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字伯言,三国时期东吴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他是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成为东吴第四任大都督,有东吴“擎天柱”之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对陆逊其人,他的前任吕蒙曾有这样的评价:“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三国志·陆逊传》)
孙权也清楚地认识到了陆逊的这个特点,因此,总是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把他推上前台,小说《三国演义》也抓住了这个特点,较好的塑造了陆逊这个智谋超群、勇挑重担的书生拜将形象。
当年在周瑜联合刘备击败曹操南侵的赤壁之战后,荆州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孙、刘两家矛盾的焦点。
吕蒙认为关羽素怀兼并江南的野心,对东吴有很大的威胁,力主消灭雄踞荆州的关羽,以除后患。
但是,关羽“军马整肃,预有准备”,吕蒙一时想不出好的办法,只好“托病不出”。
孙权听闻都督吕蒙有病,十分担心,而此时只是一介书生的陆逊却看出了吕蒙的“病因”,因此,他前往军营探望,并给吕蒙献上了一个“骄兵之计”,让吕蒙“托疾辞职”,以骄关羽之心。
吕蒙经过一番交谈后,发现陆逊是可用之才,立即向孙权推荐,由陆逊代替自己执掌帅印。
按照预定方案,陆逊一上任,就“呈书备礼”来向关羽祝贺,他抓住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书词极其卑谨",使关羽看后“仰面大笑”、“无复有忧江东之意”。
随后,关羽带着防守荆州的一大半兵力主动去攻击由曹仁镇守的樊城,从而给东吴造成了可乘之机,陆逊抓住战机,“白衣渡江”后,一举击败关羽,夺回了孙权梦寐以求的荆州。
吕蒙之所以举荐陆逊,是因为他“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正好可以用来蒙蔽关羽。
而陆逊也充分利用这一点,使刚刚“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关羽完全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
在之后爆发的刘备亲自带领蜀汉大军为关羽报仇的夷陵之战中,陆逊仍以“年幼望轻”麻痹了刘备,在刘备看来,这个“黄口孺子”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因此,对陆逊的骄兵之计也是不加防范,结果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征战一生的刘备,居然在这个年轻的书生面前吃了一个大败仗!
对陆逊来说,夷陵之战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同时,他非凡的指挥才能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刘备率70万大军压境,“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东吴先期失地折将,节节败退,欲战不胜,欲和不能。
在这种情况下,陆逊临危受命,总督军马以破刘备。虽然孙权对他极其信任,但满朝文武仍然非议颇多。
当阚泽举荐他为帅时,张昭、顾雍等文臣都一致反对,理由是:"陆逊乃一书生耳,非刘备敌手,恐不可用", "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若不服则生祸乱,必误大事”。
在前方迎敌的东吴老将韩当、周泰等也有“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的疑问。
因此,陆逊刚到时,“众皆不服”。面对内忧外患,陆逊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职责、申明纪律: “主上命吾为将,督军破蜀。军有常法,公等各宜遵守。违者王法无亲,勿致后悔。”
第二天,陆逊传令各处牢守隘口,“众皆笑其儒,不肯坚守”,以韩当为首的众将则坚决要求出战,于是,陆逊“掣剑在手,厉声曰: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如违令者皆斩!’”再次搬出军法,维护了自己的权威。
在以军法约束部将的同时,陆逊又与部将在战争过程中沟通。他将自己对战争形势的分析、判断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与诸将交流,从初到任时韩当等对他的分析“心中只是不服”,到刘备移营后诸将对他判断的“叹服”,陆逊以理服人,向手下众将展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
陆逊正是因为得到了部下一致的信服,他才能激发出东吴军队潜藏的全部能量,最终打败了刘备。
陆逊的另一个特点是胸怀全局,能审时度势,及时改变战略。《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题为“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陆逊在火烧七百里连营之后,一路追赶刘备到鱼腹浦,左右将领都认为“刘备兵败势穷,因守一城,正好乘势击之。”
但陆逊却下令班师,他的理由是: “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
众将多以为他是被诸葛亮的“八阵图”吓住了,但事实证明陆逊所料不谬,魏军果然“三路兵马数十万,星夜至境”。
陆逊杰出的洞察力使东吴免去了一场覆国之灾。在胜利面前有如此清醒的头脑,比众将棋高一着自不待言。
陆逊不仅能连续两次击败蜀汉的关羽和刘备,有他镇守在东吴,强大的曹魏也只能碰壁。
黄武七年(228年),在石亭之战中,孙权再次拜陆逊为都督,带兵迎战魏国曹休的10万大军,结果陆逊大败魏军,一路斩擒魏军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无数。曹休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但不久便因气愤发病而死。
