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操和曹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生前未称帝,曹丕一即位就称帝,二者有何不同?
曹操在有生之年,雄踞北方,权倾中外,天下名士纷沓而至。是名副其实的实权人物。世人称他“一代奸雄”。虽是名义上的诸侯王,却执掌天子令。可以说曹操在当时有着得天独厚的称帝优势,可当孙权寄信要曹操称帝时,曹操却说:“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耶!(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在有生之年一直不愿意当皇帝。但是在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位本应该先安定军心,维持稳定的局面,在徐徐图之,可为什么一上位后就迫不及待的假借汉献帝的禅让进而称帝,为什么父子两人的行为选择却截然相反?是历史的必然亦或是一时兴起?
功高震主——迫在眉睫
曹操小名“曹吉”,其生母史书已不可考。虽然童年不幸福,但幸运的是后成为三公之首曹嵩的养子,得以混迹于权贵之间,放浪不羁又才情满堂,家世、能力具是一流。被名士许劭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当时,汉室衰微,诸侯割据,百姓起兵。在汉灵帝死后,外戚董卓把持朝政,曹操起兵声讨董卓,虽然结局失败,却逐渐占据大义的名号,后来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打败起义军,收降卒30万,曹操的军事实力得到极大的扩充,迈入领兵步阵的格局中。董卓被杀后,曹操接受部下建议迎接汉献帝,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虽为汉臣,实际上把持朝政。
▲汉献帝
其后又以帝王名义四处征战,先平定关东、关中一带;又火烧敌军粮仓,于官渡出击袁绍军队,奠定北方政权,后接管荆州,南下伐吴,虽大败于孙权,却也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雄踞北方,于建安二十一年,被封为魏王。
虽名为魏王,却几乎视献帝为玩物,监视汉献帝的一举一动,通过扶持傀儡帝王,一来占据大义,在法理上利于不败之地,若是废除帝王不过是徒增事端,无论起兵或是招降都颇受掣肘;二来兵强马壮,麾下名将如云,有让天下归心之熊志。彼时,老当益壮,心有青云之志。废帝与否并不会对自己产生更多有利的局面。
曹丕生于187年,彼时曹操32岁,也就是说曹丕和孙权是同一代人。是名副其实的“权宦之后”。然而,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就军事上而言,正是青黄难接之时,虽有其父曹操做的一系列的铺垫,但也难免出现权力下移动、声望下跌的局面,难免出现曹魏势力不稳的波动,此外还有刘备、孙权两大外患虎视眈眈,不得不进行防备,急需要“安定军心”以此解决当下的窘迫。而快速称帝走上天子的宝座,告诉部下为自己效力的前景是什么,水涨船高之下,文臣武将皆可雨露均沾,让大家感觉有利可图,从而笼络人心。形势所迫之下,的确实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事实上,曹丕在位这七年,三次伐吴的的过程中其亲信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也在不断地全面接掌军权,进一步稳定自己的地位。
在政治上,曹丕继承王位之后,为了缓和和士族的矛盾,改变吏治,变父亲曹操唯才是举的荐举制为九品中正官制。也就是让家世决定职位的高低,虽然从长远上看无异于腐蚀朝堂,但是在短时间而言自然得到了各个既得利益者的拥趸,世家门阀、官僚阶层对于这位继位者自然更加拥护。这种“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政治局面,无异于饮鸩止渴,但也正是因为其势力盘根错节,快速抱团取暖的特性,也可以短时间地达成了一统的意识,从而达到稳定局面的效果,也更加促进了曹丕称帝的结果。
