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即唐高宗,小名稚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生母为长孙皇后,唐朝第三位皇帝,在位共34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649年,李治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同时宠幸武则天,在其末年时,重病缠身,遂使武则天逐渐掌握政权。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年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后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人物生平
仁孝立储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
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开始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唐太宗问道:“你认为这部《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对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唐太宗听闻大喜,说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贞观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晋王李治才九岁,悲哀思念之情感动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不久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
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贞观十七年(643年),由于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许以唐太宗将“杀子传弟”,表示将来将皇位传与胞弟晋王李治。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长孙无忌等出面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的才能。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将讨伐高句丽,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确定了发兵日期之后,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马奏事,从此开始。等到唐太宗大军凯旋,李治跟从唐太宗到并州。当时唐太宗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
即位初期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二十七日,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二十八日,李治回京。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六月十日,诏令其舅父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英国公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以二人为辅政大臣。七月三日,有关的部门请求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讳唐高宗的名讳。唐高宗因为贞观时先帝“世民”二字没有避讳,所以没有同意。有关衙门上奏道:“先帝两个名字,在礼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讳。皇上既是单名,臣下不应指斥。”唐高宗听从。八月,河东发生地震,唐高宗下诏派遣使者前去慰问,免当地赋税三年。同月,以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李勣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八月十八日,将唐太宗安葬在昭陵。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荆王李元景为司徒,前安州都督、吴王李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赠梁国公房玄龄为太尉;赠申国公高士廉为司徒,赠蒋国公屈突通为左仆射,都可在太宗庙庭配祭。
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六日,高宗立嫡妻王氏为皇后。七日,封长子陈王李忠为雍州牧。九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高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
永徽二年(651年)正月,西突厥贺鲁自立为沙钵略可汗。七月,沙钵略可汗攻入庭州,高宗派遣梁建方率军征讨。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谋反,密谋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为帝,事情败露。二月三日,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都被处死;李元景、巴陵、高阳公主都被赐以自杀。左骁卫大将军、安国公执失思力发配到辒州充军;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县公宇文节发配到桂州充军。吴王李恪、江夏王道宗、蜀王李愔等因得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或死或贬。经过此事,高宗皇位的重大威胁势力被铲除。
乾纲独断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同年,百济侵犯新罗边境,兼并新罗大片领土,新罗派使者金法敏恳请唐高宗“诏百济令归所侵之城”。高宗于是诏令百济国王曰:“朕万国之主,岂可不恤危籓(新罗)!王(百济国王)所兼新罗之城,并宜还其本国。”然后“解患释纷,韬戈偃革,百姓获息肩之愿,无战争之劳。”若不从命,便支持新罗同百济决战,“亦令约束高丽,不许远相救恤。高丽若不承命,即令契丹诸蕃渡辽泽入抄掠。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
永徽三年(652年)五月,武则天被拜为二品昭仪。她再次入宫,深知王皇后的心意,遂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王皇后不断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更加深了高宗对她的宠爱,为她提供了步步登高的阶梯。而同时王皇后、萧淑妃都遭冷遇了。最后,高宗决心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他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事先征求有关大臣的意见。
