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大名鼎鼎的戚家军用的什么武器?在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于1559年组建的戚家军,是东亚历史上最早的一支近代化军队。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或许因为戚继光和戚家军抗倭的事迹流传非常之广,以至于人们对戚家军的印象就是一支以刀盾、狼筅等冷兵器为主的军队。实际上,这是因为倭寇只是一群流窜的土匪,戚家军对付倭寇的作战,就很像今天的防暴作战,戚家军的鸳鸯阵,也和今天防暴警察的阵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打仗,要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对付倭寇,确实不需要太多豪华的装备。
实际上,倭患平定的时候,戚继光的人生巅峰,却刚刚开始。
嘉靖时期,明朝边患总结一下就是:南倭北虏。南倭其实只是小打小闹,只是因为南倭活动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沿海,故而先受到重视。北虏指的是蒙古军队,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蒙古各部是臣服于明朝中央政府的,但是他们毫无信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稍有松懈便组织几千到十几万规模的军队入关劫掠。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被调往北方边境,负责河北一带的防务工作,防备“北虏”。
“北虏”的实力,远超倭寇。故而戚继光接手北方防务后,按照他自己所著的《练兵纪实》开展新的训练和编制,不仅从浙江带来的三千老部下全部“易步为骑”,还另外改组了当地驻防的三万多军队,组建了一支当时全世界范围内最强大的一支“多兵种合成”军队。
按照《练兵纪实》记载,改组、扩编后的戚家军按照队(指挥官为队总)、旗(指挥官为旗总)、局(指挥官为百总)、司(指挥官为把总)、部(指挥官为千总)、营(指挥官为将官)进行编制。营有骑兵营(马营)、步兵营(步营)、车营等数种,各有不同的编制。营有一个指挥部,称之为“中军”,“中军”有很多直属部队,比如军乐队(吹鼓手)、工匠、军医、兽医、侦察兵(明朝称侦察兵为“夜不收”)等等。
而且,这时候的戚家军的每一个战士,都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的杀人机器。
以马营为例,马营下辖左中右三个部,其中左右二部为骑马机动、兼顾骑马、下马作战的部队,中部为单纯的骑兵部队。左右二部编制相对简单,一部辖左右二司,每司辖三局,每局三旗,每旗三队,每队十二人,有队总一人,伍长两人,快枪手两人,镗钯手两人,刀棍手两人,大棒手两人,伙夫一人。(据《练兵实纪》)
除伙夫外,所有兵卒都装备铁质明盔一顶,布面甲一幅,军用腰带一条,椰瓢(椰子壳制成的军用水壶)一个。这些是戚家军的基本配置,步兵也大同小异,已经和今天的单兵装具非常类似。
明军的布面甲有时候也被称为棉甲,故而被认为是棉花制成的轻型铠甲,实际上,棉甲内部衬有以铆钉铆接的铁片,绝对是重型铠甲,防御力远超传统的铁质扎甲。
马营左右二部的队总除了上述装备外,还装备合力弓一张,弓弦两条(一条做备用),箭三十枝,弓袋箭袋(明代统称为双插)各一个,背旗一杆,护具上比一般士兵多了一对环片铁臂甲,称之为“臂手”。
伍长则装备鸟铳和长刀。所谓鸟铳,就是火绳枪,是早期的扳机枪械。明代的鸟铳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实行定装药,火药分别存放在竹制的药管里,每个药管存放三钱火药,正好够一次装填和发射。马营伍长携带药管三十个,另有散装的备用火药,共计三百发的量,故而也要携带三百发铅子。另外携带一个锡制火药囊,称之为“锡鳖”,存六两火药,做引火之用。此外还有火绳五根,搠杖(通条)一根,铳套(鸟铳袋子)一个。
鸟铳的发射步骤相对复杂。要先打开火门,将“锡鳖”中的火药倒入火门作为“底火”,随后关闭火门。再将药管中的火药倒入枪管之中,随后用搠杖即通条将铅子塞入枪膛,用力捣实。如果铅子过小不合口,还要用纸包住铅子,以保证气密性。随后将点燃的火绳夹在龙头上,打开火门,瞄准,扣动扳机,火绳点燃火门中的火药,引燃枪膛内的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下面这个视频,详细的复原了十七世纪西方火绳枪的发射,时代稍晚于戚继光,但是可以作为参考:
虽然鸟铳发射速度繁琐,但是射程远,精准度高。快枪手则是作为补充,装备腰刀和老式火门枪,也就是快枪,这种武器没有扳机,以点燃引线的方式发射,射程近,精度也差,但是快枪有长杆,可以当成长棍进行近战。
