拼搏,总算即位了,可是守候他半生的好哥们关羽,却在年末的那时候被孙权砍了头。关羽是刘备一辈子的好哥们,对他的忠实更在张飞之上,在以前为了刘备的2个媳妇,关羽甘愿作上了曹操的将领,而之后给刘备守备荆州,还回绝了东吴的联婚。就这样1个刘备的好哥们,被孙权害惨了。孙权的妹妹是刘备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关云长“单刀赴会”听着很美,其实主角另有其人。孙权为什么索要荆州?因为被刘备干的一件事惹恼了。 文学作品都是有着作者先入为主的思想设定的,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打上了作者好恶的烙印。比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小说的题材是取材于真实的三国历史,但是,由于其作品基调是“褒刘抑孙贬曹”,为此,在情节设置上,为了将刘集团的人物刻画成或英勇无敌、或谋断天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220年,三国魏蜀吴鼎立,公元333年,也是三国,赵汉晋,但东晋权臣桓温判断后赵不会南下,带兵西进灭成汉,孙权却一直与蜀汉结盟,234年诸葛亮死到252年孙权死,这中间东吴不是一直有机会灭掉蜀汉吗?诸葛亮逝世后,孙权为何选择和蜀汉结盟,而没有效仿恒温灭蜀? 实际上,不是东吴不想灭蜀汉,而是不能。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执掌蜀汉国政,姜维、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都说贪酒易误事, 这句话确实不假,甚至用来当作警世名言也毫不为过。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即好与坏。美酒自然也不例外,对于喜欢饮酒之人来说,小饮怡情,大饮则伤身;自美酒诞生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已经融入于各行各业,洽谈生意要饮酒,升职加薪要饮酒,宴请宾客要饮酒,婚丧嫁娶要饮酒,人生得意要饮酒,人生失意还是要饮酒,可以说,喜怒哀乐、人情往来,都离不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孙权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公元215年,曹操发兵汉中,进攻张鲁,后方空虚。志在一统天下的孙权刚刚解决了与刘备的边境问题,后患消除,于是发兵十万,准备渡江进攻曹操在长江边上建立的据点城市合肥。曹操攻打汉中之前,在合肥留下了张辽、李典、乐进三员大将,以及8000名士兵。面对孙吴大军绝对优势的兵力,魏军将士也是惶恐万分,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三国时代,有一座城市,堪称吴主孙权最大的“噩梦”。哪里呢?现在的安徽省省会合肥。东吴的防御体系大致可分为荆州防线、长江防线。这两条防线对东吴来说哪条更重要,则要看东吴的国都放在哪里。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迁都于武昌。此时,荆州防线对东吴更加重要,荆州有失,武昌难保。到了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把国都从武昌迁
“玩了一辈子鹰,竟被家雀儿啄瞎眼”一世枭雄孙权的平生奇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孙权(生卒年:182年—252年5月21日。在位年:229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孙吴政权的建立者。他承袭了父亲孙坚、哥哥孙策艰辛创立的基业,在张昭、周瑜、吕蒙等辅佐下,先是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击败曹操,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随后,他又击败关羽
当年东吴已夺得荆州,关羽也被生擒,为什么孙权还是要杀关羽呢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当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关羽从荆州出兵,攻打襄樊。他利用天时地利,引汉水淹曹魏七军,于阵前斩杀庞德,逼得于禁投降。只可惜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南部的南郡敦化武陵与零陵三郡,曹操也派大将徐晃率军前来阻击关羽。最终关羽因缺兵少粮,四面为敌,后路被断而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将领生擒。然而当时东吴已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1为何后世子孙大都早逝,不能固守领土?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孙权,是三国时期比较传奇的人物。他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低谷:曾以数万之众破曹操于赤壁,但其十万雄师也曾被八百士卒所吞没;在其执政期间历次防御战中几无败绩,但数次北伐其功绩却乏善可陈;他曾在关云长“威震华夏”时兵不血刃径取荆州,也曾在大破蜀军后主动向刘备送和书。他像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政治家的
你们知道孙权堪称一代雄主,晚年却铸成大错,致命失误毁掉东吴,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三国时期,坐拥江南地区的孙权也是一代雄主,曹操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孙权知人善任,孙权知人善任,善于利用时机,最终建立东吴政权,与魏、蜀两国三分天下。但到了孙权晚年,他却铸成大错,一个致命的错误,亲手将东吴王朝毁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封建社会,储君即太子,是一个政权的根
孙权为何一定要逼死陆逊?此事竟让东吴帝国寿命缩短百年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孙权自哥哥孙策手中接过江东基业之后,奋斗数年,与曹操刘备斗智斗法,虽然最后成功建立了吴国,但个中辛酸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明白。由于早年间经历的苦难,孙权年老之后开始多疑多思,陆逊之死就跟他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是孙权直接逼死了陆逊,按说陆逊对于吴国来说算是肱骨之臣了,但孙权后来却容不下他了,你知道这是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在真实历史中曹操刘备孙权见过面吗 他们互相怎么评价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前三国时代的一代枭雄。他们一会儿是盟友,一会儿是敌人,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故事。那么,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见过面吗? 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 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人中,毫无疑问,曹操和刘备最熟络。从年龄上看,曹操比刘备大6岁,他们算是同龄人。根据王粲所著《汉末英雄记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诸葛亮临危受命,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的前因后果故事,欢迎关注哦。 建安十三年八月,曹操率兵南下征荆州,刘表却在这个紧要关头突然病逝,刚刚接过班的刘琮失去了主张,当曹操兵临新野的时候,在襄阳的刘琮为求自保,绕过前线的刘备,投降的曹操,紧急关口,刘备只得率众南逃。 曹操得知刘备南逃的消息后,亲自率领5000骑兵,追杀刘备,刘备南逃随员10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10几里,
东吴的致命伤,决定了孙权只求割据一方,从来没机会统一天下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为什么文武全才,国士无双的辛弃疾,对孙权评价如此之高:【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征战不休,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孙权斩杀关羽,和刘备结下深仇,引来大军报复,是否目光短浅?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很多人对孙权的了解,基本上都是在小说和三国之类的游戏中,看到了孙权的百万大军,大家认为他是和曹操刘备平起平坐的君主,所以觉得孙权杀关羽杀的太着急了,如果把关羽囚禁起来,然后用来要挟刘备,既不会拉仇恨,也能避免在夷陵之战的时候,蜀国大举压境的困局。但是从东吴的政治权利和孙权的角度来说,荆州就算丢了也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晚年时期为何昏庸无道?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19岁的孙权孙仲谋继位江东!在《三国志》里边的记载,孙权的人格魅力的最低的那个,但是孙权也有着相当大的能力,在春秋之后,江东都被称之为不毛之地,在孙氏家族的三代建立下来,已经变成了富庶之地,而且孙权还要面对当地士族的干扰!可谓是内忧外患! 孙权的才能,到底怎么样呢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备说
孙权放着两个成年儿子不立,为何偏偏立一个几岁的儿子为太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孙权早年英明睿智,在稳固父兄基业,建立东吴政权过程中,做了卓越贡献。可是他晚年却变得非常糊涂,尤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犯了一系列错误。 如果孙权一开始就立的太子孙登没有早逝,可能啥事都没有。可孙登32岁就去世了,那时候孙权还活得好好的,白发人送黑发人,这让孙权非常伤心。更何况孙登还是一个睿智贤明的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