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明朝时期大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是明末清初大儒宋濂的弟子,他对建文帝朱允炆忠心耿耿,朱棣夺权后,方孝孺拒不投降,最终落得被诛灭族的下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能给皇帝当老师,自然是一种荣耀,往夸张点说那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幸运的帝师可以封官加爵佑及子孙,同僚也会高看你一眼。
但是常言说“伴君如伴虎”,帝师也是一种高危职业,不幸的人一步不慎就会惹祸上身,轻则丢官罢爵,重则丢命连累整个家族。朱允炆的老师方孝孺就是后者。
01
据《明史·方孝孺传》记载,方孝孺从小就很机灵,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他非常喜欢读书,每天读的书加起来得有一寸厚,乡亲们都叫他“小韩愈”。方孝孺成年之后拜在宋濂门下,其才能超越了其他的师兄弟,就连前辈胡翰和苏伯衡都自愧不如。
作为读书人,方孝孺却十分轻视写作,整天宣讲一些大道理,畅想着天下太平。关于方孝孺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回他生病卧床不起,家里都没钱买米下锅了,结果他不但不忧心,反而笑着跟仆人说:“古人一个月只吃九顿饭,受穷的难道就我方孝孺一家吗?”
02
“此庄士,当老其才。”
方孝孺的仕途之路最开始并不顺利,他25岁因为被人举荐受到朱元璋的召见,朱元璋见其品行端正,便对太子朱说了刚才提到的那句话,夸奖方孝孺是可用之才。不过当时朱元璋没有给他封个一官半职,而是以礼将他送回了老家。
十年之后,方孝孺再次被人举荐,这一次朱元璋还是认为时机不成熟,只让他当了一个汉中教授。不过方孝孺并没有因为官职小而懈怠,每天认真地给儒生们讲学。
41岁那年方孝孺的仕途终于迎来转机,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方孝孺被提拔为翰林侍讲,一年后又高升至诗讲学士。
军国大事,朱允炆会找他商量;读书遇到不解,朱允炆会向他请教;百官有事启奏,朱允炆会让他代批奏折。可见朱允炆对方孝孺十分重视,后来朝廷讨伐朱棣,还是方孝孺亲手写的诏令和檄文。
03
朱允炆的皇位还没坐热,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开始起兵靖难。为了抵御燕军,方孝孺先后向朱允炆提了不少建议,比如离间燕王的两个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割地议和等等,但是却无一奏效。
眼看燕王势如破竹,有人向朱允炆提议先撤出都城应天再从长计议,但是方孝孺坚持“不成功便成仁”。后来朱棣率兵攻入皇宫,朱允炆自焚殉国,方孝孺则成了燕王的俘虏。
04
《明史·方孝孺传》:“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为了能保住方孝孺的性命,有“黑衣宰相”之称的姚广孝对朱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朱棣点头应允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让方孝孺替他起草即位诏书。但是方孝孺宁愿死,也不肯替朱棣办事。
朱棣一怒之下下令将方孝孺车裂,他的弟弟方孝友也一同被处死,而他的妻子、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自杀身亡,另有数千人因他获罪。不仅如此,朱棣还下令将方孝孺的著作列为禁书,幸而有人冒死私藏了他的部分作品才得以传世。
后来洪熙皇帝朱高炽和万历皇帝朱翊钧均下令赦免了那些因方孝孺而获罪的人,不过方孝孺一家六口无一存活,好在方孝孺亲叔叔的儿子方孝复保住一条小命,后来他的儿子方琬得以恢复民籍,方家也不至于完全绝后。
05
在祝枝山的《野记》和不少明朝文献中,都记载着方孝孺被灭了十族,但是《明史·方孝孺列传》中却是这样写的:“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意思是只灭了方孝孺父系一族,并没有涉及其母系和妻系。
此外,《熹宗实录》里还写着方孝孺并没有绝后,他的幼子被人救了下来,为了活命改姓余。后来方孝孺的十世孙还向天启皇帝上书,得到了皇帝的抚恤。鉴于这些史书各有论点,究竟方孝孺有没有被灭十族,有没有后代都成了悬案。
被灭10族的方孝孺到底有多冷血无情?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10族的人,自古以来不少人将其视为士大夫不屈不挠的象征,将他捧为有骨气的人。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这是愚忠,被灭十族是咎由自取。 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我们先从方孝孺说起。 方孝孺是浙江海宁人,自小聪慧,被誉为神童。其父方克勤是一代清官,洪武四年任山东济宁知府。然而,清官并非都是有好下场的。在明初的
方孝孺被朱棣诛杀10族,为何亲戚朋友都不逃走?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众所周知,在中国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古代的皇帝喜怒无常,大臣们在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时候,总是处在一种战战兢兢的状态。在那个人权大于法治的时代,如果稍不留神得罪了皇帝会小命不保,最不幸的是还极有可能导致一人被杀,祸及全族老少的情况出现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有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王朝的长治久安,都会使用