镗钯手,听起来像是单纯的冷兵器士兵,实际上除了镗钯之外,还装备一幅便携式火箭发射器,发射器内有三十枝火箭,另有三十枝备用火箭,一次点燃三十枝箭以很短的时间陆续飞出,蔚为壮观,对付集群目标极具杀伤力。镗钯既可作为近战武器,又可作为火箭发射器的支架。下面这个视频,便是外国某节目测试明代的单兵火箭:
(实际上,明代火箭制作远比今天的复原更为复杂,火药成分比例、装药量、喷口大小等等都有规定,精度和威力都比视频中的要强。)刀棍手和大棒手则是以弓箭为主要兵器,同时装备刀棍(前头有短刀的长棍,比大刀轻便)、长棍。弓箭的数量和种类,都和队总一样。
明代将毛竹切成三根横截面为扇形的细长竹篾,用胶粘合成箭杆,两头用筋丝加固,因为竹节不齐,故称三不齐。这种箭杆精度高且坚固耐用。
马营的中部则与左右二部不同。下辖左右二司,每司的第一局为铳手局,第二三为杀手局。铳手局每队有一名队总,八名鸟铳手,两名镗钯手(火箭手),一名伙夫。杀手局每队有一名队总,四名弓刀手,四名弓枪手,两名镗钯手(火箭手),一名伙夫。
这些士兵的单兵装具和左右二部是一样的,鸟铳手、镗钯手、队总的装备也和左右二部一样。弓刀手装备长刀一把,弓枪手装备钩枪一杆,其携带的弓箭数量、种类也和队总一样。
此外,马营还装备有一个炮兵司,装备虎蹲炮数十门,平时由“管神器把总”统一管理和训练,战时配属给各部各旗,或一部分配属各部,一部分集中使用。虎蹲炮是一种重型野战炮,通常发射霰弹,虽然射程有限,但是杀伤力极大。
步营则经历了一些变化,初到北疆时,戚继光的步营依然按照与南方抗倭时候的步营大同小异,但是很快便进行了改组。
改组后,每营辖三部,每部辖二司,每司有两局火器局,两局杀手局。火器局下辖各队除队总、伙夫外,十人全部装备鸟铳。杀手局的各队依然是以鸳鸯阵为主要作战形式,即一名队总,两名藤牌手、两名狼筅手、两名镗钯手、两名长枪手、两名大棒手,一名伙夫。但是为了应付蒙古骑兵的骑射,杀手队除了伙夫和镗钯手都装备了一幅弓箭,而镗钯手则装备火箭。步营士兵的铠甲、水壶等装具,与骑兵营是一样的。(据《练兵实纪-杂集》)
车营的编制和单兵装备争议较大,甚至于戚继光到底有没有成建制的组建车营目前来看都是有待考证。车营装备了更多的重火器,但是铠甲之类的单兵防具则装备较少。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戚家军在内的明军每名士兵和军官都有一面腰牌。腰牌的正面,会记有自己的详细信息,比如隶属于某营,某部,某队,姓名,年龄、籍贯、身高、面貌特征、所习兵种武艺、俸禄多少等等信息,腰牌的背面,则是鸳鸯阵的示意图,以示不忘步兵基础技战术训练。这种腰牌,已经和今天欧美军队所装备的身份识别牌基本上一样了。
在戚继光和马芳等其他将领的合力打击下,隆庆五年,蒙古诸部主动提出和议,尊奉明朝政府为中央政府,接受明朝皇帝赐予的封号,开展朝贡和贸易。之后数十年,蒙古都没有再继续反叛。此时距离戚继光主持北方边军,仅仅三年。
自戚继光组建戚家军抗倭到隆庆五年北虏平定,戚继光总共率军斩首十万多人(不含杀敌但未获取首级的),并且无一败绩,自身伤亡极小。如果说这样一支武装到牙齿的近代化、标准化军队都只是一支业余农民军,那么同时代已经没有什么军队能够担得起“先进”二字了。
你真的了解戚家军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说起戚家军又被称为义乌兵或者浙军,在1559年成立于浙江义乌,成立之初只有兵力四千,而且大多数都是农民和矿工。 戚家军之所以叫戚家军,主要还是因为戚继光,在戚继光的带领下,军纪严明、训练有素,逐渐成为了职业化的军队,使用着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并且有着百战百胜的战绩和杀敌十余万人的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戚家军成立之初的主要任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寇猖獗,长期进犯沿岸村庄,肆无忌惮地抢劫财物,掳我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倭寇过处,村毁人亡,瓦砾遍地,一片狼藉,大明百姓避之如瘟疫。 后来,明朝也曾组织军队征剿倭寇。但面对日本人锋利的倭刀和强悍的战力,明军鲜有胜绩,老百姓依然屡遭蹂躏。期间,也有勇敢的百姓奋起反抗,但在装备精炼和训练有素的倭寇面前,这种抵抗无异于羊入虎口,换来的只是倭寇更加残忍的报复和血腥的杀戮。 直
戚家军为何会战败,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谈起明朝的“戚家军”,应该无人不晓,相较演义色彩浓厚的杨家将,戚家军更具历史真实性与厚重感。有明一朝,能拿的出手的军队,可能也就是戚家军了。创始人戚继光在生前经常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公元1557年,为了剿灭沿海倭寇,嘉靖帝命戚继光奔赴浙江,主持抗倭事宜。 心怀热血的戚继光到达浙江后,看到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戚家军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戚继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曾率领着“戚家军”多次重创倭寇,保障了大明沿海地区的安全,但是戚继光死后,这支功勋赫赫的铁军就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结局。 《明史》对“戚家军”结局的记载很少,有记载的,也只是寥寥几笔提到“蓟镇兵变”,“戚家军”就是在这次兵变中被明朝官员剿杀掉的。士兵兵变被剿杀掉很正常,但是当我们翻阅《明史