在身世上,曹操曾有过“废长立幼”的举措,且生性多疑,让曹丕在行为上“如履薄冰”,但或许也正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这种无形的压力,当一切都得到的时候,反而容易报复性的跋扈张扬,能因借钱事由下狱曹洪,也能为巩固地位,残杀兄族。快速称帝,或许也是本性一直被压抑所导致的结果。
从这些方面来看,曹操本就是汉室的实际掌控者,不必要称帝来多此一举徒增麻烦,尚可以慢慢积累,逐渐发展。而曹丕称帝是为了避免自己的权利丢失,丧失了对朝堂的把控,在性格的推动下的举措。
▲三国区域图
徐徐图之——御敌于外
前文所述,曹操无需皇帝的身份,也一样是九州的实际统治者。可是曹丕若是谋朝篡位易代,统治根基却会产生动摇。
此外曹魏阵营中有很多忠于大汗的臣子,代表人物就有荀彧,若是称帝就是把他们划分到自己的对立面,以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站在士族的对立面就是动摇自己的根基,而此时曹操正是用人之际,必然不会做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于时间上而言,曹操尚可一一扩大夯实自己的势力,先剪除自己的顽固势力,消除孙刘的干扰后再徐徐图之。即使曹操不顾自身势力受到影响也要称帝,但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时无法更改,虽可称帝却受困于北方,就大局上根本于事无补。
▲早期三国图
待曹丕继位时,名门望族早已摸清了他们“爷俩”的这些政治把戏,曹丕以禅让的假戏,让汉献帝主动让位,自己再假意退却多次,这样本来应该扣上“乱臣贼子”千古骂名的谋朝篡位之举,却因汉献帝的无可奈何的退让而“言正义顺”,顺利拿下历经四百多年的江山社稷。
这是极其划算的买卖,它只是汉代帝王一族权力的终结,以当时社会最小的成本,来换得政权平稳交接的巨大成果。相对于以往的商周建立所带来的大面积株连牵连,所付出的成本无疑要少得多。他向世家门阀和天下百姓昭示,他自己的的位置并不是不是通过不合法的手段拿来的,而是汉朝的皇帝多次让给我,我才不得不接受的。尽管这种禅让就过程上而言是曹丕逼迫汉献帝不得不退位,但他仍然适合当时中国古代的仁政、礼治原则,维护了汉王室基本的体面,大大削弱了变革的阻力。
同时,历经三国战火“百姓苦战已久”,民间有志之士大都已经浮出水面,德才兼备之人皆在庙堂,这些人也都希望很够快速的解决天下纷争的局面。曹丕继位后,由司马懿辅佐,虽体弱多病却也有“乃父之相”,从称帝期间多次集全国之力进攻东吴,便可看出一二。换言之,曹丕迫切的需要完成权利的交接,从而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抱负,以此达到天下大一统的局面,赢得生前生后名。其继位后称帝稳定霸府集团,可以不被对手一直借由“讨伐权奸”的理由来攻击和反对,成为天子后亦可以让反对者成为天下共讨之的反贼(即除魏朝外,其它的诸侯国,借是不懂礼数,不服王化的叛乱者),直接拥有了最大的“最终解释权”。
文武百官应为称帝而受惠,也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维护新王朝,尽可能地打击消灭旧王朝的参与势力(若是旧的王朝复辟,一干臣子都将被挂上“反臣”的罪名被清算,自身背后的家族也会被牵连,他们不得不为了新的王朝而四处奔走)。
曹丕称帝,可以更快地断绝汉朝再次复兴的可能性,那些尚可自欺欺人,心怀汉室的“忠义之士”被迫正式的站队,一同登上不能回头的“船”,和拥护旧王朝的人划清界限,同时也彻底沦为了魏朝的臣子,大势所趋之下,潜移默化的“新朝廷”理念也会浇灭他们心中最后一点“为汉室效力”的念头,数代之后,子嗣更迭,又会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的大汉朝?