方孝孺真的被诛了十族吗?假的,1个野史骗了人们数百年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明朝的历史上,由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靖难之役之初,朱棣以北平王的身份,从控制北平的九门开始,最终对抗了朝廷数十万的大军。仅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对朝廷的全面胜利,胜利的攻入了当时的明朝国都南京,建文帝从此遁走,不知所踪,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疑案之一。 在朱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方孝孺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方孝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以学富五车、智超群臣却被“诛十族”而被后人知晓,佩服他的认为他是文人之楷模、忠烈之典范,质疑他的人则认为他迂腐不堪,是愚忠。而且关于方孝孺应不应该向朱棣低头服软,一直是史学界争吵不已的话题,谁对谁错我们暂且不论,毕竟历史不接受如果,我们多缜密的猜测也无法得到实践的验证,今天主要想跟大家一起
方孝孺被诛十族是真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明朝的历史上,由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靖难之役之初,朱棣以北平王的身份,从控制北平的九门开始,最终对抗了朝廷数十万的大军。仅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对朝廷的全面胜利,胜利的攻入了当时的明朝国都南京,建文帝从此遁走,不知所踪,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疑案之一。 在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方孝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明朝期间,出了一位儒学大家,名叫方孝孺,民间有美称“读书人的种子”,曾是建文帝手下,非常得力的文官。方孝孺有一弟弟,名叫方孝友,兄弟二人关系极好,他们曾一同在朝廷当差。后来建文帝遭逢逼宫,随后便不知所踪,而朱棣则率领大军,攻入皇城。朱棣的野心,可谓人尽皆知,但是他却希望自己的皇位能够显得“正统”一些,于是想“请”方孝孺这样的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方孝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也! 这大概是后人对明朝大忠臣方孝孺的最贴切的评价了,也无疑是对方孝孺节操、风骨的最高概括。说此言者是清朝杰出政治家、著名历史学者张廷玉。其实张廷玉对于方孝孺的评价不全是褒扬,他也承认方孝孺的才能有限:“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今天咱们暂不讨论方孝孺是否真的有治国安邦之才,仅就他的风骨
在历史长河中,方孝孺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方孝孺当年师从宋濂,这个宋濂是明朝有名的大文豪,曾经还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所以按照辈分上来说,方孝孺和太子朱标还是同门师兄弟。后来我们都知道,朱标早亡,朱元璋痛失爱子之后,把培养的目标放在了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身上了。 能够看重朱允炆,主要也是因为当时朱允炆在朱元璋面前表现的最像他的父亲,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所以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方孝孺被杀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在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南下之时,僧道衍(即姚广孝)曾经劝诫他:“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答应了僧道衍,但最终他不但杀了方孝孺,还制造了历史上唯一的一场“诛十族”的大屠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诛十族”到底是真是假呢? 被杀始末 在各种“史料”的记载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方孝孺,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的大军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曾经屡战屡败的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等开金川门投降,与此同时,南京皇宫中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踪。在进入南京城之前,燕王朱棣的主要谋士姚广孝曾对他说道:“南京城破之际,希望保全方孝孺,他一定不会投降,希望王爷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
