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故事
关键字:明朝
相关推荐: 明史职官志 明史可以知兴替 明史在线阅读 《明史·郑和传》 《明史》 《明史·职官志》 《明史·种帅中传》 明史稿 明史秦良玉传的译文 明史辑略 明史演义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十讲 《明史稿》 《明史·郑和传》翻译 而明代档案是()材料 《明史》对明代历史而言是()材料 《明史》简介 《明史·戚继光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翻译 《明史》的作者 《明史》名词解释 《明史》胡深传 明史朱棣传 《明史·张居正传》 明史王守仁传 《明史》里面有关于汤显祖的传记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对朱棣的评价 明史讲义 明史案 明史可信度高吗 《明史辑略》
罗伦注,字彝正,吉安永丰人。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伦诣贤沮之,不听。乃上疏曰:“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疏入,谪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疏救,不报。御史杨琅复申救,帝切责之。尚书王翱以文彦博救唐介事讽贤,贤曰:“潞公市恩,归怨朝廷,吾不可以效之。”伦至泉,有司率诸生从之。在公余聚众收徒,讲学郡北净真观。时巡抚御使朱公贤奏请迁福之柏衙,制从之。提举罗公伦云:“衙门设立自有其地;迁移亦有其数。盖以柏衙僻陋,非可设之地;岁数未穷,非可迁之时。”遂寝其事。成化三年,贤卒。明年,以学士商辂言召复原职,改南京。居二年,引疾归,遂不复出。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十四年卒,年四十八。嘉靖初,从御史唐龙请,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祀市舶司提举罗文毅公伦。
(节选自《明史•罗伦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罗伦,字蠡正,吉安永丰人。家里穷以砍柴放牧为生,他随身带着书诵读,从不间断。等到入学成为诸生的时候,立志钻研圣贤之学,曾说:“科举考试并不能毁坏人,人自我毁坏罢了。”知府张瑄可怜他贫困,用粟米周济他,罗伦感谢而不肯接受。为父母服丧,过了两周年,举行大祥祭礼后,才开始吃盐和奶酪。
成化二年,罗伦参加廷试,做对策一万多字。径直痛斥时弊,名声震动京城。被选为进士第一,授官翰林修撰。过了两个月,大学士李贤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结束,奉皇上诏命回朝。罗伦拜访了李贤,并对李贤不在家守丧的做法进行劝阻,李贤没有理睬。罗伦于是上奏疏说:“臣私下认为李贤是大臣,朝廷把服丧期未满的大臣召还任职是大事,纲常风化都与之相关联,不可以不慎重。根据礼法,做儿子的有父母的丧事,君主三年内不去他家门呼唤。愿陛下依自己的本心做作出判断,允许李贤回家服丧。朝廷礼仪端正,那么天下就上下一心,大臣守法制则群臣就会仿效,人伦由此昌明,而风俗也由此淳厚了。”奏章送进内宫,罗伦被贬为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上疏相救,没有回复。御史杨琅又为他申辩,想解救他,皇上严厉地斥责了杨琅。尚书王翱用宋朝文彦博就唐介的史事暗示李贤出面替罗伦解围。李贤说:“潞公收买恩义,把怨气归咎给朝廷,我不可以效仿他。”罗伦来到泉州的那天,官员率领许多儒生跟随罗伦(学习)。罗伦在公务之余聚集学生收授徒弟,在城北的净真观讲授理学。当时巡抚御史朱贤上奏朝廷,请求将福建市(泉州)舶司迁移到福州的柏衙,朝廷同意了这件事。提举罗伦说:“衙门的设立应该设在他应在的位置上,迁移也应有它的年限。因为柏衙地处偏僻简陋,不是可以设立的地方;福建市舶司年限没有到,不是迁移的时候。”于是停止了这件事。成化三年,李贤去世。第二年,因为学士商辂进言,朝廷召还罗伦,恢复原职,但改在南京任官。过了两年,因为患病还乡,就此不在出任官职。因为金牛山人迹罕至,罗伦就在山上建了房屋、著书立说,各处来跟他学习的人很多。成化十四年(1478年),罗伦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嘉靖初年(1522年),根据御史唐龙的请求,追赠罗伦为左春坊谕德,谥号是文毅。学生们称他为“一峰先生”。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将当年罗伦讲学的净真观旧址改建为一峰书院,用来纪念他。
