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司马昭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司马昭作为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司马昭之心”到底是什么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成语,意思是:司马昭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了。但是,很少有人了解,这个成语其实是出自魏武帝曹操的曾孙,也就是魏国的第四位皇帝曹髦之口。
司马昭是权臣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自从曹氏家族的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后,他就成为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元元年(254年),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将皇帝曹芳废掉,改立年仅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曹髦尚且年幼,国家大事都只能听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的。
在哥哥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更是以大将军的名义独揽朝政,将曹氏皇族踩在了脚下。眼见司马昭的权势一天比一天大,朝廷中有很多大臣都站在了司马家族这一边。他们不断向魏帝曹髦上书,鼓吹司马昭的功德。魏帝曹髦无可奈何,只好在甘露三年(258年)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以示表彰。
但是,司马昭坚持不受,前前后后总共推辞了九次,此事这才作罢。到了甘露五年(260年),大臣们对加封司马昭为晋公一事更加迫切。曹髦虽然气的七窍生烟,但还是按群臣的要求下达了圣旨。司马昭自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根本不看重晋公的虚名。他再一次表示推辞,表示自己绝无贪恋权位之心。
司马昭的惺惺作态彻底惹怒了曹髦,当时,他年仅十九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与那些韬光养晦的帝王不同,年轻气盛的曹髦一心想要斩杀司马昭,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皇权。一天夜里,他将尚书王经、召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唤到宫廷之中,然后,怒气冲冲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再这样下去的话,朕就要被司马昭废掉了。今天,朕打算和你们一起斩杀司马昭!”
王经一直都是曹髦的支持者,他听了此话后大吃一惊,赶忙劝阻道:“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昭公不满季氏的跋扈,愤而讨伐季氏。结果呢?失败之后,昭公先逃到齐国,又逃到晋国,遭到了天下人的耻笑。陛下虽然对司马昭很是不满,但他在陛下即位前就已权倾中外,现在更是难以撼动。陛下您好好想想,真的有实力灭掉司马昭吗?倘若意气用事的话,这不是想要治好疾病却反而让病情更加严重了。”
十九岁的曹髦做事根本不考虑后果,他对王经的话置若罔闻,满不在乎地说道:“就这样做又如何?死就死了,何况又不一定会死呢。”说完之后,他直接入宫禀告太后去了,只留下在原地呆若木鸡的王经、王沈、王业三人。但是,王沈和王业早就和司马昭勾结在了一起,曹髦走后,两人准备把这件事报告给司马昭,并打算拉着王经一块去。可是,王经对王沈二人的行为嗤之以鼻,不肯和他们一起告密。
情况紧急,王沈和王业顾不上理会王经,赶忙面见司马昭说明了此事。司马昭听了之后,马上命护军贾充率人前去阻挡。贾充刚刚走出大门,就碰上了杀气腾腾的曹髦。曹髦手持宝剑,喝令卫士们让开,否则自己就要大开杀戒。曹髦虽然是个傀儡,但毕竟是名义上的皇帝。贾充手下的卫士担心伤到皇帝,于是一步步地往后退去。
太子舍人成济是司马昭的心腹,也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他见曹髦离司马昭的府上越来越近,急忙向贾充问道:“情况危急,该如何是好?”贾充大声说道:“司马公养你们这么多年了,正是想让你们在今天挺身而出。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可问的!”贾充本想让成济挡住曹髦,不料,有勇无谋的成济竟然直接刺死了曹髦。曹髦死后,司马昭吓得面如死灰。
众所周知,成济是他的部下,成济弑君,那跟他自己弑君没什么两样。尽管,司马昭是实际上的最高领导者,但这弑君之名,他是万万承担不了的。此事一旦处理不好,那么,天下将会大乱,将会有无数的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了解事情的严重性,他将心腹陈泰请到一个僻静的地方,然后诚恳地询问道:“现在,我应该怎么办呢?”陈泰说道:“只有杀了贾充,以此来向天下的人谢罪。”
贾充追随司马昭多年,司马昭不忍心杀他,于是,又问陈泰道:“先生,能不能再想一个退一步的方法?”陈泰摇了摇头,说道:“只能更进一步,无法再退一步了。”司马昭思前想后,还是不忍心杀贾充。最后,他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到了成济身上。成济自知难逃一死,于是,跑到屋顶,对着司马昭大骂不止。司马昭的卫士向屋顶上射箭,成济躲无可躲,就这样被活活射死了。
司马昭想要稳定局势,于是,向郭太后解释,称自己是担心太后的安全,这才动用护卫阻止曹髦的。而且,成济的行为与自己无关。郭太后手无实权,只得任凭司马昭把黑的说成白的。为了平息民众的愤怒,司马昭还剥夺了曹髦的皇帝封号,不再称其为皇帝,而是称为“高贵乡公”。这样一来,死的就不是皇帝了,而是高贵乡公。但是,司马昭的伎俩只能骗骗自己,却骗不了天下的百姓。