对戚家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提到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那就是人人称赞的民族英雄。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在浙江义乌成立的戚家军,在戚继光的统领下,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拥有着东亚最先进的装备,戚家军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的斩级记录,让这支军队被誉为“16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然而,这一支为朝廷立下无数功勋的戚家军最后的结局竟是那三千三百名戚家军死于非命,他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戚家军,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明代军事史上的亮眼一笔,当属“戚家军吊打倭寇”。 比如在嘉靖四十年(1561)戚家军的成名战“台州九战”上,初成军的戚家军面对绝对优势的倭寇,一个月内历经九次残酷血战,以总计阵亡九名将士的代价,累计“擒斩”“焚溺”倭寇五千四百多人。在那个明军面对倭寇常退缩不前“躲猫猫”,甚至几十个凶残倭寇就敢追杀成百上千明军的年月里,如此一幕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戚家军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确切地说,戚家军是一支底层人组成的战斗力强悍的部队。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成立之初总兵力只有四千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戚家军之所以叫戚家军,主要还是因为戚继光。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戚家军用当时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杀敌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
戚家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戚家军是由戚继光亲自打造的一支军队,也是整个明朝名气最大的军队之一。有人将戚家军称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部队,因为戚家军不光保持全胜战绩,还有超高的斩首记录。戚家军能有如此战斗力,除了戚继光出色的军事思想以外,好的装备部署也是必不可少的。戚家军当时配备了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熕等最先进的装备,这对于军队的战力有着极大的提升。那戚家军主要成员都是来
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戚家军,顾名思义,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出来的部队,以浙江兵为主。战斗力爆表,不管是对倭寇作战,还是后来的入朝鲜作战,百战百胜,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可是就这么一支强悍的部队,创作了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后,为什么会败给后金部队呢?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后金军(清军)进逼沈阳,情势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戚家军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军队,是一个王朝赖以维持统治,于内平定动乱,于外开疆拓土的重要力量,它的关键性并不亚于中央官吏的决策机制,因此,历朝历代的军队,都是倍受瞩目的。 细数我国历史中的虎狼之师们,有统一六国、北击匈奴的清军;平金灭夏,打败大理,袭击安南,后顶替南宋的蒙古军;统一北方草原,直击朝鲜的清朝八旗等等。他们都有一共同特点:随着事业壮大,军队