如果说曹操只是称王的政治体制让世家门阀感到舒服:国家在表面上依旧是大一统的局面,被世人所拥戴,大家依旧是汉室子弟,而不是乱臣贼子。是因为有曹操本人的声望、权势作为支撑,正是因为自身优势太大,自认为可以缓缓图之,以谋求更加长远的利益,不必急于一时。而曹丕迅速称帝的禅让举措则是为了让世家门阀快速站队:让世家拥护新王朝,借由世家之手打击其它的反对势力,核心上是为了笼络人心也的同时也可以快速的继承其父的权势,缩短权势整合的时间。
▲九品中正制和其他各制度表
名望起家——继承遗泽
曹操声名鹊起于集结军事声讨反贼董卓,发家于镇压叛乱黄巾军起义,所作所为一开始便占据了“大义”的声望,即使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中,对于汉献帝也维持了表面的尊崇,甚至将自己的女儿下嫁于汉帝,缓解不同阶层的摩擦。虽然四处征战,但“出师有名”;背负奸臣的骂名,却也网罗天下英才为己用。
若是将曹操父子比作事业,纵观曹操的历程,正属于“创业期”,从稍有权势的官宦子弟到麾下百万之众的一方霸主,曹操迫切的需要这种“尽忠报国”的既定人设来开展自己的宏图霸业。也正是这种人设,让部下的派系相对杂乱,例如有“曹营诸葛”之称的荀彧就是汉室的维护者投效曹操后,多次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但其心向汉室,反对曹操称魏公,虽后来被逼自杀身亡,却也从侧面看出曹操部下的心思不一。
曹操称帝的最佳时机也正是被封为魏王的时候,惋惜彼时英雄暮年,又历经了两次赤壁之战失败,很难在有生之年把孙权和刘备的力量覆灭,若是取代汉室,登基称帝。即使成功一来人设崩塌,以前所谓的“师出有名”变成无稽之言,背负千古骂名,难免人心动摇。二来,暮年之际也在难有心力继续征战,不如就此止步,完成他这一代人该完成的事。(曹操在死前称魏王、加九锡,除了名称上不是帝王,一干礼仪用度已和帝王无异,我们虽然不了解这位枭雄在想什么,但是可以猜测出曹操确实动了称帝的心思。九锡之礼:九种特赐用物包括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是皇帝对臣子最高的荣誉恩赐,也是权臣夺取政权的一种制度形式。)
纵观曹丕的经历,正属于“守业期”,曹丕无论是开“九品中正制”,拉拢世家亦或是连续征战讨伐东吴,某种程度而言都是对曹操意志的继承,他也必须继承这种遗愿来维持他的政权,获得自己父亲部下的大力支持。实际上,汉朝自从董卓叛乱以后,又有四处起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已经四分五裂,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实质上已经亡了,汉朝的延续,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的靠的是曹操和一些忠于汉室的人帮扶,否则汉献帝也早已步入灵帝的后尘。
所以曹丕继位后,在他的心里,在忠于曹操旧部的心里。这天下本来就是靠魏王兢兢业业,劳心劳力才得以维持的,天下本就应该是姓曹的。现在魏王死了,“于情于理”的称帝不过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罢了。反之,若是任由事态发展,而自己有没有什么功劳,未参与过成建制的军事建设,也没有南下指挥的相关成就,自己所有不过是一些徒有其表的续命。那么曹操的旧部很可能会不认这位继承者,反而作壁上观。毕竟无论是谁成谁败,都必须首先安抚好这些手中有实际兵权的将领。
因此曹丕称帝也可以看作是带领班底一同宣誓,“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让你们有一个好的归属。”
总结
曹丕在曹操死后迅速称帝,正处于内有权利交接、部下散动的内部因素,也有外敌压迫、汉室复燃的外部因素。需要称帝来稳定局面,其行为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明君雄主,他们所创建的魏、蜀、吴成三足鼎立之势,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众所周知,曹操共有25个儿子,他为什么会选择曹丕来继承大业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从立长的角度来说,第一继承人应该是长子曹昂。 然而,曹昂却死于一次“突发的桃色事件”。故事大致是,好色的曹操睡了降将张绣的老婆,结果被戴了绿帽子的张绣很是窝火,怒发冲冠之下就生了反叛之
对曹操和曹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不敢称帝,为什么曹丕敢称帝呢?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对于曹丕来说,之所以
说起三国时期的美女人们往往想起的人物就是貂蝉,在《三国演义》里貂蝉有闭月之色以至于吕布为了将其据为己有不惜和自己的义父董卓反目。然而可惜的是在历史上其实并没有貂蝉这个人物,她只是戏剧小说家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而已。事实上说起三国里知名的美人那一定非甄姬莫属了。甄姬即甄夫人,她原本是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媳妇,在曹操平定河北的时候甄夫人成了俘虏,后来在曹丕的请求之下曹操于是将甄夫人赏赐给了曹丕。 那么一向
还不知道:曹操为什么会传给曹丕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起三国时候,文学方面比较出色的人物,曹操和曹植这对父子绝对是佼佼者。曹操不只是在政治方面和军事方面有能力,他的文学功底也是非常深厚的。他有时候会在战争出发前,或者取得胜利后,作一些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情。有时候看到一些情景受到感触,也会作诗来表达自己的抱负。而他的儿子曹植文采更厉害,他走七步就能做出来一首诗,可见
