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是西汉的名将,他以治军严明有方闻于史上。很多人好奇汉景帝宴请周亚夫的时候,为什么不给他筷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当年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徐晃,作为平寇将军率军驰援曹仁,解围樊城。曹操在劳军时,大赞徐晁治军严谨、令行禁止,称徐晁有周亚夫之风。而汉文帝刘恒的“细柳阅兵”也成为周亚夫治军严明的经典范例。
周亚夫的最大功绩莫过于在三个月之内迅速平定了七国之乱。但这样一位力挽狂澜的有功之臣,为何却不得善终,在公元前143年,绝食五天,吐血惨死狱中呢?
周亚夫的父亲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周勃死后,其侯爵之位由周亚夫的兄长周胜之承袭。后周胜之因杀人获罪,被夺爵。侯爵之位由周亚夫承袭。
周亚夫精通兵法,非常善于治军,很得文帝刘恒的器重。刘恒在临终之际,向儿子景帝刘启推荐了周亚夫。周亚夫由是在刘启即位后拜车骑将军。
周亚夫的真正崛起是在景帝三年(前154年)。
这年正月,吴王刘濞借口诛杀晁错,联络楚、赵、胶西等其他六国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危急之际,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定叛乱。
周亚夫不负景帝厚望,利用暂时舍弃梁国,切断叛兵粮道的策略,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平息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迅速平定,为周亚夫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声望。周亚夫也在战后正式成为全国军队的统帅,并在景帝七年(前150年),接替陶青,正式出任丞相一职。这标志着周亚夫从军职正式转型成为一名文臣。
征战沙场的周亚夫耿直刚硬,那么他会察言辨色、揣摩圣意,适合尔虞我诈的朝堂生活吗?
七国之乱把周亚夫推向了政治的巅峰,但同时也给周亚夫埋下了祸根。
由于当时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时,以梁国为诱饵,利用梁国来牵制叛军主力。
而梁王刘武是景帝的弟弟,窦太后最钟爱的儿子。梁王不敌叛军的攻击,多次求救于周亚夫。而周亚夫不为所动,依然按既定的战法行事。甚至梁王向景帝告状,景帝令周亚夫出兵援梁时,周亚夫丝毫不理会。
所以,虽然周亚夫在平定叛乱中获得完胜,却得罪了梁王与窦太后。这母子俩个在景帝面前没少说周亚夫的坏话。
周亚夫得罪了梁王与窦太后不说,更为要命的是他之后接二连三地把景帝都得罪了,导致景帝对他渐渐疏远。
景帝在景帝四年(前153年)立其长子刘荣为太子。景帝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就想把女儿阿娇许配给刘荣。
但刘荣的生母栗姬因反感馆陶长公主经常献给景帝美女,就拒绝了这桩婚事,因而得罪了长公主。
之后,馆陶长公主又把阿娇许配了王夫人所生的刘彻。
馆陶长公主联合王夫人在景帝面前经常诋毁栗姬、刘荣母子,意图改立刘彻为太子。
当景帝欲废刘荣的太子之位时,周亚夫认为太子刘荣并无过错,储君不应轻易改立。
景帝对周亚夫这种不配合的做法感到非常恼怒。他还是一意孤行地册立了王夫人为皇后,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册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
自此以后,景帝逐渐冷落周亚夫。
在废立太子事宜上,令景帝冷落周亚夫。那么后来发生的王信封侯及匈奴将军唯许卢等封侯事件,周亚夫的再度不配合已令景帝内心生厌。
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因自己的兄长窦长君生前未能封侯,倍觉遗憾。因此提醒景帝趁早给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
当景帝与丞相周亚夫商量时,耿直的周亚夫又搬出高祖刘邦的语录:异姓不封、无功不封。王信虽为王皇后之兄,并无丝毫军功。因此,是不能封侯的。
周亚夫振振有词,理直气壮,而景帝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只好作罢。而在周亚夫死后,王信才被封为盖侯。
紧接着发生的匈奴将军唯许卢等封侯事件,令景帝对周亚夫大加厌烦,直接将其开回家中。
为了鼓励匈奴人降汉,景帝想加封归汉的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为侯。
这时,丞相周亚夫又站出来反对了。
周亚夫一向以忠贞报国为正统,他认为唯许卢等五人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如果封其为侯,那如何处置那些不守气节的臣子呢!
景帝这时已极度厌烦了周亚夫,直接指责周亚夫过于迂腐。这次他没有听取周亚夫的意见,直接封唯许卢等五人为侯。
周亚夫此时也非常不快,便称病不朝。这下正合景帝心意,便将周亚夫打发回家。
景帝对赋闲在家的周亚夫还是放心不下,便诏周亚夫进宫,借机试探一下。
景帝召周亚夫入席,摆在周亚夫面前的是一块整肉,并且没有放筷子。
这明显是对周亚夫的戏弄。周亚夫非常生气,向筵官索要筷子。
这时,一直在观察周亚夫反应的景帝说道,这样的待遇你还不满吗?
