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九章 看两府变迁,欲祭天封神

道果 战袍染血 1627 字 2022-09-13

值得一提的是,许应一原本外放为官,主政河北,扫平了饥荒与盗匪,协助卢养赈灾,颇有成效,随后抓住了北疆战事的机会,一跃而起,以壮年之龄,就得入政事堂,成就宰执,就算是比起徐进也是不逞多让,只是稍欠资历。

除了许应一之外,新近的宰执,还有蔡阙。

此人以御史起家,从前执掌御史台,在世人眼中乃刚正不阿之人,在王甫兴起变法后,其人时而抨击,渐成旧党中坚,如今入了政事堂,代表的正是旧党的利益,算是接替马阳的位置。

严格算起来,张链也是旧党为首的几人,但许应一和张链一比,在威望上大有不如,不可能凭借一人就压住阵脚,所以许应一主要代表的还是世家权力,而旧党的利益,就渐渐滑落到蔡阙身上。

在许应一和蔡阙之外,政事堂的最后一人乃是邱言的熟人,正是出使三水的正使,孟青宾。

出使三水的功绩,加上之后与草原上其他几个部族的交涉,成就了孟青宾的地位,让他借与外之能,顺利步入政事堂。

不过,他背后的孟家,按理说同样是世家大族,可在两年以前,有了变化,得益于邱言留下来的活字印刷术、与崭新的烧锻之法,加上邱言挂名弟子华舍的帮助,孟家连同整个三晋之地,在技术上迅速崛起,并将这种技术优势,转化成了经济利益,从而使得三晋,以及附近的河北道世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蜕变。

这种蜕变,使得这几个家族更加倾向于变法一派的新党,只是他们终究不可能跳出世家局限,所以孟青宾在政事堂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中间派,略微偏向于新党。

如此一来,政事堂新的五人,也就是马阳、徐进、许应一、蔡阙和孟青宾。

乍一看,除了略有偏向的孟青宾之外,几乎没有新党的立足之地,再加上王甫被罢黜的关系,很多人一度以为,皇帝是要终止变法,排斥新党。

不过,就在人心思变之际,随着一纸任命,新党中的重要人物岑帛升任礼部尚书,李坤又与他同知国事之便利,但凡宰执在御书房议事,都有岑帛相随,并且不是旁听,李坤时常会征求意见,时有相应。

到了这个时候,其他大臣才意识到,王甫的离去,或许是因为其威望太高,对新法的影响太大,被皇帝所忌,又可能是和在兵制改革方面与皇帝又严重分歧,这才退下,可皇帝并没有因人费事的打算,依旧支持着变法。

不过,王甫一去,新党一方论资历和功绩,都没有合适之人足以步入政事堂,这才没有人成就宰执,可对岑帛的安排,无异于是另一种形式的认可。

吏部掌管官员升迁,本是六部中权势最大的部门,吏部尚书甚至有“天官”的称呼,权柄不小,再算上能参与御书房奏对,几乎是准宰执了,只等资历熬够,立刻就能登堂入室。

甚至,还有人意识到,马阳这位无为宰执,之所以能稳坐政事堂,占据一个位置,说不定,就是皇帝为了方便岑帛入宰的安排,这样一来,等岑帛入堂时,就不会因此与其他势力发生冲突——

两年半后的今天,李坤这位皇帝,在平衡各方利益、异论相搅方面,已颇具手段,不再似原本那样喜怒形于色,常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但碰上今天的事,还是免不了愤怒,怒火都显露在脸上。

“北疆之敌尽被扫灭,所余不过残留,当务之急为安置诸部,这是几位爱卿之前所说,朕句句记在心里,可你们就是这么安置的?安置官胡作非为,令已经臣服的几个部族,愤而将之他们斩杀,然后举起叛旗!这是怎么回事?嫌大瑞兵将死的不多?不够?觉得战局结束的太早?又或者觉得朕太过清闲,想给朕找点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