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鉴于天下是将士们一刀一枪打下来的,给予了武将高于文官的地位,其具体表现为:
1、上朝时,武将站立在朝堂的右侧,文官站立在朝堂的左侧(明代以右为尊);
2、朱元璋规定五军都督府(明代洪武至正统时期的军事中枢)的都督们为正一品,高于六部尚书的正二品;
3、都指挥使与布政使虽然同为封疆大吏,但是都指挥使的品级要高于布政使。
国朝建置之初,一切右武。如五军都督,官高六部尚书一阶;在外都司卫所,比布政司州官亦然。——明代陆容《菽园杂记》
此后直至正统时期,武将的地位都要高于文官,以至于正统十三年出现了大宁都指挥佥事李暠仅仅因为祁州知州李玉不避道就将其杖责的事情。
正统十三年,大宁都指挥佥事李暠,道遇祁州知州李玉不避道,杖之,其时都司之横如此。——《万历野获编·补遗》
景泰时期,由于武将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惨重和文官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打退了瓦剌的大军,武将的地位开始降低,文官的地位开始提高。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大同巡抚年富越职干涉大同总兵郭登处理军务一事。
当时,一位隶属于大同镇的老卒因营伍之事而产生了纠纷,此事属于军务,理应由大同总兵郭登审理,但是巡抚大同副都御使年富却非要由自己主审。
事后,郭登将年富这种明显的越职行为上报给了明代宗,明代宗又将此事交给了兵部尚书于谦处理。同为文官的于谦在明知年富越职在先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处罚年富,反而还以“妄言挠军”的罪名诛杀了这个老卒。
时大同一老卒讼,定襄伯郭登承敕命挂印总兵,而副都御史年富倚风宪并坐专号令,为越职不法。下尚书少保谦纠。谦言朝廷酌古今之宜,用文职大臣充提督,自总戎而下咸听节制,号令赏罚便宜。行都御史为朝廷风纪之司,于侯伯无属,坐总兵官左,固当。且卒安得言,而妄言挠军,当诛,诏卒诛。——《明书·边防志》
年富越职之事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对于明代的武将、文官地位而言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大事,因为它标志着巡抚的地位已经高于总兵。
以巡抚地位高于总兵为突破口,明代的文官在之后的天顺、成化、弘治、嘉靖时期相继通过削弱五军都督府的权力、以巡抚和总督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等方式掌控了军政大权。这样,大明文官地位过高、武将地位过低的新局面形成了。
至万历时期,武将在文官面前多以极为谦卑的字眼形容自己,比如说浙江的一位牛姓副总兵在写给文张永嘉的信中居然自称“走狗爬见”,不仅如此,威震天下的宁远伯李成梁和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写给当朝首辅张居正的信中竟然会以“门下沐恩小的某万叩头跪禀”为开头。
这说明,在文官地位过高、武将地位过低的基础上,大明武将与文官之间平等的关系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武将对文官的依附。
至此,依附于文官的武将为了使这种关系更加稳固,不得不通过向文官送重礼、豢养大量家丁等方式,而送重礼、豢养大量家丁所需要的银两都得由武将自己解决。
武将为了获取足够的银两,只能不断的兼并军屯田地、吃空饷,这些又会导致士卒生活困顿、士气低迷等问题,所以,武将地位过低、文官地位过高必然会给大明结出一枚苦果。
一万额兵,止有六千,以四千为交际、自给、养家丁之用。沿袭既久,惟仗家丁以护遁、冒功,而视彼六千为弃物。弃物多而家丁少,终不能御敌。——《增订晚明史籍考》
这枚苦果在历史上被称为哱拜之乱,其起因是宁夏副总兵哱拜越过宁夏巡抚党馨向经略郑洛自荐领兵抵御火落赤部对青海的入侵,根据《明通鉴》中的记载,哱拜此举并非是为了私利,而是担心党馨所派的土文秀不能独当一面,所以才会向郑洛请求领兵抵御火落赤部。
会经略郑洛檄夏镇调发,巡抚党馨奉檄遣文秀率千骑西援,拜惊曰“文秀虽经战阵,恐不能独将。”乃诣洛辕门,愿以所部三千人与子承恩从征。洛壮而许之。馨恶其自荐,马羸者不与易,有余马亦不给拜,拜怏怏去。——《明通鉴》
按理说,哱拜的自荐完全是为了战争的胜利,理应受到嘉奖,但是在当时文官地位过高、武将地位过低的情况下,哱拜越过宁夏巡抚党馨向经略郑洛自荐的做法就得罪了党馨。这种情况下,如果党馨不找机会修理一下哱拜,那么就很难在习惯了地位高高在上的文官中生存下去,所以,党馨就打算在哱拜吃空饷这个问题上做做文章。
党馨此举并没有让哱拜感到慌乱,他认为武将吃空饷在当时的大明已经是常态,之前的历任巡抚对此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所以党馨会如此,主要是因为自己同党馨的依附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只要自己的两千家丁还在,只要自己备下重礼送给党馨,党馨就不会继续追究下去。
恰巧此时,党馨向哱拜索要树瓜种子,哱拜连忙派人送去,可是党馨却直接将送种子之人杖杀。面对党馨的这种行为,哱拜不仅不怒,反而还推测党馨此举是为了索取礼金,所以,为了同党馨建立依附关系,他立即派自己的儿子哱承恩带上金银献给党馨,结果党馨竟然在将哱承恩杖责后又囚禁了起来。
这下,哱拜就是傻子也该明白党馨就是在故意找事,并且党馨杖杀送种子之人、囚禁哱承恩的举动也表明了他誓要对哱拜吃空饷之事追查到底。这种情况下,哱拜终于忍无可忍了,所以他就派儿子哱承恩联系了一些对党馨不满的士卒准备发动叛乱。