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褚遂良参与过太宗很多军政大事的决策,被太宗视为“忠烈”之臣。太宗临终时,特意向他们两人托付后事,并明确表示:“我仁孝的儿子儿媳,如今就托付给两位爱卿了。太子自幼仁孝,这都是你们了解的,一定要好好辅佐他!”同时又对高宗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即位之后可以不用愁了。”显然,废立皇后是非听取这二位顾命大臣的意见不可的。高宗先礼后兵,自己亲自前往长孙无忌住宅表明态度,武则天母亲杨氏、许敬宗等人也曾劝说长孙无忌顺水推舟,都无济于事。接着,高宗又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等人入内殿,征求他们对改立皇后的意见。李勣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勿庸置疑,高宗要改立皇后,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显庆三年(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显庆四年(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关陇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2]从此以后,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自作主张。
显庆五年(660年),十一月戊戌朔,邢国公苏定方平定百济后,献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东都洛阳紫微城正南门——则天门,唐高宗责问后下诏释放。
高宗废王立武,改换皇后的问题,已超出了皇帝家务事的范围。褚遂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皇后出身世家,而且是先帝为高宗选择的,轻易废后,即是违先帝之命,即使想要更换皇后,也要在世族大家中选择,没有必要非要是武氏。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氏出身低微。这种门第观念,反映着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后期以来的历史潮流。高宗敢冒“违先帝之命”的风险,打破士族势力的威胁,直接掌握政权,正是他不愿任人摆布,敢作敢为的具体表现。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这种胆量和作为的。
帝后争锋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从东都出发,前往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总章元年(668年)九月癸巳,李勣攻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皆降,唐高宗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当时天后虽是掌握实权,但仍居于后台。她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高宗曾下诏实行。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难作出确切的说明。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风眩症更厉害了,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谏道:“陛下怎么能将高祖、太宗的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任给天后啊!”李治因而暂时停议。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李治期朝政主要和武氏共同商议处理,但李治仍掌握实权,在他执政年间,武后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拟定《内训》和《外戚诫》压制武家人兴风作浪,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
因病去世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当时武后从泰山封禅以后,劝李治封中岳。李治因患病而终止。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洛阳,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
同年十二月,诏令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683年)。将要宣布赦免之书,李治想要亲自到则天门楼,由于气不顺而不能上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读赦免书。十二月二十七日当晚,李治在东都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宣布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天宝十三年(754年),改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长孙无忌和唐高宗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最信任的宰相,位列凌烟阁第一功臣。是他在唐太宗犹豫立谁当太子时,力挺唐太宗嫡三子李治。唐太宗说,稚奴(李治小名)仁懦,是不是不适合治理国家。长孙无忌却说,陛下您适合打天下,而李治的性格正适合守天下。 就这样,李治在舅舅的力保下,当上了太子。唐太宗晚年时,他虽然身体不好,但还要征战四方,就是为了给儿子留下一个和平
舅舅高士廉把长孙皇后抚养成人,子孙却被唐高宗逼得自相残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长孙皇幼年丧父,被无赖哥哥长孙安业赶出家门。舅舅高士廉承担起抚养外甥女长孙氏的责任,长孙氏在舅舅的呵护下长大成人。长孙氏长大以后,依照伯父长孙炽约定的婚约,嫁给了唐国公次子李世民。(此事典出《新唐书》语“异母兄安业无行,父丧,逐后、无忌还外家”) 长孙氏随夫君李
很多人都不了解软弱的唐高宗为何能灭掉高句丽?两个有利条件都被他碰上了,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中北部存在的一个政权。中国隋朝的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曾视高句丽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惜连续三次发动倾国之兵攻打高句丽,试图将之征服,可结果高句丽没有灭亡,隋朝却因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耗尽,百姓民不聊生,引发了遍及全国的大规模起义。隋朝就在一浪高过一浪
高阳公主是唐高宗的姐姐,为何唐高宗当皇帝后,要把她赐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贞观年间,长安街头捕快抓小偷的时候,从小偷身上搜出了一只宝枕。仔细一查,发现这只宝枕竟然是宫中之物。 官府一见是宫中之物,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对小偷好一番拷打,又顺藤摸瓜,于是牵扯出一桩宫廷丑闻来。 什么丑闻呢?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李世民一生有14个皇儿,21个公主,高阳公主虽说是庶出的公主
