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名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
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其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此后曾参与撰定朝仪。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
。
张昭善隶书,其作品无存。唐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张昭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张昭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继任后,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孙策、孙权兄弟均得其助力不小。 因为他资格老、影响大,所以在孙权称王后,群臣两次荐举张昭担任丞相。第一次,孙权没有同意,只是委婉地说,现在事务繁杂,责任重大,张昭不很适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昭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公元200年,一手建立江东孙氏霸权的孙策,被刺客谋害身亡。孙策死的时候只有26岁,他的孩子还比较年幼,无法继承江东的统治权。为了江东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孙策决定让弟弟孙权继承自己的地位。孙权继位的时候,孙策将自己的将军印挂在孙权的脖子上,并且告诉他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随后孙策又给张昭说:如果孙权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孙权不能
张昭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可能说到东吴的谋士大家会想到周瑜、鲁肃和陆逊等,其实准确的说他们都不算事谋士,真正的谋士基本上都是只在后面出谋划策的,那东吴也有这样一号大人物就是张昭。但是这样的谋士风头肯定是不如能在前线带兵打仗的人,所以张昭的名气也不是很大,不如其他几位有名,但是张昭的确为早期的东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只是在赤壁之战上差点惹了大祸。 提到三国中的谋士,很
张昭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不管站在哪一方来说,如果自己的队伍里出了一个主张投降的人,自己一方怎么都不会对他有什么好脸色。然而凡事却总会存在一些例外,比如三国时期东吴的张昭,在赤壁之战之时主张投降曹操,不仅没有人鄙视他,反而有很多人对他极其敬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嗯? 赤壁之战时力主降曹的张昭,从来并非真正意义的“投降派”,相反,从孙策攻取江东起,张昭就一直被孙氏兄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张昭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提起张昭,估计大家都首先想到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舌战群儒,把东吴的众多文人儒士说得哑口无言,这才同意孙刘联合,共抗曹军。而事实上,历史上的张昭的确是劝降派的。赤壁之战爆发之前,曹操曾写信给孙权,言辞之间充满威胁恐吓之意,孙权急忙召集众大臣商议。其中周瑜,鲁肃是主战派,张昭等人则是主降派。 张昭主降是有原因的。首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是师出有
说到张昭,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三国时期的东吴,从无到有,再到后来的发展延续,其中最出名的可能就是最开始的父子三人,孙坚和他的两个儿子孙策孙权。而他们是主君,跟随他们的同样也有一些老臣,张昭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孙策临终之前任命的托孤大臣,将年纪尚小的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辅佐孙权尽心竭力,然后在后来,孙权竟然要烧了张昭的家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孙策托孤之时,曾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张昭的故事。 总感觉张昭在东吴的存在感不高,但他却是东吴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人物。张昭早年跟随孙策,孙策及其重用张昭,据说文物之事都会委托于他。后来张昭辅佐孙权,帮助孙氏立足于江东,可以说张昭是孙吴元老级的人物。孙权当年曾准备设立丞相之位,朝中官员都推荐张昭,但孙权并没有采纳,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据说孙权觉得张昭
张昭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张昭是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孙权能够安定江东,并且制定朝仪,张昭功不可没。孙权曾两次提出要设立丞相,论资历无人比的上张昭,也有不少官员推荐张昭,但孙权并没有采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张昭性格直率,以敢于谏言著称,或许这是孙权对他忌惮的地方,后人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不过其中真正的原因恐怕已经很难知晓了,此后张昭以年老为由不在参与政事,可能他也明白