大家如果看过电影《绣春刀2》就会知道陆文昭和其师妹丁白缨,这俩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大多人不知道的是,陆文昭和他师妹丁白缨,竟然是戚家军传人。作为戚家军的余脉,他们在电影里为何成了太监的爪牙?这不是给戚家军抹黑吗?今天小编结合背景,谈谈历史上这时候的戚家军处于什么地位,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戚家军的核心人物显然是戚继光,因为戚继光才有戚家军。戚家军起于大明嘉靖年间,此时,东南沿海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时期戚家军是什么实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提到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那就是人人称赞的民族英雄。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在浙江义乌成立的戚家军,在戚继光的统领下,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拥有着东亚最先进的装备,戚家军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的斩级记录,让这支军队被誉为“16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然而,这一支为朝廷立下无数功勋的戚家军最后的结局竟是那三千三
戚家军,即浙军,是明朝历史上由戚继光担任主帅的享有盛名的常胜军队。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却被残酷剿杀,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在明朝北方军事重镇蓟州城内爆发了一场似乎并不起眼的兵变。 说它不起眼,是因为如今的我们很难了解到其中的真相,因为当年朝廷的刻意隐瞒,众多史家都对那场哗变保持缄默。但是当年参与兵变的士兵,并不是普通的士
说到戚家军,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他们的历史事迹。 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中,曾经出现两支非常厉害的部队,从他们组建之后到灭亡,就从来没有打过败仗,第一支部队是南宋时期的岳家军,另外一支部队就是明朝时期的戚家军,岳家军的下场大家都知道,在名将岳飞死后,岳家军也被瓦解,一部分编入禁军,还有一部分被发配到各个边军中,岳家军的后代子弟也出现了不少名将,比如孟珙等,那么同样战无不胜
戚家军是什么实力,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明朝末期,东南沿海的倭寇泛滥,这些倭寇,主要来自日本山口,丰后,对马,五岛列岛的武士,他们因为在战术上,武器上占有优势,又与东南沿海当地的海盗相勾结,一时间很是疯狂,相比于海盗,倭寇会登陆,攻打城池,占领要地,威逼利诱当地的居民参与,甚至将当地的人押送往日本作奴隶,总之他们到处烧杀抢夺,无恶不作。 大将戚继光临危受命,率领”戚家军“
在历史长河中,戚家军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戚继光,生于明朝1528年,卒于1588年,明朝中后期名将。戚继光出身明朝军旅世家,他的祖上戚祥,曾经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担任亲兵,一步步做到明威将军。洪武十四年(1381年),戚祥跟随蓝玉、傅友德出征云南,不幸阵亡。朱元璋为了表彰戚祥,让他的后代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 嘉靖二十三年,年轻的戚继光接替父亲,继续担
戚继光,生于明朝1528年,卒于1588年,明朝中后期名将。戚继光出身明朝军旅世家,他的祖上戚祥,曾经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担任亲兵,一步步做到明威将军。洪武十四年(1381年),戚祥跟随蓝玉、傅友德出征云南,不幸阵亡。朱元璋为了表彰戚祥,让他的后代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 嘉靖二十三年,年轻的戚继光接替父亲,继续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开始遭受倭寇侵扰,戚继光在山东沿海防区内练兵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