你真的了解唐高宗为什么要封武则天为皇后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永微六年十月十三日,高宗皇帝李治正式下达了废后的诏书,其内容为:王皇后、萧淑妃企图用毒酒害人,废为庶人,其母亲兄弟一律除名,流放岭南,并没收全部家产。诏书以最快的速度传达了下去,也让朝堂内外为之一惊。王皇后一代外戚世族,皇室玉牒就这样刮去了他们的名字,大宗的房子和钱财也凭空而去了。 在废王皇后的诏书颁下来之后,在十月十九
说到唐高宗和王皇后,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妃子的时候,高宗已经有了一位王皇后,然而后来,高宗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武皇后,这件事可以说成为了武则天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节点。那么,是不是真的因为武则天杀了王皇后的女儿,才让她丢掉了皇后的位置呢?毕竟废后是一件大事,决定权也在皇帝手中,难道真的因为这样,武则天就得到了皇后的头衔吗? 永徽六年(65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唐高宗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唐高宗李治一共有八个儿子,其中五个都做过或者差一点做过皇帝,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没办法,家人和朝臣都太能折腾了。 第一个太子是庶出长子李忠,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一名姬妾在东宫生的。因为是长子,寄予厚望,因而高宗登基以后很快便立为太子。然而仅仅三年以后,李忠以“非嫡”为由被废黜。轻言废立,也是挺无奈的。 第二个太子李弘,是武则天的孩子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出巡,身边竟然只有一名盗贼当保镖,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古代,天子出巡是件大事,安全保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谁胆敢让天子有点闪失,绝对脑袋搬家。所以,天子出巡,派遣军队保卫是必要措施。像隋炀帝,三下江南、西巡陇右,动辄三四十万部队护驾,这种做法有些夸张,但带三四万战斗力强悍的御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唐高宗为什么会让武后参政?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唐高宗昏庸懦怯,很多人都把这当成定论。似乎继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后不久,便是武则天的统治,高宗不过是其傀儡。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李治虽不及其父聪明神武,但决非昏庸懦怯之辈。他在位34年,其历史地位是应该承认的。 即位后表现颇为能干。 唐太宗共14子,其中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李承乾“
还不知道唐高宗为什么要追谥儿子为皇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历史上,太子死后,被追谥为皇帝的,不乏其人。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追谥生父景穆太子拓跋晃,为景穆皇帝;隋哀帝杨侗被拥立为皇帝后,追谥生父元德太子杨昭,为孝成皇帝;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追谥生父懿文太子朱标,为兴宗孝康皇帝。可以说,追谥曾经当过太子的父亲为皇帝,是后辈子孙称帝后,表现孝道的一种惯例
唐高宗为什么会反隋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世人都是知道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父亲高宗的功劳,其实,在大唐的建立上,高宗也是建树颇丰。只不过因为太宗的皇位是活生生的杀兄逼父夺来的,所以为了烘托自己的功劳以及表现自己当权的正统性,所以太宗将历史改编,让自己成了唐朝建立的唯一功臣,很多人都是只知太宗不知高宗。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位父亲的作为,未来的大唐绝没有半点成立的可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李治的性格导致后人很容易将他和懦弱无能的皇帝画上等号。很多人就只知道他是李世民的儿子,武则天的丈夫,大唐最后的基业也毁在他的手上,从而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很无能的人。要我说,李治的功绩并不比李世民和武则天差多少。可是,别人依旧说,李治并没有什么功绩,否则在历史上也不可能会碌碌无名,相反就是因为李世民和武
说到唐高宗,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在历史上,死后被追谥为皇帝的太子不乏其人,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追谥生父景穆太子拓跋晃为景穆皇帝;隋哀帝杨侗被拥立为皇帝后,追谥生父元德太子杨昭为孝成皇帝;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追谥生父懿文太子朱标为兴宗孝康皇帝。 可以说,追谥曾经当过太子的父亲为皇帝,是后辈子孙称帝后从下到上表现孝道的一种惯例。与他们相比,唐高宗李治以父亲身份从上到下追谥儿子李弘为皇帝,不
唐高宗为什么要废王立武?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她一生的政治成就和传奇经历,其锋芒都掩盖了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历史地位。武则天最初走上政治舞台,离不开李治的信任和支持。武则天自贞观十一年进宫,到永徽六年,十八年过去了,武则天一路历经坎坷,终于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在唐高宗李治“废王立武”的事件中,不仅仅是武则天夺取后宫之主的胜利,更
唐高宗李治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中国历史上被严重低估的帝王,是唐高宗李治。他的父亲,是流传千古的一代明君李世民。他的妻子,是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相比之下,他的形象暗淡无光。士官们讥讽他昏懦无能,民间百姓评价他是典型的“妻管严”。 但其实他的一生励精图治,文治武功,成就辉煌。 李治共在位34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 一、对内,他是个仁慈的君主。 当年继位之