你真的了解张昭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三国这个乱世纷争的时代中,涌现了太多的治世能臣和乱世英雄。东吴在三国之中虽然影响力不比蜀魏,但是能和蜀魏成三足鼎立之势,说明东吴也是人杰地灵之地。但是三国中有一位最无能的谋士,幸好没有被孙权重用,不然东吴早就灭亡了。曹操曾经就在长江边上夸过东吴的领导者孙权,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的在位,对东吴来说,是一大福祉。 托孤大臣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张昭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221年,孙权向魏文帝曹丕称臣,并且接受了吴王的封号。之后,孙权开始任命各级官员,然而在选择丞相时出现了争议。人们都觉得丞相之职非老臣张昭莫属,可是孙权却选择了并不怎么出名的孙邵!在孙邵死后,百官再度推荐张昭为丞相,孙权却再度拒绝,而是任用了顾雍。那么,孙权为何不选择张昭做丞相呢? 一、张昭是何许人也 张昭字子布,是彭城人,自幼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垒相持,孙策暗中盘算袭击许都,迎取汉献帝,便悄悄调集兵马、部署将领。当初,孙策杀死许贡。许贡的幼子与门客逃亡到江边。建安五年四月四日(200年5月5日),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他骑的是一匹快马,扈从骑兵被远远的甩在后面。这时忽然碰到三个人,这三人都是被孙策所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结果一番交手之后,孙策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寻找到孙策,将刺客全部杀死
孙权称王后想设立丞相一职,众人都认为非张昭莫属,但孙权却出人意料地任命了孙邵。孙权那个理由更是有意思,说丞相事务太多,不舍得过于劳累他。孙邵去世以后,孙权又用了顾雍,张昭终与丞相无缘。后来孙权称帝,张昭向前庆贺,孙权终于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那就是张昭赤壁战前劝孙权投降曹操。那么,孙权和张昭的矛盾仅仅只限于赤壁应战曹操一事上吗?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得到荆州后,曹操想
张昭是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辅佐了孙策、孙权两代君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的祖先是“兵家至圣”孙武之后。 但由于年代久远,他的家系传承已不可考,唯一清楚的就是孙权祖父数代都在吴地为官,因而“家于富春”,祖坟亦在富春。 在三国演义里,孙权长兄孙策被称为“小霸王”,不但智谋超群,而且武力过人。 相比之下,孙权则颇有一副儒生的面貌。 时值乱世,各路枭雄均以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张昭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张昭,东吴基业的奠基人之一,受孙策重托成为孙权的辅政大臣。他在孙策在世时,便被孙策委以文武之事,堪称孙策之下第一人,当时北方士族来信,都将孙策扫平江东的功劳归功于张昭的贤德。孙策听说之后,更是将他比作管仲一般的人物,既称赞了张昭的才能,也表明了自己的用人肚量。 可就是这样一位手握重权,在江东威望甚高,死后获谥为“文”的重臣,却险些子嗣断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张昭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张昭少时好学多识,长而有谋略,不畏权势,一生为孙吴鞠躬尽瘁,辅佐孙家兄弟,建立和巩固东吴政权,张昭于东吴,与诸葛亮于蜀汉相当,可诸葛亮在蜀汉却是大权在握,官至丞相,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的丞相有时比主公还要牛,而张昭呢?一再与丞相失之交臂。其实他并非不得人心,而是孙权不肯点头,那是为什么呢? 张昭辅佐孙家两兄弟,即孙策与孙权,而这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昭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三国时期,是一个名士辈出的时代。孙吴政权自古便有着”江东子弟多才俊”的美誉,其著名谋臣更是数不胜数。周瑜、张昭、鲁肃、陆逊、陆抗等人,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谋士。尤其是张昭,他在孙策时期便已是江东首屈一指的人物。孙策去世后,他更是忠心耿耿地辅佐孙权稳定局势,为东吴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张昭为东吴政权立下了大功,但很多人还是对他颇有微词。究
说到张昭,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一般来说,丞相作为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就魏蜀吴三国来说,蜀汉自诸葛亮病逝之后,实际上废除了丞相这一官职。至于曹魏,在曹操、曹丕父子之后,也没有人担任丞相这一官职。不过,对于东吴来说,却有很多人担任丞相一职,比如孙邵、顾雍、陆逊等人。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张昭这位
221年,孙权向魏文帝曹丕称臣,并且接受了吴王的封号。之后,孙权开始任命各级官员,然而在选择丞相时出现了争议。人们都觉得丞相之职非老臣张昭莫属,可是孙权却选择了并不怎么出名的孙邵!在孙邵死后,百官再度推荐张昭为丞相,孙权却再度拒绝,而是任用了顾雍。那么,孙权为何不选择张昭做丞相呢?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一、张昭是何许人也 张昭字子布,是彭城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而且还拜白侯子
提起三国时期的忠臣良相,人们总会想起诸葛卧龙,因为他费尽心力辅佐蜀汉两代国君,有不世之功。但其实在历史上,有一个大臣也是接连辅佐了两代主公,也同诸葛亮一般承担过托孤重担。这个人正是张昭,一个因种种原因而被大家低估的人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张昭一生对吴国有不世之功,在孙策创业之初,他尽心尽力辅佐孙策,被孙策称为自己的“管仲”,要知道孔明也只是自比管仲。张昭之才当属当时一流,深得世
221年,孙权向魏文帝曹丕称臣,并且接受了吴王的封号。之后,孙权开始任命各级官员,然而在选择丞相时出现了争议。人们都觉得丞相之职非老臣张昭莫属,可是孙权却选择了并不怎么出名的孙邵!在孙邵死后,百官再度推荐张昭为丞相,孙权却再度拒绝,而是任用了顾雍。那么,孙权为何不选择张昭做丞相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张昭是何许人也 张昭字子布,是彭城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而且还拜白侯子安为
张昭的臭脾气历史上张昭为人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常常犯颜直谏,跟孙权意见不合,常使孙权下了台。 有次,孙权设酒席,喝着喝着,孙权狂态发作,命人用水浇洒那些东倒西歪的大臣们。孙权对群臣说,今天要喝个痛快,一定要大家都醉得掉进鱼池中才行!张昭见孙权如此胡闹,一言不发,随即离席出宫。 孙权拦住他说,大家同欢共乐,公为何发怒?张昭立即回答:想当年,纣王酒池肉林宴饮狂欢,他也认为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孙权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