埋葬曹髦的时候,过往的百姓都聚在一起,看着曹髦的尸体,悲痛地说道:“这就是前些日子被杀的天子啊。”说完之后,大家不忍再看,纷纷捂着脸哭泣不止。安葬了曹髦之后,司马昭不敢自立为帝。他继续奉曹氏为正统,改立年仅十四岁的曹奂为帝。与曹髦相比,曹奂更加像是一个傀儡了。当时,朝廷中的大臣们唯司马昭马首是瞻,很少有人听曹奂的命令。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在病痛之中离开了人世。其子司马炎在处理好父亲的后事后,马上逼曹奂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即为晋武帝。曹奂让位后,晋武帝封他为陈留王,并让他前往封地安度余生。太安元年(302年),曹奂在封地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参考资料:
【《晋书》、《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汉晋春秋》】
姜维根本管不了魏国废立皇帝之事,想管也管不了,姜维兴兵问罪,无非就是想借此事件,为自己的北伐增添些有利因素罢了。无论是哪一朝代,弑君都是大逆不道的重罪,同样,司马昭掌权时期,因为魏帝曹髦拼死一搏,导致被贾充手下的成济所杀。 而司马昭弑君,发生在260年6月,不堪忍受司马昭欺压的曹髦,亲自带领卫士和奴仆去讨伐司马昭,中途遭遇司马昭弟弟司马伷的部众,被中护军贾充(司马昭亲信)授意手下成济用长矛击杀。
司马昭杀完曹髦却不称帝,司马昭的心思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司马师废曹芳后,曹髦被扶持为新君。但曹髦并不想就这样当一名傀儡皇帝,他想从司马氏的手中重新夺回大权。此后曹髦计划除掉司马昭,可惜事情遭到泄密,曹髦不幸被弑杀。曹髦死后还被贬为庶人,很多人不解,司马昭连弑君都干得出来,为什么他还是不敢称帝呢?曹髦死后,司马昭如果想要登基称帝似乎也并非难事,反正司马家早已成为曹魏真正的
曹髦被杀真的是失手错杀的吗?还是早有预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大将军司马昭消灭了征东大将军诸葛诞,魏高贵乡公曹髦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并封他晋公。但司马昭全都推辞了。 第二年正月,传说宁陵的井里两次出现黄龙。在此之前,顿丘、-冠军、阳夏等地的井里也多次有龙出没。大臣们都认为这是大吉大利的象征,曹髦却说:“龙代表君主之德。它上不在天,下不在
史上集“王侯将相”于一身的有哪些人?一共也只有三位!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的读书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完美的理想。那就是“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能够达到这一个要求的人从古至今也是十分稀少的。而能够集“王侯将相”于一生的更是凤毛麟角,在历史上有三位是最典型的人物,每一个都是叱咤风云般的人物,没一个简单的。 曹操 相信看过三国的人对曹操一定都会陌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
邓艾和钟会被杀真的是自取灭亡吗?司马昭对此有责任吗?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钟会与邓艾被杀,历史上认为,是他们自取灭亡的结果。 邓艾在拿下成都,灭亡蜀国以后,虽然并没有想叛变独立的心思,但是他政治上很不成熟,自高自大,说话行事很不检点,在成都当土霸王。这给了钟会谗陷他的机会,因而他被朝廷抓上囚车,最后,监军卫瓘怂恿邓艾的仇人,中途把他给杀掉了。 钟会则是到成都后,立刻举旗造反。最后,在姜
司马昭兄弟为何不内斗,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三国历史中,兄弟内斗屡见不鲜。比如最早的袁绍家族,顶着四世三公的名头,却也免不了手足之间的兵戈相向。 先是袁绍和袁术这两个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之间,因为嫡庶之别而互相看不惯,明明是一家人,却势如水火。要知道,当时的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个个都是一流军阀,实力强横。如果这兄弟俩要是联手,估计也就没曹操什么事儿了。 而后来袁绍家里的几个
魏国灭亡的三个步骤:高平陵之变是第一步,灭蜀之战是第三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在三国之中,蜀汉和东吴虽然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而兵戎相见,爆发了激烈的夷陵之战。但是,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和东吴的联盟再次恢复,这无疑是为了对抗强大的曹魏。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公元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灭东吴,一
四川古称为巴蜀、益州,在唐朝称剑南道,宋朝时划分为川峡四道,故统称为“四川”。古语有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在古代,根据历史资料统计,有一个省份造反次数最多,那就是四川省,每到王朝末尾,都有四川的身影。从秦汉时期,四川地区一共经历了14次政权的更换,有过上百次农民起义造反的事件。这可能让很多人想不到,其实仔细分析,四川之所以出现造反次数多,也是有一定的原因,并非纯属巧合。 首先是
