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一路凡尘 一叶苇 2592 字 2022-08-21

陈震北过去,不由分说把小家伙塞进陈仲年怀里:“我去给他拿块干净尿布。”一句话没说完,人已经转身跑了出去。

等他拿着一块尿布回来,思危还在僵硬地坐着的陈仲年怀里,并且被换了个比较顺当的位置。

老田正陪着笑脸搓着手解释:“……我,我是真的不会抱孩子,您知道的,我们家那几个,从小到大都是梅子和我妈在操持。”

陈震北过去,没看陈仲年黑成锅底的脸色,蹲下身子,熟练地拉起尿布给小家伙擦了擦,然后才把尿布抽出来。

老田趔趄着身体接过尿布就往外走:“我拿出去,让小苏处理。”

陈震北又用卫生纸仔细地把思危的小屁股擦干净,才慢慢给他垫新尿布。

小孩子都喜欢被大人来回捯饬,思危也不例外,他一直在咿咿呀呀地自娱自乐,看上去十分的惬意。

陈震北掖好了尿布,也不站起来,就蹲在那里,戳着思危的脸蛋逗他:“这是爷爷,来,给爷爷笑一个。”

“呀……”小家伙真的笑了,只不过是对着陈震北的。

“你不是女人,”陈仲年开口说话了,“拿孩子威胁我没用。”

陈震北放在小家伙脸上的手骤然握紧,但只是短短一瞬,他马上松开了手,继续戳着小家伙的脸蛋说:“爸,思危是您的孙子,我的儿子,我用他怎么威胁您?如果您不答应我的条件,我就杀了他吗?”

“你知道我的意思。”陈仲年十分冷淡地说,“卓雅生下正正,陈家认了,你有思危,卓正山也得认,所以,如果今天你是打算用孩子来说服我同意你离婚,然后跟柳凌在一起,那你现在就出去吧。”

……

陈震北慢慢抬起头:“爸,如果您希望我在这个有名无实的婚姻里生不如死地过一辈子,您当初何必满世界地找人给我做手术呢?”

陈仲年脸色如铁:“一个有名无实的婚姻就能让你生不如死,是因为你以前过的太顺遂,不知道这个世界的规矩,如果被外界知道你和一个男人混在一起,震北,别说我没告诉你,唾沫星子真的能淹死人。”

“爸,你觉得像我这样已经死过一次的人,会怕几口唾沫星子吗?”

“你可以不怕,可我怕,我不只有你一个孩子,所以,你心里怎么想我不会管,但怎么做,由不得你。

陈家一大家子人,不能让你把名声败了去。小岩在部队,马上也要有孩子了;小龙正在谈朋友,如果你和柳凌的事情传出去,他们在外边怎么做人?以后,还有人家会把闺女嫁给陈家下一辈的男孩子吗?”

“我只是和小凌性别相同,我们遵纪守法努力工作,我们彼此相爱互相忠诚,我们连任何仪式都不要,只是不妨碍任何人地安安静静在一起,怎么就败坏了家里的名声了?照您这么说,那些家里出了杀人犯强奸犯的家庭是不是从此就要断子绝孙了?”

“杀人强奸的名声都比同性恋好,在中国,你们这是精神病,你们在一起就是流氓罪,比强奸还让人不齿的名声……”

……

第366章 假期的最后一天

小思危还在“咿咿呀呀”地叫,房间里却给人以落针可闻的寂静之感,陈震北单方面营造出的父慈子孝祖孙和乐共享天伦的气氛一点点在流逝,父子之间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僵冷又一点一点回归……

“爸,”屏息站在门口的陈忆西和老田坚持不住正打算推门而入的时候,陈震北忽然说话了,“抛开世俗的看法,您真的觉得我和小凌,或者说,两个性别相同的人因为相爱而在一起是祸乱人伦罪不可赦吗?”

“抛开世俗?”陈仲年冷笑,“这世上谁能抛开世俗?你的家人柳凌的家人都生活在世俗中,你们是打算抛开这一切就你们两个去深山老林与世隔绝地过一辈子吗?”

“我的意思是,所谓世俗最开始就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形成的时间长了,人们习惯了,就成为了理所当然,就成了世俗,”陈震北盯着父亲的眼睛,清清楚楚地说,“既然是人为建立的风气,那也可以人为地推翻它,建立一种新的风气,一种新的世俗。”

“谁推翻?谁建立?你吗?”陈仲年居高临下地斜睨着陈震北,“你以为自己是谁?可以推翻流传了几千年、存在于几十亿人心中的认知?”

“所有的事情都有个开始,我们现在所享受到的每一个公平的权利,都有一个曾经的先驱者,我为什么不能成为那一个?”陈震北分毫不让地反问道。

“在在几千年文明历史中被认为是变态、在现行的法律规定里是流氓罪的事情上当一个先驱者?震北,你现在的脑子是清醒的吗?你确定自己能够承受做为这样一个先驱者可能付出的代价吗?”陈仲年也反问,他的脸上真的出现了一丝担忧。

“爸,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您比我懂的多得多,同性相恋在中国已经过去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中,是罪恶吗?它曾经在哪一朝哪一代被当做犯罪写进律法之中吗?它被当做罪恶写进法律是什么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国家是什么状况?那个本身就可以称之为犯罪的年代它所定义的犯罪会是正确的吗?”陈震北的语气在陈仲年担忧的目光中软化,但他的目光依然咄咄逼人。

“这……”陈仲年哑然。

和历史上其他开国王朝的军事将领一样,中国当代的高级军事将领也大多出身贫寒,受教育程度很低,但陈仲年和其父是个例外。

陈家祖上虽则也算不上大富大贵,却是诗书传家无衣食之虞,陈仲年十七岁随其父投笔从戎之前,是金陵国立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和同龄人相比,他算得上饱读诗书博古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