在哱拜、哱承恩以及那些对党馨不满的士卒的误导下,宁夏镇的士卒们普遍认为生活困顿全因党馨停发饷银所致,所以,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宁夏镇的士卒们在向党馨讨要军饷未果后,即在哱拜和哱承恩的率领下发动叛乱。
哱拜之乱发生后,由于哱拜靠着吃空饷豢养的两千家丁战力相当强悍,也由于宁夏镇其它卫所士卒因武将吃空饷所导致的士气低迷,所以哱拜很快就占领了宁夏及宁夏附近地区。
至万历二十年十月,历经近八个月的苦战,哱拜之乱才被李如松率军平定。
虽然哱拜之乱最终被平定了,但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大明先后花费了二百多万两军饷,使得朝廷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同时叛乱还极大地削弱了宁夏镇的防御功能,给大明的九边防御体系造成了重大地打击。所以,哱拜之乱就是大明文官地位过高、武将地位过低所结出的一枚苦果。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明朝的一些故事,欢迎阅读评论。 两种做法都有其弊端,但只是说藩王问题的话,朱棣以后明朝的藩王政策较好,其次是清朝的做法,再然后是朱棣以前也就是朱元璋时期的政策。 明代的藩王政策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拱卫京城以及控制地方,朱元璋一口气在全国封了二十五个藩王,这些藩王有自己的王府和独立的军队,实力强大的藩王可以拥有五万多人。 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 事,且不可参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明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太祖时期,河南府新安县有一副县长宋圮,在任时强抢民女,贪污受贿,欺行霸市,违法乱纪。百姓忍无可忍,就向河南府举报他。当时,明太祖正在全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廉政风暴,宋副县长算是撞到了枪口上。河南府第一时间受理了此案,派人到新安县调查。很快,宋副县长被免职收监,接下来就要审判定罪了。 宋副县长的倒台,吓坏了新安县公安局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明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在持续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过后,建文帝朱允炆不仅弄丢了皇位,就连自己也给弄丢了。而朱棣虽然最终夺取了皇位,但由于其乃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按理来讲靖难成功之后是要将皇位还给朱允炆一脉的,由此其实不难推断,靖难之役后朱允炆的子女下场不会太好。 靖难结束时,朱允炆年不过二十五岁,虽说古代男子成婚较早,但朱允炆留下的子女其实并不
唐朝有活了77岁高龄的唐玄宗李隆基;宋朝有活了81岁高龄的宋高宗赵构;清朝有活了88岁高龄的清高宗弘历。明朝寿命最长的太祖朱元璋比这三人中最短的李隆基还要短。甚至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也比唐、宋和清三朝短。难道真的是因为明朝皇室存在严重的遗传病吗?据相关资料显示,唐、宋、明和清四朝皇帝的平均寿命分别为46岁、46岁、43岁和52岁。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并未比唐、宋两朝短太多。换句话说,如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务组织,明朝的锦衣卫跟东西厂最为人们所熟知,那么朱元璋为何搞这么多特务组织呢?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干嘛的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锦衣卫 明朝初期,军队编制比较简单,最基本的军事编制单位为“卫”,大约5000人左右,其下为“所”,有千人级别,也有百人级别。 洪武15年,朱元璋改革禁卫军,设立了十二个亲军卫,这其中就包括“锦衣卫”。锦衣卫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大明王朝一共历经二百七十六年,共有十六位皇帝。 在这十六位皇帝当中,长寿的不多,大都非常短命,其中,超过六十岁的皇帝,只有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朱元璋活得最长,七十一岁,在位三十一年,朱棣活了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三年。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朱元璋能活七十一岁,算长寿了,而朱棣活了六十四岁,虽然不是太长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正式从南京迁都北京。迁都北京的明朝继续实行“两京制”,南京依然保留了包括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在内的所有中央机构。那么在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六部衙门每天都在干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与两京制相配合,明朝以北京和南京为中心设置了北直隶省(约为如今的河北)和南直隶省(约为如今的安徽、江苏、上海)。为了凸显两京的特殊地位,两个直隶