为什么从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员们反而欣喜若狂、称之为升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一提到官场,有些人想到弯弯绕绕兜圈子就头疼,但有些人的眼睛蹭的就亮了,一下子来了兴趣,咱们今天要说的呀,就是这关于官衔的一个潜规则。 这就要从明朝说起了,在明朝有这样两个官,一个是正三品的光禄卿,一个是正四品的佥都御史,按道理来说,这正三品的光禄卿怎么着也要比这次正四品的佥都御史强?毕竟,官位品级摆在那
你真的了解明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一代有一代的用人风格,通常前一代“重文”,后一代就会“重武”,反之亦然,算是天地间的一种阴阳平衡吧!宋代之前的唐、五代,中国武功颇盛,这与现实中的“重武轻文”之风分不开的。尤其五代时期,武人横行,动不动就发动政变,废黜天子,另立新君,军人的地位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发动兵变,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宋政权。可以说,赵匡胤纯粹
说到明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加冕,成为皇帝后,明廷即使对传统的汉地控制力度仍然很一般。经过洪武近三十年的南征北战,明廷才建立了西到哈密,南及安南,北越长城,东北到库页岛的广大疆域。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明廷的极盛疆域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多边疆都陆续被放弃了。那么明朝为什么要放弃这些疆域呢?放弃这些土地又对大明王朝的命运和整个中国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元璋从小就痛恨贪官污吏,因为家里几口人都是因为被剥削得活活饿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居安思危,认为贪官污吏对国家的危害大于天灾,于是制定了《大明律》,其处罚之严之重,历朝历代从未有过。 而且,朱元璋在位31年,前前后后处死的贪官总人数多达15万。然而,面对如此
我们都知道在李自成攻进京城以后,崇祯皇帝朱由检就选择了在煤山自杀,他没有逃跑,而是选择了自杀来殉国,很多人都会说他很无能,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他很有骨气,但是不管怎么样,最后大明朝还是在崇祯的手上亡了,其实早在朱棣的那时候,朱棣就想过万一哪一天明朝会灭亡,所以他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条出路,只是崇祯皇帝并没有理会朱棣的一片苦心,所以明朝灭亡了。 那么很多人就会觉得很奇怪,朱棣留下的这条后路是什么呢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小陂(今东来乡)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清代黄宗羲在他的《明儒学案》一书中,把《崇仁学案》位列第一,又把吴与弼列为《崇仁学案》的第一人,显示了吴与弼在明代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地位。 吴与弼的先祖吴兢为唐朝汴州人,唐睿宗时为朝廷议大夫。曾祖吴审,“博学、诗藻清丽”。祖父吴泾,迁居崇仁。父亲吴溥,官到国子监司业,著有《古崖集》。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对
故宫是现存最重要的皇家宫殿之一,封建王朝时是明清两代皇帝及家眷的居住地,是全国的权力中心,现在已经改为故宫博物馆。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依稀可以感到荣耀背后权力的沉重。故宫是我们现在对它的称呼,明清时期,人们都称呼其为“紫禁城”。那么,这座历史悠久的皇家宫殿为什么会起名为“紫禁城”呢?而现在为什么又叫故宫了呢? 明清两代的皇宫在建成时,原本就叫“紫禁城”,而不是现在所说的“故宫”。说起紫禁城名字的
明朝后期,朝廷内部政治混乱,万历皇帝数十年不上朝以及后来的阉党风波都让大明王朝元气大伤。同时,东北地区的努尔哈赤不断壮大,逐渐对明朝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堪称努尔哈赤最怕的朝鲜人,如果他没有死,满清可以说绝对不可能入关,他就是晚明大将李如柏。 李如柏之所以是朝鲜人是因为祖上在唐末的时候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到了朝鲜,后李氏一族就一直生活在了朝鲜。到了李如柏这一代,他们的家族也算显赫了起
