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七次实验,完成研究,一口唾沫一个钉?王浩:大气!

其他人都忙忙碌碌的。

阮伟平、王强只是刚来实验室,并不了解详细的情况,他们就坐在一旁看着,也小声说着话。

阮伟平问道,“你刚才听到王教授说的理论了吗?”

王强点头,“我刚才听着就很疑惑,什么超导内部的拓扑相变,好像是一个阿迈瑞肯科学家的理论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邓肯-霍尔丹。”阮伟平直接说了出来,“我看过他的研究,是以拓扑学来解释薄层传导现象,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微观理论。”

“不过,我不相信这种理论,拓扑是数学里的概念,他也只是用拓扑的方法,来解释凝态物理现象,而不是超导内部真正发生了拓扑相变。”

“至于湮灭,好像是王浩自己的理论?也就是说,他拿自己的理论结合邓肯-霍尔丹的研究,弄出了一套新的理论?”

“这个……”

王强思考着,好半天也做了个点评,“超导理论机制引入拓扑学,还结合自己的理解……很有想法。”

阮伟平也点头认可道,“确实很有想法!”

他们并不相信王浩说的理论,但也不会接插手到研究中,而他们认可的是王浩的研究很新颖。

新颖,是值得肯定的点。

国内的学术是缺乏创新性的,这是学术环境造就的问题,缺乏创新性,有个问题就是,一些年轻学者从事科研的自由度不高。

直白来说,“年轻学者,并不是想研究什么,就可以研究什么。”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邓肯-霍尔丹和同事一起做的研究,放在国内就不可能拿到经费,他做申请根本也不可能审批通过。

他们的研究被同行认为是‘疯了’,做项目报告申请经费时,评审专家也会有同样的看法,项目自然就不会得到审批。

这些离经叛道的研究,想要申请经费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年轻人才会有创新的想法,创新的想法才会是新的研究,可年轻人却是最难拿到经费的,他们必须要申请符合常理的研究。

这就是学术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

现在王浩的研究,听起来就非常的离经叛道,他竟然以自己的理论,再结合一项‘非常离经叛道’的内容,去投入大量经费做实验?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都可能会被扣上一顶胡乱使用经费的帽子,研究也就很难继续下去。

但是,王浩不一样。

他早已度过了‘年轻’阶段,已经成了学术界的大佬之一。

哪怕是做再离经叛道的研究,也能够申请到相应的经费,条条框框已经限制不了他了。

……

实验,正式开始。

实验开始前,还是进行理论会议,但理论会议和之前不同。

王浩并没有要求所有人去论证怎么样提升交流重力的强度,而是让其他人一起研究新颖的超导材料布局,从各种超导材料的布局出发,来做统一的数据分析,研究超大材料布局和交流重力强度之间的关系。

一次实验会议,就决定了之后的七次实验内容。

“我们要在两个星期之内,完成这七次实验。”

“大家都努力一下。”

“我们更加精细的数据,尤其是在交流重力场的强度上。”

两个星期进行七次实验,绝对是高强度了,因为交流重力实验的准备和后续数据汇总,都是很需要时间的。

每个人都打起了精神。

第二天就进行了一次试验,最终的交流重力场强度是53。

这个数值相对比较低。

阮伟平和王强看着实验结果,也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他们最开始做研究也是这样的。

即便有了足够多的数据支持,再进行实验也很难把交流重力场的强度提升。

后来则是一群人认真做论证。

每次进入前面的数据都要研究很久,才会决定实验要怎么样进行。

这样才慢慢提升上来。

王浩并没有在意,他只是让其他人进行正常的数据汇总,随后就开始自己做研究。

建立任务--

【任务三】

【研究项目名称:以交流重力实验数据(1)为基础,构建超导机制的数学模型。(任务难度:d)】

【灵感值:0。】

在首都进行相关研究的时候,研发任务的难度等级是c,主要是因为数据相对比较多。

现在只是针对一个实验的数据进行研究,难度也就降低到了d级,做数据统计建立模型还是比较轻松的。

因为已经有了一次更复杂的经验,王浩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已经完成了研究。

三天后,第二次实验。

王浩再次做同样的数学工作,再次建立了数学模型,只是把模型和之前结合在一起。

又是两天,第三次实验……

第四次……

第五次……

在两个星期时间里,王浩每天都待在物理实验室,要么就是在做实验,要么就是在做数据分析,要么就是在安排其他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