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球成名 摇曳菡萏 3678 字 2022-08-24

国内关于林志高为什么会横空出世在英超踢球的猜测很多,大部分人都觉得他年纪这么小就去了国外,要么就是自小就在外国留学,要么就是在国内上了多年的足球学校,现在专门去国外踢球想要出息的。其他的猜测,什么林志高早就移民去了英国啊,他其实是足协送出去交流学习的啊等等更是层出不穷。

孙大伟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真相,估计没有一个人会猜到吧。在国内引起轰动的林志高,他出国的理由居然是因为女同学被流氓调戏所以出手和混混打架,结果被退学,并且被人威胁到生命安全,而不得已才出国的。

想到这儿,孙大伟心里不由得有点愤怒。虽然说中国现在仍然称不上是一个人权自由,人人幸福安康的发达国家,但是中国的治安一向是好的,社会环境绝大多数都是安定低犯罪率的,但是,林志高的典型事例,无疑是扇了这良好治安社会一巴掌。

一个17岁的少年,本应该是坐在高中课堂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却因为正义的出手遭到退学,虽然那女同学也是他的小女朋友,但是情侣两人遇到抢劫,不顾女友而逃的人渣也多了去了,林志高做了一个男人该做的事,却得到这样的回报——如果不是他如今出了名,谁又会关注他的过去呢?

孙大伟为林志高得到的待遇感到愤慨,直接拍着胸脯对林志高下保证,他一定会如实将林志高的话发表在明天的报纸上的,不过他也有些担心,中学生打架被退学,不管是因为什么,社会影响都不好,人们也会对此颇有微词,如果他照实写出了新闻稿,遭到人们对林志高的反感怎么办?

对此,林志高的回答是:“他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呗,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说了我应该说的话。我不会撒谎说我一直是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孩子,那样多虚伪!他们如果喜欢我,那我感谢,如果不喜欢我,对我也无所谓,反正我又不靠他们活着。”

孙大伟听后笑了,他说:“那好,我会如实去写新闻稿的。对了,我还想和你商量一件事,就是,我们《体育周刊》想和你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我们报道你的新闻,会尽量给大版面,正面去报道,但是希望你除了我们,不要接受其他任何媒体的专访。当然,采访还是可以的。”

“不要。”

孙大伟愣了,“你说什么?”

虽然林志高上学不多,但是奇货可居这个词他还是明白的。他知道,现在的他在国内的媒体眼里,就是一个奇货,人人都想从自己这儿挖出来点新闻,然后回去发表卖报纸。《体育周报》一处不给都想拿走自己的独家代理权,这可能么?而且,林志高并不想将自己束缚在一家报纸身上,他不是什么温和敦厚的人,总有时候想要说些激烈的发泄的话,如果那时候《体育周报》不给登怎么办?建立合作关系可以,想要垄断他?门儿都没有!

林志高态度解决,孙大伟也只好暂时放弃,留到以后再说,反正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国内第一篇专访不是么?

拿起相机,孙大伟示意林志高摆个姿势,给他照一张上报的相片。

林志高连忙把头发拢了拢,笑的露出八颗牙齿,然后竖起两只手指,在孙大伟的一声“茄子”中,他年轻而稚嫩的形象留在了单反相机的胶片之中。

……

《体育周报》以不耽误正常报纸发行量,另外增加一期特刊的方式,将国内的第一篇林志高新闻专访放出了市面。

特刊首页,就是林志高那张穿着白色球衣,笑的露出八颗洁白牙齿的相片。只看这张相片,是没人相信这个青春飞扬的少年,已经成为了一位职业球员的。

报纸发行后,一天之内全国卖出了几百万份,第二天夜里又加印再版,四五天内,卖出了千万份有余。

除了有第一次揭秘林志高怎么去了英超踢球为卖点外,《体育周报》特刊还将林志高之前打的那场女王样对伯明翰的比赛作为另一个卖点,版面分条之一就是《中国德比》。

德比一般用来形容同城的两只球队的比赛,或者同地区,国家的。但现在内容变得广泛了,两只球队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或者历史原因分歧较大而进行的比赛,也叫做德比。