生在古代那种皇权社会,但凡自己手里有能力的人,都会向往皇权。而在我国的几千年历史中,离皇位最接近,但到死都没有登上帝位的权臣一共有两位,分别为曹操和司马昭。曹操不用小编多说,大家对这一人物应该有深刻的认知,毕竟每个人在上初中的时候都会学古代史,都会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今天小编想和大家聊一下司马昭。明明司马昭想当皇帝的心,每个人都看得出来,否则也不会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俗语,但为什么却迟迟不动
《三国志》中有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司马昭乃是曹魏权臣司马懿的儿子,他和父亲一样,虽然在曹家手下做事,但却野心勃勃,不甘屈居于人下。后来,司马懿动手了,他不但尽诛曹爽一党,还夺取了魏国的大权,而其子司马师也紧随其后,他不但废了曹芳,还另立年仅13岁的曹髦为皇帝,将其牢牢控制在手中。不过,司马师却突然暴毙而亡,这样一来,朝中大权又落到了司马昭的手中。 司马昭上位之后,一直在想方设法取代曹
最能彰显司马昭嚣张气焰的事情,是司马昭任由自己的手下贾充让人击杀魏朝皇帝曹髦。曹髦的前任皇帝曹芳,也是被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废除的,曹髦的皇位也是司马师扶上位的。所以可想而知,曹髦虽然作为皇帝,处境也非常被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说法,就是曹髦说出来的。因此曹髦痛下决心想要拼死一搏,率领宫中侍卫奴仆,好好当地去杀司马昭。司马昭提前接到告密,派自己宠臣贾充,带人在宫门下拦住曹髦。 魏哀帝曹奂
司马师和司马昭是什么关系? 司马师和司马昭是兄弟关系。父亲同为司马懿。司马师是哥哥,司马昭是弟弟。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大权在手。哥哥死后,弟弟继承了权利。再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 司马师,字子元(208-255),司马懿的长子也,沉毅多大略,少年有美誉。初拜骑常侍,后升中护军。其父欲诛曹爽时,深谋秘策,独与其画,直到将要行动时,才将事告司马昭。昭知后,派人探视司马师,师却熟睡如
司马昭把权力传给弟弟司马昭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发生一件大事,那就是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从此夺得了曹魏军政大权,不久曹爽被诛杀,曹氏宗室力量日渐薄弱,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曹魏朝政。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掌大权,然而司马师执政很短,不久也死了,但是为什么权力不交给儿子却是弟弟司马昭? 说到司马师,我们或许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却也是一位雄才大略,
司马昭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介绍 人们爱用俗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一个人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说起司马昭,就要提到他的父亲司马懿。从司马懿开始,司马氏的势力在曹魏政权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魏明帝曹叡死后,8岁的曹芳即位。曹芳是曹叡的养子,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曹叡病危的时候,将他立为太子,托付曹爽和司马懿辅佐他。曹爽树立党羽,频繁改易制度,司马懿无法制止,只好不动声色,假装生病,不参与朝政。暗地里,他
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称帝 三国时期有谁掌握大权,却不慕帝王的虚名呢?曹操,司马昭都是这样的人。实际上,司马懿和司马师都不具备司马昭可以称帝的条件,司马懿在曹魏时,光是和诸葛亮周旋就耗费了十数年,后来外患好不容易解决了,曹爽又开始专政,压制的司马懿喘不过气来,司马懿费尽心思,才搞定了曹爽,使得曹魏政归司马氏,内忧外患平定之后,司马懿该称帝了吧! 可以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六七十岁了,年弱体衰,即便他有野
历史如何评价司马昭 房玄龄:“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 赞曰:“世宗继文,邦权未分。三千之士,其从如云。世祖无外,灵关静氛。反虽讨贼,终为弑君。” 毌丘俭、文钦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次子,晋景帝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
皇帝是封建王朝权利的顶峰,坐上皇位就相当于拥有了当时最高的权力,能享受到最顶级的资源。 在秦朝之前,政治家都向往着王位;在始皇帝创立帝制之后,权力者就觊觎着这个叫皇帝的位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想处在权力的巅峰。毫无疑问,权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具备吸引力的,庸才如袁术,贸然称帝受到四方攻击,最终败亡。其他诸侯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但是,三国时期,就是有这么几个人,竟然抗住了权力的诱