从长孙无忌之死,看唐高宗李治的帝王心术。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家规模庞大的商业集团的董事长,然而,总经理却是你的亲舅舅,那么,你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 是商业集团不赚钱吗?是某笔投资会亏损吗?不,都不是,你只会关心一件事:你作为董事长,能不能说了算。 长孙无忌兔死狗烹 或者说,是你这个董事长说了算,还是身为总经理的舅舅说了算?下面的人听谁的? 一山不容二虎,两虎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反对唐高宗学习父亲唐太宗的广开言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唐太宗被称为“千古帝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广开言路、积极纳谏。从唐太宗之后,几乎所有皇帝都以唐太宗为纳谏的榜样(虽然大部分学得不怎么样),唐太宗之子唐高宗也是如此。 在登基不久后,唐高宗下令百官上书言事以广开言路。让人奇怪的是,唐高宗的舅舅兼首席托孤大臣长孙无忌却反对阻扰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被称为“懦夫皇帝”?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在父亲唐太宗创造出了“贞观之治”的盛况之后,子承父业的李治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继承了父亲唐太宗的辉煌基业;但同时他也是不幸的,不幸的是,因为唐太宗的优秀成就,无论愿意不愿意,李治都无法脱离父亲唐太宗的光环,加上在他之后的唐朝统治者武则天还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夹在两者之间的李治
房遗爱谋反案政变后,唐高宗是如何处理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隋朝末年,李渊父子建立唐朝,唐朝是一个繁盛的朝代,但是,在长达289年的唐朝历史上,发生过多达20多次宫廷政变,几乎每一位唐朝帝王都遭遇过宫廷喋血。唐朝初年的三次政变为例: (一)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渊大权旁落,从此李世民成
大家好,说起唐高宗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取得了“废王立武”的最终胜利,基本打倒了把持朝政的长孙无忌集团。在“废王立武”的过程中,李勣的支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导致唐高宗与长孙无忌翻脸。 唐高宗在登基初期面临着让他非常不爽的朝局,长孙无忌一党完全保持了朝政。不过当时朝廷的很多官员不支持长孙无忌,只是他们也不信任唐高宗的实力,不敢公开出来支持皇帝。因此唐高宗需
李治,即唐高宗,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唐朝第三位皇帝,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位懦弱的皇帝,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你们以为懦弱是我的弱点,其实那是我最好的武器。” 公元628年(贞观二年)7月21日,李治出生。 李治之前,父亲李世民(此处可穿越至649年7月10日的长安)开创贞观之治,李治之后,老婆武则天(此处可穿越至690年8月18日的洛阳和公元705年12月
在现代很多影视剧中,唐高宗李治被塑造曾一个怯懦软弱的形象,但历史上的高宗李治,根本没这么唯唯诺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唐高宗是唐代一个十分特别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唐王朝地盘达到最大,实力强悍,可他取得的成就大多都被其父亲与妻子抢走了风头,甚至许多人都觉得李治是武则天手里的扯线木偶。 仁慈归仁慈,但并不昏聩 李治是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孩子,从小就以仁孝出名,与他的大
唐高宗登基后,为什么要赐死自己的姐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贞观年间,长安街头捕快抓小偷的时候,从小偷身上搜出了一只宝枕。仔细一查,发现这只宝枕竟然是宫中之物。 官府一见是宫中之物,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对小偷好一番拷打,又顺藤摸瓜,于是牵扯出一桩宫廷丑闻来。 什么丑闻呢?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李世民一生有14个皇儿,21个公主,高阳公主虽说是庶出的公主,但由于相貌和性格都和李世民颇似
历史上的唐高宗真的很懦弱无能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在历史上无疑是非常强大的,后世有强汉盛唐之说,这就形容了唐朝的强大。早在唐太宗时期,唐朝就走向了巅峰,出现了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在唐太宗之后,唐朝没有陷入下坡路,在这之后,唐朝一直保持着强大。 直到安史之乱的出现,从这之后,唐朝就走向了衰亡。唐太宗驾崩之后,唐高宗李治即位,这时候的唐朝仍然是强大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李治时期
李治,即唐高宗,小名稚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生母为长孙皇后,唐朝第三位皇帝,在位共34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649年,李治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同时宠幸武则天,在其末年时,重病缠身,遂使武则天逐渐掌握政权。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年间增谥为天皇大圣
李治,即唐高宗,小名稚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生母为长孙皇后,唐朝第三位皇帝,在位共34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649年,李治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同时宠幸武则天,在其末年时,重病缠身,遂使武则天逐渐掌握政权。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年间增谥为天皇大圣
唐高祖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说到唐高宗,很多人都会想到他与武则天那不伦之恋,还有给人的印象比较内敛柔弱。不过唐高宗在政治上还是有所作为的,在他统治时期唐朝版图达到历史峰值,也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永徽之治”。然而,高宗也是一位风流天子,比如说与武媚娘、武顺母女……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唐高宗的那些风流韵事。 一,私通媚娘,纳入后宫。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
唐高宗将妹妹以皇后之礼下葬,背后是何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994年10月下旬至1995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昭陵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北的一座唐朝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而这座古墓的主人,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女、唐高宗李治的胞妹新城长公主。然而,这位唐朝公主去世后,却是以皇后之礼下葬,而其墓中壁画上的人物则全部被刮去了脸部,这又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