你真的了解方孝孺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说到株连九族这个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还是非常的清楚的,这个刑罚还真的是超级残忍啊,想必只有哪些有大错误的人才会面临这个刑罚吧,但是也有哪些被错误定罪的也会面临这样的刑罚,那么今天小编还要给大家说一个时期,那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位不仅仅是没灭了九族的人,而是被灭了十族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所谓株连九族就是一个人犯死罪,全家升天的残酷刑
朱棣那么痛恨方孝孺,到底有哪些原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1402年7月25日,45岁的方孝孺被朱棣下令凌迟处死,刑场之上,他的亲朋好友早已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因不肯投降朱棣,方孝孺用自己的十族,共873条无辜性命,表明自己对建文帝的忠诚。 朱棣为什么如此痛恨方孝孺,以至于任何一个和他有关的人都不愿放过。 方孝孺是宁海人,他的父亲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名官吏,据说他6岁就会写诗,自幼聪明
想知道历史上方孝孺真的被诛十族吗?原因为何?第十族又是什么人吗?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那些历朝历代的帝王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可以随便杀人,严重的有被灭族的可能,但最多就是“九族”。所谓的“九族”,指的是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儿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妈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
你们知道方孝孺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说起方孝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位明朝初期的大儒,建文帝时期的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在燕王朱棣攻克南京之时,选择了以死向建文帝效忠。当时的文武百宫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而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带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结果方孝孺大哭道:“头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方孝孺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方孝孺,宁海人,字希直,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因博学正直被召入宫中,明太祖朱元璋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蜀献王朱椿听说方孝孺的贤名,聘请他当世子的教师。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被任命为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当时修撰《太祖实录》以及《类要》诸多典籍,方孝孺都担任总裁。更定职官制度时,方孝孺的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方孝孺,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方孝孺,是明朝著名学者、文学家,是一代大儒,但是却因拒绝给燕王朱棣写即位诏书而被杀,而且朱棣还狠心将方孝孺亲近的朋友门生一起杀之,被称为“灭十族”。 方孝孺在朱元璋在位时期步入仕途,在朱允炆在位期间受到重用,先后任翰林侍讲和侍讲学士。方孝孺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却是朱允炆的智囊,国家政事,朱允炆经常去询问方孝孺。有时甚至百官奏事时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方孝孺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封建社会,各式各样的刑法确实是非常的令人发指的。其中有这么的一个刑法就是诛九族了,诛杀所有的家人和亲戚,诛杀人员之广确实是令人发指。 但是历史上确有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株十族之人,死法也是非常的惨烈。 他就是明代的一代忠臣,方孝孺。 在我看来,这样的一句话是对他一生最全面的概括。面对不公平,他迎难而上
你真的了解方孝孺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一人犯罪,诛灭九族。这是封建社会最血腥残酷无情的制度。纵观世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唯有皇权家天下制定出这样令人谈之色变、骇人听闻的刑罚制度。 对这罪名追根溯源,始于秦始皇。秦始皇发明“族诛”的酷法,目的就是对罪犯家属斩草除根,防止日后复仇。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诛灭九族的残暴血腥与血海深仇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方孝孺,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方孝孺,自希直,元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生于浙江台州宁海,明朝初年著名的儒者,自幼“性资精敏绝伦”,十余岁的时候便已经是好学成癖,“读书十行俱下,目积寸许”。明清两代的儒生都尊其为“正学”和“读书种子”。 关于明代初年的学术演变,在《明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秩然。” 而方孝