而那次对伯明翰被叫做中国德比的原因,则是因为伯明翰的老板是香港人杨家诚,林志高也是中国人,那比赛自然就是中国德比了。林志高也是在看到了孙大伟寄给他的报纸后,才知道英超联赛里居然也有中国人当老板的。

说实在的,林志高在出国之前,接触到的足球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少的,出国后在俱乐部进行培训,也主要是针对比赛,其他的关于什么足坛巨星啊,教练名宿啊之类的信息,他则是知之甚少。就算他今天要跟巴塞罗那比赛,见到梅西,他的第一想法肯定也是:噢,那是一名前锋。

就连在跟曼联比赛前,他居然还不知道弗格森是谁呢!要不是他无意间显露出了自己的无知,并且被队友拽着耳朵好好的恶补了一通关于伟大的弗格森爵士的执教史,英格兰是怎么在1999年成为三冠王的历史的话,他在比赛场上见到弗格森,估计就真的以为那是一名普通的教练老头了。

呃,顶多特殊的是,那个老头年纪特别的大了一点。

孙大伟以旁观者的角度,用成熟细腻的文笔将林志高怎样为女同学和黑社会打架,怎样被学校劝退,又怎样到处找不到工作,还被人威胁生命安全,最后迫不得已才留学英国的过程如实的记录了下来。当然,记者的优势就是笔,在这些内容中,少不了的就是煽情。

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一个人站在异乡街头的林志高,他的心里是那么的孤单和彷徨。父母为他安排好住处后已经离去,在英国的伦敦,现在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的同学们现在都在干什么?跟以前一样听老师讲课,认真的学习么?回家之后,他们是不是又都会吃到父母精心烹饪的美味菜肴?可是他从今天开始,将有很长很长的时间见不到爸爸妈妈了。这对一个才刚刚17岁的少年来说,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在这里,他没有朋友,没有家人,甚至连未来在哪里都不知道。接下来到底要做什么,林志高一点都不知道。”

这种极具煽情气息的话语,很是为林志高夺得了一大批人的关注和同情。他们都觉得,一个才17岁,从未离开家的少年,因为一些社会不公平的逼迫而远走他乡,最后还能获得成功,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这也是林志高的爸爸妈妈送他去国外了才能这样,如果他家庭再差一点,不能出国,不能上学还整天被人威胁,那他现在是在干什么?去了南方打工?亦或是为了报复,也加入了黑社会?与后一种猜测比起来,现实中的林志高,实在是太励志了。

现在网络传播的速度是惊人的,那些买了报纸的人将新闻发布到网上,关注的人看到了,四处转发着林志高的事,很快的,他的名字就又一次被全国网民所熟知了。在人肉搜索极其发达的今天,有报纸的信息做底,林志高从幼儿园到高二的所有学校班级信息,家庭信息,父母单位年纪等等全部都被网民们翻了个底朝天。

很快就有好事且义愤的人找到了劝退林志高的那名高中校长,并且找到了他的女儿,林志高的初恋女友。对于未成年的女学生,人们大多都很宽容,但是对于这名校长,网民们对其进行了攻击,并且骂道:“林志高他救了你的女儿,让她不被流氓骚扰,你居然把他给退学,让他找不到学上,你的良心都跑到哪儿去了,被狗给吃了?”

高中校长对此感到很不满,他找到了Z市本地的一家报纸,在上面发表声明说:“不管林志高是因为什么样的理由打架的,不管他打的是什么人,他与人斗殴导致对方受伤总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林志高在高中期间爱玩爱闹,学习成绩也排在班里倒数,根本不是个好学生,我开除他是正常的。”

有人在看到这则声明的时候立刻在网上冷笑说:“看来大家以后看到歹徒抢劫行凶还是不要见义勇为了,万一你把歹徒给伤着了,结果上学被退上班被辞,还把你抓紧局子里怎么办?”

讽刺的有,也有直接问这校长的:“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林志高当时选择了不抵抗,甚至是自己逃跑了,你的女儿会得到那些流氓什么样的对待?”

但是,在大部分人觉得校长开除林志高是不对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人觉得林志高不好,是坏孩子。他们这样认定的理由就是,林志高学习成绩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