根据徐鼒的《小腆纪年附考》,我们会发现李自成在走过长平,抵达西直门的时候,曾经派投降的太监杜勋前往紫禁城,跟崇祯谈判。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谈判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李自成提出要求:崇祯必须要将西北地区分封给李自成,让他建立独立王国,不需要奉诏朝见,并且需要补偿军费一百万两白银。 他还声称,如果崇祯答应了这个要求,那么李自成不仅会立刻退兵河南,而且还会帮着崇祯将内乱平定,甚至愿意出兵帮
明朝推崇以祖制治国,多数高级官员认为,“本朝立国规模,章程法度,尽善尽美……今不必复有纷更,惟仰法我高皇帝”(张居正致友人私函中语)。高拱则不同,他在做礼部尚书时,就写了一道今人谓之《除八弊疏》的奏本,被一些专家称为高拱的政纲。 也就是说,除旧立新,是高拱执政的基调。高拱认为,“法不能无弊,行之既久,其弊更不可胜言。”主张“法与时迁,更法以趋时”。因此,执政后誓言“先立规模”——改革体制、健全制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根据汉代的屯田制、唐代的府兵制、宋代的更戌法和元代的职官制制定出了新的卫所制。 卫所制的核心是寓兵于农、耕战结合,目的是在尽量压缩国防开支的情况下,既能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又不会对社会生产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若屯田。今海宇谧,边境无虞,若使兵坐食于农,农必受弊,非长治久安之术。其令天下卫所督兵屯种,庶几兵农兼务,国用以舒。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卫所拥
万历二十年(1592年)九月十七日,李如松领兵攻入宁夏并将哱拜围在府中,哱拜于绝望之中自缢身亡,大明赢得了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宁夏之役的胜利。 单从表面上来看,通过这场胜利,明军在李如松和麻贵的率领下不仅全歼了哱拜叛军,还在贺兰山下重创了套虏(盘踞在河套地区的蒙古部落)卜失免、庄秃赖的三万骑兵,有力的巩固了大明的西北边防,使得大明即使到了崇祯末期,也不必为西北边患忧心。但是如果认真看一看被胜利光芒所
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起始于万历十四年朱常洵出生,结束于万历四十二年梃击案发生后朱常洵被迫就藩洛阳,前后持续近三十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按照明代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制,被称为国本的皇太子的人选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注定,所以明神宗同文官集团之间关于皇太子人选的国本之争竟然持续了近三十年就很令人费解。 但是,明神宗与文官集团显然都不是吃饱撑着了没事干,那么,明神宗和文官集团在国本之争中都必
明朝有一个“佥妻制度”,您知道是什么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所谓“佥妻”,就是明朝规定,把军户、军犯的妻子随军赴卫,后来就逐渐发展为无妻赴卫者,此时由朝廷在卫戍为其买一个妻子,强制其结婚,也称之为“买军妻”。 说白了,就是明朝当兵送媳妇,这种制度在清朝乾隆时期被废止。既然在明朝当兵如此幸福,为何这些军户,还总是找机会逃跑呢? 明朝初年,朱元璋设立了“五军都督府”,名义上全国兵马都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明末崇祯自尽后,明军主力又去了什么地方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当万岁爷上吊的消息传遍了全国各地后,镇守在南方地区的藩王们自然要“意思意思”,用洋葱抹在眼角挤出几滴眼泪。然后,这些藩王立马翻出珍藏在家中的黄马褂,准备开张当皇帝。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南明这段荒诞的历史,那就是“奇葩”。 正统皇帝崇祯两腿一蹬归西,闯王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北京城,尾随而至的清军在叛徒吴三桂的
朱标如果登基,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朱标:朱元璋长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立为吴世子,大明洪武初年(1368年)被立为皇太子,是继位早定的未来皇帝。 由于一些文学作品和电视剧的渲染,我们对于这为太子的印象多是“仁弱”、“怕事”、“优柔寡断”、“在父亲铁腕下成长的胆小鬼”等等。可实际情况是如何呢?如果朱标不死,是否真的能压制住九大藩王,尤其是燕王朱棣呢?