曹休病死后,魏国也一直未再南侵,直到24年之后,也就是在陆逊死了7年后,才再次发起大规模攻吴的东兴之战。
陆逊的军事能力,在东吴集团中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并且,在他死之后,他的儿子陆抗又继承其父之志,保护东吴政权不受曹魏及后来的晋国的威胁,称陆逊为东吴的“擎天柱”是毫不为过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陆逊实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陆逊,字伯言,今苏州人,父亲陆骏是东吴九江都尉。陆逊是一介书生,在这动乱的年底,他本可以踏实的作为孙权的入幕之宾,为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度过余生。但陆逊从来就不想做文官,他以书生身份投效东吴,暂时成为了孙权的入幕之宾。一听说吴郡、会稽等地有反贼,陆逊立即申请招兵买马去平乱,因功而被拜定威校尉。在做了孙权十数年的文秘后,陆逊正式开始了其军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陆逊的故事。 245年3月,东吴的上大将军、丞相陆逊愤懑而死。陆逊之死与孙权有直接关系,孙权一直派人责骂陆逊,结果“逊愤恚致卒”。甚至在陆逊死后,孙权还派人向陆逊之子陆抗问罪。陆逊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在夷陵之战中击破刘备,后来又在石亭之战中大破曹休,堪称是东吴的社稷之臣。那么,孙权为何这样对待陆逊呢? 一、出身世家、功高震主 陆逊原名陆议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陆逊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他都有什么秘密呢,请听我详细道来。 三国乱世,诸侯争霸,涌现出了多少英雄豪杰,这当中既有运筹帷幄的文臣,也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武将,身逢乱世,或这些英雄豪杰们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今天来说的三国故事,便是陆逊与孙权的恩怨情仇。 陆逊对于东吴而而言,无疑是有大功绩的,因为在东吴夺取荆州后,顺便还把关羽给抓
陆逊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很多人非常崇拜关羽,因此对他的死非常感到非常遗憾,也非常气愤。因为他的死,使得刘备带着大军去打东吴。他还从来没有听说过陆逊这个人物,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结果大败损失惨重,最后带着仅剩的数百兵马逃跑了,后来没多久生了重病死去了。说到这里,很多人就感到非常好奇,这个陆逊是一个什么人物呢?为什么刘备打了很多的仗,最后竟然还栽在他的手上呢? 那我们
对陆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陈寿《三国志》臣子单独列传的只有陆逊和诸葛亮,诸葛亮千古名臣有此待遇不奇怪,陆逊有此待遇可见陈寿对他的推崇,不仅如此,从陈寿的点评来看,他对陆逊的评价相当高: 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不过作为《三国志》重要补充
陆逊,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有志之士纷纷必拜求明主。乱世之中出现了很多贤才,陆逊就是其中之一。陆逊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孙权很是重用他。就连吕蒙当时也向孙权进言,认为陆逊可以接替他的位置。之后他又大败关羽。而在夷陵一战中,他又破了刘备的攻击,使得刘备仓皇逃向白帝城。 陆逊推荐诸葛恪 因此他官拜大将军,在孙吴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可在后来,他却向孙权推荐了诸葛恪此人
陆逊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导语:周瑜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当时孙策从拿传国玉玺从袁术那里换取了父亲旧部还有抢粮兵马,在周瑜的策划下没几年就统一了江东全境,成为名副其实的江东小霸王。之后中原正在开展官渡之战时周瑜策划偷袭许昌把皇帝接过来,但是因为孙策遇袭而告终。孙策把江东交给孙权时曾经说:内政的事不明白就问张昭,军事上不明白就问周瑜,由此可见周瑜在东吴的地位。后来孙权上位
陆逊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东吴的国运一直很好,人才是刚走一个就又来一个,周瑜走了有鲁肃、鲁肃走了有吕蒙、吕蒙走了陆逊有来了,而且这四人也都相当厉害。陆逊当了大都督以后,在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都取得了大胜,所以地位也是水涨船高,但是陆逊到了晚年却被孙权欺压最后完结不保。按道理说孙权是比较大度的主公了,为什么会刁难陆逊呢? 陆逊,东吴继吕蒙后的第四任大都督,先后带兵奇袭荆州
说到陆逊,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汉军只要守住汉中这个门户,那么进攻四川的军队只能走阴平小道,但是这个地方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只要驻扎2000人的小股部队,就能完全守住。所以蜀汉帝国可以以天险作为战力,如同平添数万生力军,给敌人的突破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诸葛亮才能够六出祁山。 228-234诸葛亮在北伐。吴也没闲着,此时吴蜀虽然重修
