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凤行 假面的盛宴 1834 字 2022-08-24

只可惜哪怕是建平帝,也没办法在‘众望所归’之下力挽狂澜。

“情况已经这样了,与其让人逼着接下差事,不如我主动请命。”

也是山西那边实在耽误不得了,连着两年闹灾,今年又颗粒无收,当地已经发不出赈灾粮了,百姓朝不谋夕,人情汹汹,已经发生了数次饥民冲击当地官府的事件。

“也只能是这样。”既然躲不掉,只能认真想想怎么才能解决这次困境。

次日,魏王主动向建平帝请命。

建平帝沉默半晌,面色复杂,到底是答应了。

消息传出后,别人且不提,咸福宫和魏王府俱是忧心忡忡。

可担忧也不能当饭吃,魏王忙着出京事宜,魏王府这边也连轴转着,几个幕僚忙着拿出应对章程,凤笙则在一旁拾遗补缺。

她倒是想陪着魏王一同去,多少也能给他帮一些忙,可惜玹哥儿还不足周岁,还有珒哥儿也需她照料,她只能困在京中。

想着魏王去山西后可能会面对的情况,凤笙去了一趟书院,从‘寮馆’中选了十多个放心妥帖的人充当帮手。

这‘寮’字同‘僚’,取义为商周时期的太史寮,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的秘书处。实际上师爷本就是充当幕主的秘书之用,像内阁下三房及通政司便具有秘书的性质,只是是为朝廷、皇帝服务。

自打寮馆开馆以来,慕名而来的人如过江之鲫,有本院学生觉得于科举之途没有进展想另谋出路的,更多的却是散帮的师爷,想来镀一层金,也好更上一层楼。

如今谁不知道晋江书院的寮馆出了好些个官了,虽很多都是杂官不入流,可流外之官也是官,官与民之间隔着千沟万壑,一旦能跻身进去,只要好好熬一熬,出头之日指日可待。

而凤笙和魏王属于近水楼台,平时也没少做些善举用以拉拢人心,至于馆中人才出众的学生,自然心知肚明。且本身这对馆中学生来说就是一次机会,局面困难,一旦立功,功劳可想而知,若是真能为魏王所用,以后则前途不用愁。

所以凤笙命人在馆中透露了风声,想寻一些人随侍魏王这次出京赈灾。消息是藏在台面下放出的,透露的对象自然是凤笙看中的人,果然不出她所料,得到消息后,私下毛遂自荐者众多。

凤笙又挑了挑,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位,才择了十二个人。

这些人年纪大约都是中年,本身阅历丰富,还有几个人曾随侍主家去山西上过任。所谓吏滑如油,师爷作为上要和父母官打交道,下要制得住那些小吏为老爷办差,本身便精明圆滑,深谙左右逢源之道,台面上台面下的事都能办,有这些人帮着魏王办事,想必能如虎添翼。

也是凤笙考虑得周全,说是魏王奉旨赈灾,实际上不可能是他一个人去,朝廷肯定是会给他派帮手。

且不提这些人能不能放心用,若是人不顺手,会耽误很多事。一旦到了山西,就是在跟老天夺命,自然轻忽不得,所以这次凤笙也是费了大力气。

不过她这些力气也不是白费的,事实上去了山西以后,这些人确实为魏王办了很多事,说是立下大功也不为过,当然这是后话。

时间赶得紧,待一切准备妥当后,魏王就告别了妻儿,匆匆带着人出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