古代官员退休后不回老家行不行?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古代的官员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要向皇帝上奏折,表示自己的身体不行了,需要回到老家颐养天年。 因为小伙伴总是非常好奇,为什么非得回老家颐养天年,老家的家庭环境肯定不如在京城好呀,说你应该在京城颐养天年,而不是在老家。 有这样疑惑的小伙伴肯定不在少数,咱们就先进来讲一讲一些古代官员,到了一定年龄之后颐养天年的时候,选择在自己的老家,
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最后什么结局?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一、弹劾严嵩,反遭陷害 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横行朝野,满朝大臣几乎都畏之如虎,闻之色变。但一年内连升四级,已是官至兵部武选司员外郎的杨继盛(别号:椒山),却在伏案疾书,他在写奏折要弹劾严嵩。 也许是写得太投入了,杨继盛根本没注意贴身仆人杨忠,早已溜出了门,急慌慌的奔到王世贞府,把一切告诉了杨继盛的好友王世贞。 王世贞惊得目瞪
朱元璋宁愿把皇位传给孙子,为何也不传给儿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几乎都受到了后世的嘉赏,毕竟这些皇帝大多都是民间起义兵,深知百姓的疾苦,比如汉高祖刘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尤其朱元璋深知一度沦为乞丐,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故而,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首要放在心上的事就是百姓的日子如何才能过得好,以及惩戒贪官污佞。 只是任何事过头了,也会惹来骂名,比如朱元璋放任锦衣卫
如果努尔哈赤遇到的是朱元璋军事集团,谁会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假若努尔哈赤遇到了明初的朱元璋,很大概率会直接投降,或俯首称臣任凭差遣,不论从领袖素质,还是国力来看,都相差太大,努尔哈赤根本不是对手。 首先,两大军事集团的国力不同: 朱元璋建国之后,最大的敌人仍是蒙元残余势力,洪武元年,明军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两宋三百余年都没有收复的国土,被朱元璋一朝解决。洪武三年,命徐达为征虏
明仁宗的张皇后在历史上是个女强人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封建社会中,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皇帝,整个国家的政务就无人能进行筹划和安排,那么没过多久天下就会大乱。当然,国也不可一日无后,皇后虽然不能过问朝野上的事,却负责后宫的安定以及一些与他国皇室女性成员外交事宜。 可以说,只有帝后合作默契一个国家才能维持住基本的运作。皇后这一角色比大家想象中重要的多,今天就来跟大家介绍明朝的一位
明朝最奇葩的宰相,为辞职写了一百多封辞职信,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之中,最为奇葩的王朝当属大明王朝,不仅皇帝奇葩,连宰相也是很奇葩。下面这位宰相,因为太累,竟然辞职不干了,蹲在破庙里住了5年,写了123封辞职信,被称“庙祝宰相”。 这位宰相就是大明著名的李廷机。这位李廷机自小聪明伶俐,科举考试考中榜眼,那是全国第二名啊,可谓十分有才华。而且其为官清廉,大胆进行改
为何说朱文正伤透了朱元璋的心?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历史上朱元璋的名声并不好,也有人说这是清朝人故意在黑他,但是无论如何关于朱元璋的一些基本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比如说建国之后的大杀功臣。 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这种过河拆桥卸磨杀戮的事情,都是让我们心里非常不舒服的,生活中但凡是我们遇到这种事,也是心里难受的不行,更何况朱元璋做的还很绝,动不动就来个满门抄斩什么的,实在是让人心寒。 然
蓝玉究竟死得冤不冤?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蓝玉是继徐达常遇春之后,明初最有名的将领,而且跟前辈们的功业比起来,蓝玉的功业丝毫都不逊色。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这种关系,很容易被认为是关系户,常遇春打仗经常带着这个小舅子,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常遇春的悉心教导下,蓝玉的战争天赋开始展露。 都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很多人也经常拿这个来批评中国的关系,但巧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军事成就,