周亚夫慌忙脱帽谢罪,并愤然离宫。
周亚夫桀骜依旧,令景帝猜忌加深。他望着愤然远去的周亚夫,担心日后的刘彻难以驾驭这员猛臣,景帝心生杀机。
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周亚夫的儿子买了五百副铠盾,给父亲准备殉葬用品。汉律规定铠盾不允许个人买卖,由于没有及时给付工人工钱,此事被举报到了官府。周亚夫父子被以谋反罪入狱。
由于周亚夫拒不承认谋反,此案进展缓慢。急于除掉周亚夫的景帝将此案交由最高法官廷尉处理。
廷尉到最后也没有审出个青红皂白来。
前143年,周亚夫不堪其辱,深知难逃此劫,一心求死,绝食五日,身亡于狱中。
一代名将周亚夫,刚正不驯,他是属于战场的。他个性过于刚硬,不善变通,并不适合勾心斗角的官场。
周亚夫坚持原则,不迎合圣意,他如果遇到一个气量宽宏的英明君主,保身应该是不会有问题的。但他遇到的是心胸狭窄的景帝,招致杀身之祸是在所难免的。
还不知道:周亚夫是怎么走向死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吴楚七国叛乱爆发后,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周亚夫用时三月即平定叛乱,不久,丞相陶青辞职,汉景帝便任命周亚夫为丞相。此时的周亚夫已经达到了政治生涯的巅峰,同时,这也是周亚夫人生衰落的起点,不久之后,周亚夫与汉景帝的矛盾开始越来越大,最终让汉景帝下决心杀掉周亚夫。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汉景帝曾经很器重,并且已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景帝逼死周亚夫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很多古代君王对待功臣的态度。作为西汉第四位杰出皇帝汉景帝,在对待自己在位时期的最大功臣周亚夫时,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条“卸磨杀驴”的路。在周亚夫被杀的这件事上,诚然汉景帝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是作为被杀的周亚夫,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从备受宠信到被疏远、冷落、戏弄直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景帝不给筷子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秦国的强大是因为实行了商鞅推行的新法,让秦国的人民人人依法行事,依法办事,虽然说商鞅之法有些条例非常的严苛,但也让许多秦国人民人人畏之,让秦国的人民对于秦朝的统治更加变得人心所向了,所以秦朝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的如此强大,众所周知秦朝过后就是汉朝,所以秦朝一些相应的规定到了汉朝还是有很多被沿袭下来了,就像汉代的
对汉景帝和周亚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名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位帝王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汉初,刘邦因为有了韩信、彭越、周勃、樊哙等人的辅佐,这才有了大汉王朝的诞生;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因为有了卫青、霍去病等人的辅佐,大汉在他的治下走向鼎盛;不过提起文景之治那个时代,人们似乎对名将一笔带过了,难道那个时代没有耀眼的名将出世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拯救汉朝于危难
吴王刘濞从他的国都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出发,亲率20万人,统合各路诸侯,浩浩荡荡渡过淮河北上。他的战略是,以南越兵攻占长沙以北地区,再西趋巴、蜀、汉中;东瓯、楚、淮南、济北诸王会同吴军西取洛阳;齐、菑川、济南、济北诸王与赵王先攻占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河内(今河南武涉西南),再或入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或与吴军会师洛阳;燕王北取代郡、云中后,再联合匈奴南下,经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迂回;吴
刘启,即汉景帝,西汉第六位皇帝,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他在一次与周亚夫的宴饮中,试探出了他的秉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酒桌文化可以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寻常百姓家的宴请宾朋,还是达官贵人家的婚丧嫁娶,亦或是帝王家君臣同乐。很多时候都是要用吃饭喝酒的形式来完成的。自然而然的在推杯换盏中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特别是帝王宴请大臣的时候,往往
对汉景帝和周亚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的时候,汉景帝为什么不给筷子? 酒桌文化可以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寻常百姓家的宴请宾朋,还是达官贵人家的婚丧嫁娶,亦或是帝王家君臣同乐。很多时候都是要用吃饭喝酒的形式来完成的。自然而然的在推杯换盏中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特别是帝王宴请大臣的时候,往往本意都不仅仅是在吃饭上。比如最出名的鸿门宴,表面上是项
还不知道:汉景帝饿死周亚夫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西汉建立之后,涌现出了很多的名将,他们在战场上斗智斗勇,在朝廷上积极献策,共同促成了强大的西汉王朝。 西汉的汉景帝是一个很出名的皇帝。 "文景之治"可以说是西汉的一个辉煌时期,它是由汉朝初年的汉文帝、汉景帝共同缔造,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为要务的一段繁荣时期。 他在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七王之乱,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涌现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景帝和周亚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里面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居功自傲。周亚夫是将门之后,因治军有方,很受汉文帝的赏识,汉景帝时期,因平定七国之乱,得到汉景帝的重用,官至宰相,人生已到了峰颠。 可是周亚夫有些事情做得使汉景帝不满意。如,一次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故意不放筷子,周亚夫就大呼小叫地要筷子,汉景帝自语道,这样的人不适宜做儿子的臣子。在汉景帝的心里,你立功了
对汉景帝和周亚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景帝为啥因为一双筷子就杀了功臣周亚夫? 汉朝是我国早期的一个著名的朝代。他是由刘邦率领一众文武大臣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打败了项羽的楚军,终于才开创了这万古基业。大汉朝的建立,是刘邦的功劳、是吕雉的功劳、也是一众文武的功劳。所以国家稳定之后,这些功臣便都得到了王侯之位。 众多文武当中,比较耳熟能详便是兵仙韩信、丞相萧何、谋士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