曹操留下的三员大将是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提起曹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仅是三国的霸主,还是曹魏的奠基人,他的功绩更是很多人无法能及,也正是因为他打下的曹魏天下而得以使得曹魏最后一统三国,只不过比较可惜的是这份硕果最后却被野心更加强大的司马家占为己有。其实,曹魏原本是有希望一统三国的,曹操临终前曾留下三名大将,只不过曹丕的一意孤行和猜忌
还不知道:曹丕之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相信很多三国迷们都非常的喜欢曹操,曹操可以算得上是一代枭雄。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战场上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官渡之战让他名声大噪,势力也越发强大起来,让他统一了北方地区,站稳了脚跟。但是在后来的赤壁大战中,曹操大军失败了,而且还受到了重创,严重影响了他的势力划分,这才造成了后来的三国
对曹操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在曹操的四个儿子中,曹昂很早就战死了。曹冲最聪慧,年少便饱腹经纶,对任何事物都能做的让曹操十分满意。而曹植的文学水平造诣极高,可是为人处事,朝纲政理却十分的糟糕。而曹丕的能力和水准就介于曹冲和曹植之间。 治国之法 所以对比之下,曹操在暮年的时候更希望将大位传给曹冲,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让司马懿成为曹冲的老师。司马懿之才
还不知道:曹操留下的四位名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东汉末年,曹操从宦官出身再到统一北方,他经历了成功的喜悦,击败袁绍,一统北方,也经历了失败的痛苦, 赤壁之战,一把火烧掉了曹操十年的心血,曹操想要给后代留下一个安稳的国家。 曹操先后立过两个世子,分别是曹昂和曹冲,但两人都不幸英年早逝,尤其是曹冲的死,更是让曹操伤心不已,虽然曹丕有着许多的不足,但曹操仍然希望曹丕能
还不知道:曹操为什么不敢称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220年,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于是,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面对孙权劝自己篡汉称帝的举动,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不过,曹操手下群臣也乘机向曹操劝进。但是,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丕短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220年,曹丕篡夺汉朝,建立魏国。但对于丈夫来说,没有多少人承认。因为这等于三国时期,可怜奸诈的曹操——这也很清楚,没有曹操的三国,那也叫三国吗? 曹操,不管你爱他还是恨他,他看起来都像“我会的,你怎么能做到”。 他敢于在“官渡之战”中横扫袁绍统一北方。也敢于在“赤壁之战”中混战,战败而归,导致三种风格的形成。 他不顾后人的流言蜚语,竟
曹操留下的四员大将是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曹操死后,司马懿就夺了其子孙的江山,这让人们觉得,曹操应该杀了司马懿,但站在曹操当时的角度考虑,曹操未杀司马懿并无过错。他的继任者曹丕,能力出众,完全可以压制住司马懿。同时,曹操还给曹丕留下了很多重臣,如曹休、张郃等,他们也可以起到制衡司马懿的作用,使司马懿不敢篡位。 曹操留给曹丕的重臣中,最可
对曹操选择曹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汉末烽烟四起、天下大乱,曹操乘势而起,迎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北方群雄,降服乌桓等异族,三分天下有其二。故曹操在《述志令》曾豪言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虽终身为汉臣,在夏侯惇劝进之时,曹操却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并打破汉室“非刘氏不王”的惯例晋爵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为曹魏
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明君雄主,他们所创建的魏、蜀、吴成三足鼎立之势,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众所周知,曹操共有25个儿子,他为什么会选择曹丕来继承大业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从立长的角度来说,第一继承人应该是长子曹昂。 然而,曹昂却死于一次“突发的桃色事件”。故事大致是,好色的曹操睡了降将张绣的老婆,结果被戴了绿帽子的张绣很是窝火,怒发冲冠之下就生了反叛之
在曹操二十五个子嗣之中,先后出现于曹操视野里的储嗣候选人有四位:曹昂、曹冲、曹丕、曹植。最能当得太子者人选至少有二位,正室刘夫人所生长子曹昂和环夫人所生曹冲。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昂死后,曹操还曾打算传位其庶弟曹冲。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冲是个神童,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且天性仁厚爱人,常常为不慎犯了过失的设法解免,“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为此,曹冲深得曹操的