对陆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如果说魏国的人才是三国里排第一的话,那吴国应该就是第二。其实吴国也有很多带兵打仗出谋划策的能手,只是在三国演义里被淡化了很多。其实拥有陆逊算是吴国最大的福气了,如果没有陆逊说不定夷陵之战吴国就不会赢,而且陆逊一生不管是面对曹魏还是汉蜀都没有吃过败绩。按照战绩来说陆逊远比诸葛亮要强上很多。 说起三国,如果虎臣要让大家评选出一个兵神出来,大家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陆逊的故事。 实际上很多人都小看了陆逊在东吴的地位和作用,陆逊跟随孙权四十多年,期间帮助孙权击败关羽夺取荆州,夷陵之战大败刘备,还曾击退曹休,可以说陆逊是吴国中期最重要的一个人物。陆逊才能不输周瑜,一生出将入相,三国再无二人。陆逊的一生如此精彩,但他的后代却遭受了不小的打击。陆逊一生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陆延早夭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陆逊的故事。 孙登死后,孙权因立嗣之事和孙和关系逐渐恶化。后来孙霸同孙和争夺嗣子之位,却给东吴内部带来分裂的迹象,兄弟之间更是积怨已久,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这件事也让东吴就此转衰,关键是陆逊也被卷入到了这场嗣子之争,最后胜愤忿而卒。有人说陆逊是被孙权给活活逼死,真相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这次就为大家讲讲陆逊死
说到陆逊,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我们古代的军事上,几乎没过朝代都会发生战争,那么发生战争的时候,怎么做才能在这场战役中取胜就是最关键的一件事情了。但这只是一个最终的目标,其实做主要的还是一个将领能否带好自己手底下的士兵打好仗,且能否看清当时战场的一个局势,加以利用和分析,从中做出针对。这样子自己获胜的机会也会大大的增加,胜利只是顺手的事情。 在《孙子兵法》
很多人都不了解陆逊,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陆逊(公元183年一公元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吴国与蜀国战略大决战夷陵之战中被孙权拜为大都督,指挥5万吴军,完胜刘备亲率的75万蜀汉大军,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公元219年,关羽被东吴大将吕蒙擒杀,荊州为孙权所有,刘备在巴山以东的势力全部消亡。 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在成都正式即皇帝
对陆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三国时期,陆逊是江东四大都督之一,为东吴的基业付出了汗马功劳。而陆逊的军事能力,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曾经随吕蒙偷袭荆州,夷陵之战大败蜀军,差点活捉刘备,又在石亭之战中,击败魏国大将曹休十余万魏军。可以说赫赫战功,历历在目。可是为什么这么有能力的将领会被孙权逼死呢? 我们知道孙权晚年昏庸,对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待遇一样,底下的人也分为两派,
陆逊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三国时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五虎上将五子良将都出自于三国年代,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才会不断地孕育出来,当所有人才都汇聚到一个时代里,那么它们就会上演一场激烈的斗争,三国时期就是这样。 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斗智斗勇,让我们感到惊心动魄,一场空城计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响。在三国时期,有很多人物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有的人或许是成名已久
在《三国演义》中,虽然罗贯中对于东吴整体都着墨比较少,但东吴其实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富庶,又有江东士族做人才库,如果不是因为孙权活得太久,晚年昏庸,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反复折腾,东吴也不至于最后被曹魏终结。但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尽管孙权的继承人孙亮,甚至还不如刘禅,但凭借着先天优势,东吴成为最后被曹魏统一的一方势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关羽的死 蜀汉之所以迅速衰落,主要是由关羽的死
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出将入相,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从孙权统治时期开始,陆逊就凭借着自己的一身才华立足于东吴政权之中。在反击刘备的战争之中,陆逊更是表现出色,在军事的才方面的才华一时之间没有人能够相比。孙权对他十分信任,甚至关于国家发展的任何措施都会优先征得他的同意再来推行,这是当时的人所没有的待遇。
陆逊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东吴第一任大都督,他最后为何会愤忿而卒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孙权当时搞两党之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整治世家贵族们势力。很不巧的是陆逊也是世家贵族之一,要说陆逊死的冤吧,他确实是忠于东吴的,要说陆逊死的不冤吧,陆逊也确实当时是没搞懂君主的心思,恰巧他的君主,又不是一个大度的人。 陆逊的祖父陆康,是在孙策的兵锋压力之下被逼病死的,后来