关于方孝孺的事迹你知道吗?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靖难之役到了最后关头,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南京城内,人心惶惶。 此时,解缙、胡广、王艮三位江西籍的大臣,齐聚老乡吴溥家中商量对策。解缙和胡广都发誓,若南京城破,自己必将以身殉国。唯有王艮坐墙边一句话都不说,暗自垂泪。等他们走后,吴溥对儿子说:“别看解缙和胡广说得慷慨激昂,最后能以身殉国的,只有王艮。”吴溥的儿
方孝孺被灭十族的原因是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自古以来,皇位是能者居之,篡位而来的君主在登基之初,无一不残暴,他们企图用鲜血为自己筑起威严。 方孝孺便是古代君王建立威信的牺牲品,他本是建文帝的老师,朱元璋口中的难得之才,只因不愿为朱棣草拟诏书,就被朱棣处以极刑。方孝孺是宋濂的弟子,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 1382年,朱元璋召见他,两人谈古论今,朱元璋给予他很高的评
说到方孝孺,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很多电影作品当中,我们都能够听到株连九族的说法。而这样的惩罚,其实源于我国古代的连坐制度,由于春秋时期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地方势力,因此诸侯国通常会在称霸一方以后对那些犯错的人进行连坐处置,而后来演变成了株连九族的说法。 其实在古代真正要执行株连九族之人,必定犯下了滔天大罪,而他们的九族就包括了父亲往上的四族,母亲的三族,妻
说到方孝孺,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方孝孺自小聪慧,熟读经书,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宋濂。他爹方克勤也是朝廷命官,因为“空印”事件,一个奉公守法的方克勤被牵连其中,丢掉了性命。十九岁的方孝孺就这样没了爹,但儒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挂念深深扎根在他心中,方孝孺没想过要报仇,而是入仕为大明作贡献。 方克勤死后六年,方孝孺被人举荐入仕,得到了朱元璋的接见,这让方孝孺很是兴奋。但他没有等来朱元璋的重用,
都知道古代有诛九族的说法,臣子犯下滔天大罪,皇帝才会用这种极端的手段来惩罚大臣,诛九族这种刑罚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呢?大约来自秦朝变法后的夷三族法,后来演变成了诛九族,那么古代的九族都包括哪些亲人呢?查阅史料我们发现说法各不相同。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
如果连方孝孺的忠义、胆略都被推倒的话,那以后我们就不要谈什么忠义气节了,遇到强敌,集体跪着就好了。 方孝孺号称明朝读书人的种子,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作为明初大儒宋濂的优秀弟子,方孝孺基本成为了当时的天下文宗。 早年被大家称之为“小韩愈”,因为他很聪明且敏锐,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种死读书的人。其实死读书永远都读不好书,真正读得好书的人,都是一些脑瓜子聪明活泼的人。 不过他老爹方克勤因为“空印案”受
方孝孺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聪慧过人,有“小韩愈”之称。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方孝孺是浙东的“神童”,名气很大,时任翰林院学士的宋濂也是浙东人,宋濂经老家官员的介绍,收方孝孺为徒,方孝孺在宋濂的门下,学业更加精进,年纪轻轻,就成为京城名儒,很多翰林院的文官,都知道方孝孺的名字。另外,方孝孺还有一位同门师兄,那就是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朱标。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25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方孝孺真被朱棣诛了十族?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公元1402年五月,燕王朱棣的军队到达江北,朱允炆下诏征集各地军队抵抗燕军。当时方孝孺认为事情太过紧迫,应该派人前去以割地的方式向燕王作许诺,企图拖延朱棣几天,毕竟东南一带征募的军队会渐渐汇集,而北方军队不善于驾舟操揖,一旦决战于江上,胜负难见分晓。朱允炆听后,当即派遣燕王的堂姐庆成郡主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的条件,然
方孝孺是明朝时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得到建文帝的重用,最后却被诛灭十族,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国历史上有诸多伟大帝王,他们一生所做出的的功绩让人无不叹服。就像秦始皇汉武帝一样伟大的帝王,他们往往也大多毁誉参半。跟功绩对应的往往便是他们的残暴,明成祖朱棣作为夺位登基的伟大帝王,仅因地位不正。为了巩固自身权益大开杀戒,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因此经常有人说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