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火之意志

香主便算是明教最底层的管理人员,平时负责解决村民纠纷,协调督促农耕,分派种子农田等,收获之后负责收取一半的粮食作为给明尊的供奉,其实就是税收的另一种说法,一半的赋税看起来很多,其实对于金国境内的农民来说已经少得可怜了,因为明教只收五成,绝不再加派,若是家中有人愿意当兵,这五成供奉入还能再打个折。

这些供奉被收取之后,会送到各个堂口,堂口截留一成分用于维持镇子的人员和管理支出,各分坛再截留两成,建立公仓。分坛内部人员支出、练兵、服役的支出都从中支取,遇到灾情还能以明尊的口号保障底下百姓的生计。最后七成全都集中总舵的兵仓当中,供应军队和明教总舵的消耗。

如今沂蒙山区完全脱离金人的掌控,全金发杨妙真在山区搞得这一套行政体系还算顺利,效果不错。

之前郭方指责五行旗存的粮食多到腐烂,也不是随口胡说。

以上是包括钱粮之内的政务体系,在此基础上便是军务体系。

沂蒙山区最小的军事单位是坛。

坛主不但要负责坛内钱粮政务,还实际编练一支一到两千人的教兵。借鉴了隋唐时期的府兵,士兵与土地绑定,在本土作战时能发挥不小的战斗力,对于应对金人扫荡颇有效果。

每个分坛都会有一支教兵,教兵由坛主之下设立的兵曹统管,训练,作战时兵曹自动获得千夫长之类的职务,带领教兵归属到相应的正兵序列中。

而目前明教的正兵就只有一支五行旗,教兵实际上就是五行旗旗下的预备兵种。

在教兵之外其实还有一股军事力量,叫做民兵,由各个堂口在农闲时组织辖农民进行训练,人数根据丁口数不同,没有固定数量限制,也没有军饷,只在训练期间伙食由堂口负责。

这些人算是预备役。

也就是说总舵根据地,将来除了有一支五行旗职业军队之外,还会有一支两万人上下的教兵,以及数量不小的民兵。

按照杨妙真全金发的规划,这一套体系成熟之后会直接推广到明教下辖的所有地域中去。

若是能够夺取天下,那么分舵将直接变成府城、分坛直接设县、堂口设镇。

五行旗就是禁军,负责对外作战,教兵就是厢兵,负责县城周边治安。

显然这一套是参考了宋朝的兵制,但是本质又有不同,至少这些兵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而不是大宋的贼配军。

这一切在沂蒙山区内看起来很完美。

但是要用到整个山东就有些困难了,一是因为沂蒙山区本来就相对安定,二来其他地方也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本来按照计划,是要等根据地内部培养出了足够的人才之后,才会将这一整套体系搬运到其他占领地区。但是因为这次逼宫事件,杨妙真提前整顿高层,组建分舵,这样一来,分舵的管理便也要加紧脚步了。

那些金人占据的城池,易攻难守的地方好说,不用设舵主,暂时其坛主堂主香主只要负责暗中传教和搜集情报便可以了,有能力的坛主,也可以自行筹措钱粮,私下组织义军,但不能急着发动起义。

类比于后世,总舵是在解放区,各种改革大可以大刀阔斧进行,而其他地方还在敌占区,只能暗中建立组织。

至于再下面的堂口、香口则都只能负责传教工作了,这些本就是明教弟子善长做的事情,只要注意一点也就可以了。

但是已经被明教直接占领的其他地方就比较难搞,首先要根据所占领地方的规模等等划分分舵,有的地区比较分散,中间还隔着金人占领的城池,犬牙交错大费脑筋。

接着要组织分田组织生产。

而军队改革还不能操之过急,一不小心弄得人心涣散,舵主直接带着麾下投降金人事小,把根据地暴露出来才真头疼。

关键的是,这些占领的地方在治理的前两年需要依靠总舵输送粮草,否则便只能跟流匪一样四处劫掠,败坏明教的名声。

明教后来被称为魔教,这其实是根本原因。

更加关键的是,人才的储备还远远不够。

也是因为这种考虑,全金发才反对立马发动大规模起义。

眼下,杨妙真借着郭方等一众护法犯下大错的机会,撤销护法改设舵主,虽然人手还是不足,但全金发也只能咬着牙拼命,把一个人当十个人用了。

为此他还写信给朱聪,让他再派些七侠派弟子过来,没办法,此刻虽然不是大规模起义的时候,但却是圣火燃烧前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明教内部的人才来不及培养,只能从七侠派输血。

天可怜见,七侠书院十六岁以上的弟子,无论内外门,基本都已经去了各地发展了。就连十二到十五岁的这批弟子也都各有去处,挤不出太多的人手了。

总不能还没毕业就上战场吧?

火之意志也不能这么搞啊!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ida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