如果让诸葛亮去讨伐东吴,陆逊还能不能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夷陵之战是当时刘备领军为了给关羽报仇和夺回荆州而发起的东征之战中的一役。结果天不遂人愿,刘备强势的兵锋被当时意气风发的陆逊力挫。数十万大军由于火烧连营而导致溃不成军,最终刘备败走,病逝白帝城。 复兴汉室化为泡影 或许很多人会为刘备惋惜这一战,正因为这一战的失败,使得复兴汉室之梦化为泡影。历史已经发生不可改变,但是这段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陆逊北伐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过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显现。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在这三个政权中,曹魏的实力最为强大,其次是东吴,最次则是蜀汉。不过,你是否有过疑问?连实力最弱的蜀汉都会选择进行北伐,但东吴为何没有北伐曹魏呢?下面听小编细细道来。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事实上,在东吴历史上,对曹魏发动了多次进攻。其中,东吴名将陆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陆逊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时发生的许多故事、出现的许多人物都令后人津津乐道。举例来说,三国时期发生过三场最著名和具有重大意义的三场战争,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如果说第一场决定了曹操的北方霸主地位,第二场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那么第三场就可以说是提前宣告了蜀汉的覆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所率领的军队
说到陆逊,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245年3月,东吴的上大将军、丞相陆逊愤懑而死。陆逊之死与孙权有直接关系,孙权一直派人责骂陆逊,结果“逊愤恚致卒”。甚至在陆逊死后,孙权还派人向陆逊之子陆抗问罪。陆逊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在夷陵之战中击破刘备,后来又在石亭之战中大破曹休,堪称是东吴的社稷之臣。那么,孙权为何这样对待陆逊呢? 一、出身世家、功高震主 陆逊原名陆议,字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陆逊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
在历史长河中,陆逊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陆伯言(陆逊)一生之中做了两件比较有名的事情,一个就是谋划关云长(关羽),智取荆州,另一个就是大败刘玄德(刘备),火烧夷陵。荆州城的归属问题,孙刘两方在赤壁之战之前就已经说好,要划给江左。但是赤壁之战胜利后,孙仲谋(孙权)多次派鲁子敬(鲁肃)前去讨还,但是刘玄德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归还,孙仲谋大怒,荆州被刘玄
说到陆逊,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夷陵之战被称之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作为胜利一方的总指挥,陆逊居功至伟,因为如此,他也成为唐德宗所立武成庙当中的古代名将之一。陆逊曾经任过上大将军之职,最后官至东吴丞相。所以,论官位,陆逊一点儿都不比诸葛亮低;论军事才能和所取得的战绩,他一点儿都不比诸葛亮、司马懿差,甚至要比他们俩高很多。如果说,司马懿是因为后来孙子当了皇帝,有
你知道陆逊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纵观三国时期吴国早期将领,称得上名将的只有两个人,周瑜和陆逊。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一战成名。《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大书特书,可正史中对夷陵之战记载的非常详细,尤其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让他流芳百世。 由于小说演义的影响,使得后人把关注点集中到周瑜、关羽、诸葛亮、曹操等人身上,结果忽视了陆逊的真正才能。当刘备以倾国之兵东征时,孙权
你真的了解陆逊北伐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陆逊虽然说是三国后期才出现的年轻后生,但是他在历史上却留下了光彩的人生。陆逊是东吴的大将,也可以说是东吴最后的防线,就是这么一个年轻后生,陆逊一生征战中却无一败绩。 作为东吴的大将,陆逊的才华甚至超越了周瑜,卓越的军事才能也让后人倾佩不已,古今六十四名将就有他的一席之位。 最为经典的是陆逊率领部队对魏国的四次北伐,而且每场战斗都大获全胜,不过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东吴四英将”之一,他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成为东吴第四任大都督,有东吴“擎天柱”之称。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对陆逊其人,他的前任吕蒙曾有这样的评价: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三国志·陆逊传》) 孙权也清楚地认识到了陆逊的这个特点,因此,总是在生死攸关
陆逊是继周瑜之后,东吴的又一个军事天才,其水平不亚于诸葛亮和司马懿。夺荆州挫败关羽,火烧连营击退刘备,这两件最出彩的军事行动,使他名扬天下,成了尽人皆知的厉害角色。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陆逊出身江东豪门,是一个大家贵族子弟,但他脱颖而出,平步青云成为地方大员,所凭借的是战功,而非家世背景。第一次露脸,是他帮助孙权平定江东,稳定了东吴政权的大后方,由此得到了孙权的信任,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