为了更严密地控制宫廷,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让自己三个女儿曹宪、曹节和曹华入宫侍奉献帝,不久后,三女都被封为贵人。献帝原本最宠爱的嫔妃是董承的女儿,董承被杀后,曹操派人进宫搜捕董贵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董贵人已经有了身孕,献帝苦苦哀求,曹操不听,还是把董贵人捉出来处死了。献帝伤心之余,毫不记取教训,给皇后的父亲伏完写了封信,内中详述曹操对自己的种种逼迫行为,
曹操是一代枭雄,他的儿子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曹操有许多儿子,其中属最小的曹冲最为出色,二儿子曹丕次之,这两人算是曹操的心头肉了,曹操曾一度在皇位的抉择上拿这两个儿子比较,但是在他心里曹冲更为出色。后来曹冲被陷害而死,不知谁做的,虽然曹丕一直否认,但历史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是他干的,曹丕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太子,只能说这个人,够狠,是个当皇帝的角色。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操的
曹操死后,汉室王朝就成了曹氏的天下,曹操的儿子那么多,曹操最后为什么会选择文物不成的曹丕继位,曹丕是靠什么继位的? 首先说,曹操的长子曹昂,曹昂是曹操和丁氏的孩子,但不是丁氏亲生的,宛城之战的时候,被张绣所杀。而曹操心目中王位继承人是曹冲,就是那个称象的曹冲,只可惜曹冲只活到十三岁就去世了。 之后就是王位继承人曹丕和曹植之间的选择,最早的时候曹操并不是很喜欢曹丕这个儿子,相比于曹丕,曹操更喜欢曹
对曹丕短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有句话叫做“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过,这句话在曹丕身上却是一点没看出来。曹丕与其父亲相比,差了好几个等次,两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提起曹操,大家都知道他是“乱世之奸雄”,甚至可以说“无曹操,不三国”,也就是说,没有曹操的三国,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乱世三国”。 图片:曹操和曹丕剧照 曹操是一位胸有大略的领导者,早年时,曹操领导了官渡之战,此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氏结果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这段历史,应该算是最广为人们所熟知的了。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时期的曹魏,是由魏武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给他,从而建立的。不过,曹魏并不长寿,仅仅传了几代之后,就被司马家给架空,然后丢掉了江山。 轰轰烈烈的三国大战,最后胜利的,却不是三国当中的任何一家,这段历史,也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可是,你知道司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传位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曹氏家族中耳熟能详的是成就霸业的曹操,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教育儿子,曹操从来不心疼不手软。在他有方的教导下,有几位儿子也学得出类拔萃,最著名的曹植,他的《七步诗》妇孺皆知。曹冲虽然在十三岁就夭折了,但是他自小聪慧,民间传闻他小小年纪就会称象之法,后世称为“曹冲称象”。 继承他皇位的魏文帝曹丕,也许在父亲的心中他没有曹植有才华,但也熟读百家
对曹操和曹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曹操晚年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继承人问题颇费了一番心思,他有很多选择,曹丕最初并不是第一选择,他在很多方面并不突出,论长幼有序不如曹昂;论文学方面造诣不如曹植,论军事能力不如曹彰,论聪慧机敏不如曹冲,他到底凭借什么最后得到了曹操的信赖呢?很多人说曹操选错了继承人,实际上选择曹丕,并不是无奈之举,而是曹操做出的最明智选择。 如果说到曹操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丕继位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古代,男子是可以三妻四妾的。一是彰显他们的权利,二是以后能够传宗接代,有更多的妻室,有机会生下更多的孩子。而这些孩子当中有一部分,可能在以后能成大事,会有更大的才华,让自己的家族兴旺。 而这以前的皇室都有很多的子嗣,要让皇子们成为有才的人,然后在他们当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继续继承自己的遗愿。将自己的国家变的更加繁荣富强,曹操本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植和曹丕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分天下,相持不下。 