明永乐帝驾崩后,由其长子朱高炽继位,年号洪熙,是为仁宗皇帝,仁宗在位仅十个月即病逝,由其子朱瞻基继位,即宣宗皇帝,年号宣德。这两位皇帝在为期间,休息养民,减靡费、施善政,使得明朝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史称“仁宣之治”。 仁宗的功绩主要有减少皇室和政府靡费,完善内阁制度。他即位后,宣布终止北伐蒙古,停止宫廷大肆采办和营建工程,为国家节约了大笔经费,有效缓解了永乐朝的财政负担。同时他对三杨
明朝并非亡于流贼,也非亡于满清,而是亡在与流贼和满清的两面作战。两面都不妥协,往往导致这样的局面——流贼被官军打得奄奄一息之时,满洲吃紧了,必须从“剿贼”前线抽调大军,导致流贼死灰复燃;或者是辽东刚刚打败清朝,想要巩固阵地、收复失地之时,流贼势头又起来了,需要抽调辽东守军去镇压。 总之,崇祯皇帝和他的重臣们忙着拆东墙补西墙,最后东西两边的墙都倒了。其实,原本崇祯是有机会摆脱两面作战的境地的。 在
傅冠乡试得中举人第二。殿试进士又第二,授翰林院编修。曾充经筵讲官,掌翰林院事。建议皇帝“欲施政令,必治精神。欲致功能,必集才力。欲精神之四周,当明体要,欲才力之毕出,当别流品”。又建议崇祯帝:“保元气,辨人才,正纪纲,修诏令”。受到崇祯皇帝的褒奖。崇祯十年(1637),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崇祯十一年(1638),因误批奏章引罪归乡。直到顺治二年(1645),南明福王命以原官职督师江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成功创造了世界上多个第一。 1,经济实力世界第一。明朝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华的国家,明朝全盛时期的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8%,通过远洋贸易,给明朝带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并控制着很多国家的经济命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从南美洲得到的黄金白银,很多来换取明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航海家弗兰克说过:十六世纪,
在明朝后期兴起的起义军里面,最属李自成的军队有威力、人员又多了。当时,李自成把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逼到上吊,明朝失败。他也成功占领了明朝的都城,这个时候,明朝的将领吴三桂就被赶出了京都,跑到了京城的外围,这个地方正好靠近清朝驻扎的地方。 李自成当时带领的农民军,可以说是威力非常强大的了。在士兵的士气非常强烈的时候,曾经赢得了非常多的战役,没有输掉一场战争。但是,却在守护山海关的那一场战役中,被极
明朝永乐帝时期发生的一件事现在想来依旧能让我们觉得无限自豪与向往,那就是万国来朝事件。遥想当年,天下一片太平盛世的画面,这时各个国家的使臣带着贡品争相来大明帝都朝见明成祖朱棣,这是一种何等壮观的景象。当时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为什么他们不去朝见其他国家,反而都来朝见明帝国呢?前来朝见的人主要有哪些呢? 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到朱元璋去世的这三十一年来,明朝经过朱元璋的励精图治,早已从元末的破败不堪,到
1朱元璋爱民 大多数人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残暴,大兴株连案,杀戮功臣无数。大多数人却不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爱民。 他解除了元朝时期工商业对工匠的束缚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农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惩罚由主人主宰的命运,中国的工商业工匠,佃农,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确认了平等的人权,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大多数人都知道大明律酷刑甚多,株连极广。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大明律第一次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