位高权重的严嵩是怎么被扳倒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有明一朝,多出“奇葩”皇帝,有好玩蛐蛐的明宣宗朱瞻基,身陷姐弟恋的明宪宗朱见深,饲养野生物建立“豹房”的明武宗朱厚照,钻研木工的明禧宗朱由校,要说起最任性的,还得是“旷工”20年之久的嘉靖帝朱厚熜。 原本只是皇室宗亲的朱厚熜,不是正选继承人。他的前任,就是经常微服私访,“游龙戏凤”的正德皇帝。不注意养生的明武宗,只活了31岁,没
为何连大明太子也要贿赂严世蕃?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严嵩,大奸臣,自古以来都被钉在了奸臣的耻辱柱上。 严世蕃,也是大奸臣,被嘉靖称为天下第一鬼才,可惜自己也就死在了他的鬼才之上。 很多人说,严嵩之所以能够上位,主要是依靠了儿子严世蕃的聪明机智。而且嘉靖皇帝非常喜欢青词,严世蕃则为父亲代笔写青词,深得嘉靖皇帝赏识,从而不断提拔严嵩。 那么为什么严嵩下台,也多亏了自己的这个聪明的儿子
历史上的严世蕃是个怎样的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严世蕃,含着金钥匙长大,父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严嵩,所以他不用参加科举就当上了官。 他号东楼,小名庆儿。细细品一下,是不是想到了“西门庆”,据说他是“西门庆”的历史原型。 他很胖而且脖子很短,瞎了一只眼睛,五官长得很有“创意”。这不堪的外表下掩埋的是聪明脑袋和强壮的身体。 首先,精通政治。他爹在内阁上班,工作内容是“票拟”——
朱元璋对刘伯温到底有没有起杀心?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刘伯温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关于刘伯温之死也是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刘伯温生病后,朱元璋派御医前往诊治,在药中做了手脚,致使刘伯温加速死去,另一种说法即否定朱元璋通过御医之手间接干涉刘伯温病情,如果第一种说法为真,我认为朱元璋对刘伯温痛下杀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刘伯温才华太甚,朱元璋始终不放心。 历史上曾说“诸葛亮三分天
朱元璋秘密杀死两个儿媳的真相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十分传奇,他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元朝末年响应了起义号召,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为了一个开国皇帝。 他身为一个开国皇帝,虽然给当时的普通百姓带来了和平的年代,但他本人杀伐不断,他对于敌人丝毫不会留情,而对于功臣,也一样下得了手。 而我们今天讲述他的两个儿媳,也一样是死在他的手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邓氏是
明朝锦衣卫真的是很神秘的存在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锦衣卫这个词估计只要是看过电视剧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吧?它可是历史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机构,直接为皇帝服务,担任着包括护驾在内的很多职务。锦衣卫产生于大明朝时期,对大明朝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锦衣卫在发展过程中从组建到废弃再到组建存在很多的波折,却是一个与大明朝共存亡的工具。明朝锦衣卫究竟有多神秘?别被电视剧欺骗了,真相
朱佑樘在历史上的格局有多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这千年的文化与传承,缺少不了有格局有大智慧的先辈,为我们指引着历史长流。 《明史》中写道:“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这是说明孝宗在位时,勤俭持政,爱民如子,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从而他在位期间有另一治世之说。 朱佑樘亦是如此。 朱佑樘是父亲无意宠幸一宫女下诞生的,有《明史》记载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