最终是谁也没有奈何谁,在这三大国家争天下的过程中,各方首领各有特色 如果问我最喜欢三国中的那个角色。相比爱"哭"的刘备,没存在感的孙权,我觉得我最喜欢的是曹操。 喜欢他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枭雄气质。 但曹操也有烦恼的时候,都说自古无情帝王家,为了皇权,父杀子,子弑父,兄弟相残,叔侄相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操接班人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道三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曹操最理想的接班人是长子曹昂,但是曹昂在宛城被张绣叛军所杀,后来曹操便非常喜爱他最小的儿子曹冲,曹冲非常的聪明,在小时候就展现了极高的天赋,但令人惋惜的是曹冲早早便夭折了。 之后曹操便只剩下了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这时按理说理应曹丕成为接班人,但曹操却迟迟没有立曹丕为接班人,因为曹操很喜欢曹植,喜欢曹植的风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操临死前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时期,真正的开始源于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帝自立。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的成为皇帝,但是他却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为曹丕建立魏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魏国就是曹操一手建立的,只不过曹丕名正言顺的接手后便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统治。 而曹丕之所以能够成为曹操指定的接班人,还有一个人在暗中帮助他,那就是司马懿。在曹操接触司马懿之初,曹操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死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如果说曹昂、曹冲都还在世,可能也就轮不到曹丕成为皇帝了,因为曹操一开始就知道他的政治图谋,他在政治上面的手段是的非常狠辣的,所以在这一方面他还是一块好料,他在治理国家上面,他的志愿和他的父亲是格外的统一。他还在在位的时候鼓励刘备去攻打孙权,好一借刀杀人的计谋,他还出台了新的政策,集中了皇权,在政治场的漩涡当中游刃有余的行走。但是他这个人本身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和曹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曹操一共有四个儿子,而在这四个儿子当中曹操最喜欢的就是曹植跟曹丕。他们一个满腹诗书,一个雄韬伟略,都深受曹操的喜爱。 原本曹植跟曹丕是一对很相亲相爱的兄弟,但由于曹操后面选世子,王位的争夺让他们兄弟反目成仇,昔日的兄弟情也随风飘去。 当年曹操在立世子的时候后纠结了很久,他不知道应该把皇位给谁?在曹植跟曹丕中试探徘徊了许久。 曹植从小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叡和曹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要评价曹叡和曹丕,其实从他们二人的谥号中,就能看出一丝端倪。曹叡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而曹丕庙号世祖,谥号为文,人称魏文帝。二人谥号,一个是“明”,一个是“文”,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也就是说,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来看,其实曹叡比曹丕的能力是要更强的!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看看曹叡比曹丕强在哪里? 政治能力 曹丕是曹叡的父亲,他们二人分别是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曹操人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公元220年先后发生了几件大事,先是枭雄曹操病逝,随后继位的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政权。三国时期,统一了北方的曹操早就有过篡汉称帝的念头,但碍于内外纷乱的大环境,曹操一生都没有真正落实篡汉称帝之举。虽然废汉自立之事,最终由曹丕替曹操完成,但曹操也给曹魏政权留下了一个隐患:司马懿。 曹操晚年曾做过一个三马食槽的梦。因此当时的曹操就想除去司马懿。不
你真的了解曹丕急上位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导言 通读汉末三国史,咱们并不难知道,在那一个乱世当中,最有条件首先称帝的人,并不是四世三公,早就利欲熏心的袁氏弟兄,并不是据有益州、汉中的刘备,也不是祖孙三人运营江东的孙氏,反而是曹操。尽管相比袁氏弟兄来讲,他起始点较低,可是最后一统江北,最后成功的人,则是他。况且,如同他所言,要是没有他,汉未乱世当中,该有几人强行称霸称帝呢? 但是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