一、孙之獬——人渣中的典型,典型中的典型 孙之獬,天启年间的进士,正是魏忠贤祸乱朝廷的时候,他是一头钻进了魏忠贤的怀抱,吃香的喝辣的,整天为祸百姓,祸乱朝政。在魏忠贤倒台以后,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被削职为民。等到清军入关,孙之獬立马跪拜清军,头像了满清。还带头留起小辫子,换上满人服饰,清朝为了收买人心,将他任命为礼部侍郎。 清军刚入关的时候,是允许明朝遗臣穿明朝官服上朝,满汉大臣各一边,这个孙之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厉害的王朝,历代的皇帝还算是尽心尽力,让明朝这个王朝运作了200多年的历史。但凡事都有例外,明朝有一个皇帝非常有当皇帝的天赋,智商比较高,唯一的缺点就是比较懒。他就是明朝万历皇帝。 历皇帝曾经有20多年时间没有上朝听政,皇帝这么任性还能让王朝运作下去,足见这个不靠谱的皇帝天资比较高,这样来管理国家,也没有让国家发生大动乱。除了他个人的原因,明朝的官员运作机制还是比较健全
我们都知道皇室的人,大多都是厚葬的。但是有一位明朝的皇妃,居然让一个村子都为它守陵。而且连乾隆都不敢动她的墓。 在北京平昌有一个小村庄,叫做“万娘娘村”。听名字就知道这个村庄与明朝朱见深的宠妃万贞儿有关。没错,这个村子的存在就是为了万贞儿守墓的。 万贞儿的父亲万贵因亲属犯罪而被谪居霸州,为了使日后有所依靠,他托付同乡把年仅四岁的女儿万贞儿带进皇宫当宫女。 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母亲为孝肃皇
有明一代的政治制度相较于之前的许多朝代来说是独具特色的。元至正二十一年,朝廷设立大都督府。后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因为“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而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言的“五军都督府”。之后此一直作为明朝的固定制度延续到明朝灭亡。 那么明朝为什么要设立五军都督府呢?首先从行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主要是因为当时朱元璋势力膨胀所导致的。当时朱元璋在小明王之下已经位居中书省左丞相。而当时
谈到历史上最具傲骨的朝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明朝,紧接着就是敢于说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大汉!确实,从这两个王朝的对外表现来看,这一说法是有事实依据的,如汉王朝对西域的百年经营,屡次敢于对域外国家持强硬态度;明王朝对祖国海疆的经略,毫不留情地反击殖民者。 正因大汉和明王朝均对外表现出强硬的姿态,所以要分出第一、第二,显得相当困难,非要区分,也容易被网友喷。但是,排名总得有个先后顺序,考虑
大明王朝到了公元16世纪已经走下坡路了,郑和下西洋的辉煌早已成为了历史。到了17世纪中期,也就是1644年,明朝就灭亡了。正是在明朝不断衰弱的一百多年里,与葡萄牙、荷兰打过多次海战,每战皆捷,非常完美的阐释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含义。我们下面来具体看看大明王朝在不断衰弱,甚至摇摇欲坠的一百多年里,打过几场海战?1521年,明朝与葡萄牙“屯门海战”。屯门海澳即今深圳延伸至香港的广阔海湾地带,为葡萄牙
吴与弼为明朝著名学者、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明同时也是崇仁学派的创始人,在明代学术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 吴与弼最开始不叫吴与弼,叫吴梦祥、吴长弼,字子傅,号康斋,生于公元1391年,去世于公元1469年。吴家是官宦世家,先祖在唐朝之时就已经是朝议大夫。吴家后辈此后在各朝都有官位,亦或是在学术方面有所造诣,学识出众。到了吴与弼父亲吴溥的时候,官至国子监司业,同时还有《古崖集》存世。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明朝中期起,一件变得华丽震撼的事,正是文化! 这事从明朝开国起,从头到脚管到严,一切程朱理学为准,读书写字作画,甚至吃饭穿衣上街,全是严格规矩,洪武年间有人穿靴子在街上踢球,抓住后竟集体砍脚! 如此严管,大明文化也一度惨淡, 连以前能给窦娥喊冤的杂剧,都只剩了神怪题材,另外诗词文章,也清一色风格死气沉沉,照明朝文化大师李梦阳哀叹:比比秦汉唐宋的名篇,可以羞到撞墙! 但严到这地步,到了十六世纪,却