曹髦在甘露五年怀疑司马昭将要废掉自己,便孤注一掷带着侍卫、奴仆准备杀掉司马昭,夺回权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后果: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曹髦果真被司马氏同党成济所杀,成济后来被诛并灭三族。 事变经过 第二天吃罢早饭,曹髦顶盔掼甲,挥舞着大宝剑登上辇车,信心满满地领着甲士和奴仆数百人浩浩荡荡杀向宫外,当众人走到东止门时遇到率军前来阻挡的司马昭之弟屯骑校尉司马伷,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用这句话,公开了司马昭的不臣野心,随后他便率领一众侍卫,企图诛杀司马昭。曹髦讨伐司马昭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司马昭又是怎么死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公元249年,司马懿父子趁曹爽携幼帝曹芳,出城进行祭祀之际发动高平陵之变。随着高平陵之变的成功,曹爽一党悉数被司马懿父子诛杀,随之朝政大权开始被司马家族把持。因高平陵之变的成功,新的问题摆在了司马懿面前:自己该
提起贾充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说贾南风,那么很多人就有印象了,贾南风就是司马衷的皇后,贾充则是贾南风的父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贾充的父亲贾逵是豫州刺史,贾逵属于老来得子,而且还是独子,贾逵44岁的时候贾充出生,对于贾逵来说,这是充闾的喜庆事,所以才取名为贾充,而在贾充11岁的时候贾逵去世,贾逵对贾充的教育可能并不多,但或许贾充是自学成才,尤其是在跟对人方面
蜀汉章武二年八月,刘备在夷陵兵败后孤身一人,在蜀汉别督傅肜的帮助下逃回白帝城,最后在白帝城病逝,享年六十二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纵观整个历史,这种托孤之举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仅西汉一朝,无休止的托孤便造就了西汉外戚和宦官轮番干政的局面,然而这也是迫不得已之举,刘备晚年得子,刘禅即位时年仅十六岁,不过是一个稍微大些的孩子,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很容易像刘表之子刘综那样被当地豪强彻底架
曹魏甘露三年,司马昭讨伐诸葛诞,没想到却意外地接受了两个人的投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这两个人是文鸯和文虎,都是曾经的魏国前将军、扬州刺史文钦的儿子。 早在诸葛诞叛乱的二年多以前,文钦就联合魏国镇东大将军毌丘俭发动过一次反司马氏的叛乱,文鸯和文虎参与其中。 在叛乱失败后,文钦带着几个儿子投奔东吴,被封为镇北大将军,摇身变为东吴的高官。 随后,在诸葛诞发动反司马氏叛乱时,文氏父子
汉末三国时期,如袁绍与袁术这对兄弟,就是在东汉末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正因如此,这给了曹操各个击破的机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袁绍的几个儿子相互争斗,这就成为曹操平定河北、夺取袁绍地盘的重要原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同样面对权力至高无上的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昭并没有反目成仇,这是为什么? 这要从司马懿的教育说起,司马懿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是有区别的,司马师
诸葛亮骂死王朗令人印象深刻,其实王朗结局可没有那么悲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有一天,司徒王朗指着聪明而又勤快的孙女王元姬说道:“让我们家兴盛起来的,一定是这个女孩,可惜她不是男子!” 王朗位居三公,获封兰陵侯,备受魏帝敬重和青睐,位极人臣,王家已经算是豪门贵邸,王朗为什么还这么说呢?后来应验了吗? 王元姬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这一年普通而又非同寻常,因为建安七子当
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后,他已扫除了内部的最后一个对手,司马昭之心,可谓路人皆知了,魏晋革命已是箭在弦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但是,性格刚烈的高贵乡公曹髦并不甘心做一个束手待毙的傀儡皇帝,竟亲率左右攻打司马昭,虽兵败被杀,却对司马昭构成了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公然的弑君行为触及了士人的伦理底线,这一事件甚至在司马氏集团内部都激起了强烈的非议。 司马昭本人也明白,顶着一个弑君的罪名,难孚
公元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于自己,此时国力已远超曹操那个时代。但曹叡死后,司马懿便通过高平陵之变成为了帝国的实际控制者,此后魏帝不得不看着司马家的脸色而行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家的根基越来越稳固,且大有取代曹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曹魏末代皇帝曹髦决定背水一战、以极端的手段铲除权臣司马昭。但惋惜的是曹髦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又低估了司马家在朝中的势
魏国权臣司马懿联合朝中士族,趁曹芳拜谒魏明帝墓的机会,发动高平陵事变。此后,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公元255年,司马师在东征毌丘俭、文钦的途中病亡,魏帝曹髦想借此机会夺取司马氏手中的兵权,于是,他下诏命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大军返回京师。但曹髦此计却瞒不过钟会、傅嘏两人,司马昭也采纳了两人的计谋,亲自率军回到洛阳(京都),曹髦被迫封司马昭为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