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烈酒醉繁花(3)(戏楼包厢里端坐的,正是昨...)

夜阑京华 墨宝非宝 2491 字 5个月前

送走几批客人后,他稍作休整,让人打开了竹帘子。

“稍后,你会见到一位故友,”他卖了个关子,“他现在已到了天津火车站。”

谢骛清似心情愉悦,撑着手掌,往窗畔站。

“是什么人,让你如此高兴?”她好奇。

谢骛清一笑,指楼下。

一个提着皮箱子,风尘仆仆摘下墨镜的男人……正解着衬衫领口,抬头往向两旁。身后,跟着进来的一位比他从容得多,两手插在西裤口袋里,问小厮,该往何处上楼。

何未眼瞅着两人上了木楼梯,沿着红木走廊,在大红灯笼下往此处来。

她回身,面对来客。

拎着棕黄色皮箱子的白谨行迈入包厢,踏着红木板,染了灰的皮鞋站定,对着谢骛清和何未一笑:“不知该先招呼哪一个?”

邓元初掏出手帕,擦着脸上的汗:“你只管上去抱他太太,他不敢说什么的。”

谢骛清笑着,倚靠在窗畔:“未必。”

何未被他们三个男人的调侃逗笑了,主动上前,对白谨行伸出右手,白谨行紧握住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白谨行松开手,直接道:“当年我在欧洲,真如你所说,险些被注销了护照,幸好有晋老的照应。这一回,我可是带着感恩的心,来道谢的。”

何未和邓元初的笑容同时散去。

“你没告诉他?”何未问邓元初。

“我们也是在门外碰到的,”邓元初道,“你说吧。”

何未默了会儿,说:“晋老走了,在济南出事那年走的。”

那年的济南,外交官谈判被挖眼拔舌的消息传到天津,久病缠身的晋老被气得高烧不退,守在他床畔的侄女后来对何未讲,晋老哭了几个晚上,这比当年的巴黎和会还要让晋老受创,外交官在本国领土上被残忍杀害,闻所未闻……

屠城的消息,让支撑着老者的精神力完全溃散,当晚便走了。

“他走前问了许多遍……为什么,”她轻声说,“为什么会这样。”

老人的不甘心,一生的不甘,尽在这句最平常的话里。中国人做错了什么。

当初的关东大地震,各界人士赈灾捐款还在昨日。

而如今,中国人的善意早付之东流。

因这桩旧事,久别重逢的几人前所未有的安静。

“那个捐躯的外交官,是从辛亥革命过来的,”谢骛清说,“参与过北上和谈。”

等到下边热闹了几轮,大家收敛心情,谈起了正事。

白谨行来,一为营救天津被困的同仁,须借谢骛清和郑家的关系。二则是为运送一批从港澳买来的枪,送去后方。“我们的战士,好多都用梭镖和红缨刀,”白谨行说,“有枪都要匀着用,给枪法好的人。”

这批枪是几个将领从家里拿钱买的,只是运送无方,怕被查扣。

事关重大,细节不敢在电报里说,所以白谨行一听说谢骛清北上,料定他要见何未,便急匆匆来了。“听说何家在长江航路上有关系?可安全?”白谨行不同她客气,直接问。

何未略作思索:“我给你们想办法,一个最稳妥的办法。”

白谨行一见何未应承了,安了心。

何未的本事,他在南方有所耳闻。

两人相视一笑。

忽地都记起,曾在何家后院里初相见的那回。

白谨行心事落定,有了调侃的心思,端起后边的桂花茶,抿了一口道:“好久没喝上一口带茶叶的水了,”他润过喉,笑吟吟看何未,“你可晓得,我是何时猜到他心里有你的?”

她摇头,谢骛清无奈一笑。

邓元初一个“局外人”不嫌热闹大,追问道:“老白,少卖关子。”

“那天,他去了西次间,你们家的那个小丫头抱着罐子过来说,谢少将军要了一杯可可牛奶,我就猜到,这小子一路催着逼着我入京,不过是命运安排,让我去做个媒人。”

邓元初先是惊讶,随后笑了:“这一物降一物的道理,亘古不变啊。”

大家多年兄弟,谁还不知道谢骛清不爱奶腥气的东西。

当然,那天的何二小姐并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