看《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估计很多人都要大骂他的道貌岸然。 原本答应胡宗宪放走胡的亲戚,免得给胡本人栽赃陷害,而转身又被太监杨金水说动,与徽州商人签约,可谓背信弃义。 而后在审理郑泌昌、何茂才时,又搅动口舌、耍使手段,阻止海瑞彻查贪腐、掘堤、通倭三件通天大案。赵贞吉如此圆滑,到底为何?而年轻时的赵贞吉绝对比海瑞还海瑞。 《明史》载,当时刚刚被提升为左谕德兼监察御史的赵贞吉 “盛气”见严嵩
马愉(1395-1447),字性和,号澹轩,明宣德二年状元,官至礼部右侍郎,赠官礼部尚书兼学士,后人称马学士,有《澹轩集》8卷存世。 马愉出生于山东临朐朱位村,自幼聪慧机敏,能诗善对,至今在家乡流传着许多他小时候有胆有识、佳句应对的趣事。 据传,一官员乘轿下乡,群童随观,此官戏群童云:“红口白牙谁家子”,众儿童无言以对,马愉略一思索,对曰:“蟒袍玉带哪朝官”。此官员见马愉小小年龄,竟如此敏捷,大
2014年,有一部国产电影为众多影迷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这就是导演路阳执导的第三部电影作品《绣春刀》,豆瓣评分7.5。电影把目光投向明朝天启、崇祯年间,描述了锦衣卫、东厂之间互相倾轧争斗的一段血雨腥风。今天,《绣春刀Ⅱ》又要首映了。 绣春刀中的沈练 电影男主、张震扮演的锦衣卫百旗沈炼,武功高强,他既想全兄弟之谊,又割舍不下儿女之情,然而在腐朽混乱的朝廷政局之下,小人物只能沦为上位者手中的棋子,在
铁铉,河南人,洪武年间,铁铉在国子监读书,因熟通经史,成绩卓著,而被朱元璋直接授予礼科给事中之职。此后他又调任都督府断事,在审理一件悬案时,很快就做出了公正的判决,因此朱元璋非常高兴,赐予他 “鼎石”的表字,希望他成为大明的鼎石。 朱棣起兵 1398年建文帝即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1399年7月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义,起兵对抗朝廷,并将老将耿炳文的大军打败。同年8月建文帝派遣曹国公李景隆率领
读者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想必不太陌生,“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海上丝路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在历史上,中国通过海上丝路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非洲等地进行贸易和友好往来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明朝郑和下西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那么,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呢? 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于1371年,原来姓马,因为他在一个郑村坝的地方立过功,明成祖朱棣赐姓
明朝末年,女真在东北地区兴起,八旗军队屡屡南下。逐渐成了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1640年,松锦大战爆发,明清双方都投入十几万大军,1642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主帅洪承畴被俘投降,明朝精锐损失殆尽。此役之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反击清军了。 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也在节节逼近,在这内外交困之际,崇祯皇帝萌生了议和之心。此时皇太极也并没有进军中原的想法,可以说这是议和最好的时机。 终于在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努力
薛国观是明朝末年官员,在内阁首辅温体仁离职之后,被崇祯帝作为温体仁的继任者重用,担任入阁辅政。 虽然受崇祯帝重用,但实际上薛国观是阉党余孽,在明熹宗一朝之时,加入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并且还是里面重要成员,曾经多次直接陷害排挤走东林党官员。被后人评价,说他是最讨厌东林党人的官员。 后人都知道,魏忠贤在明熹宗一朝呼风唤雨,好不气派。但是在崇祯帝继位,并且站稳脚跟之后,就受到崇祯帝的清算。魏忠贤被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