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其他村民听到了顾春华如此悲惨,还为他人着想的话,不由地恻隐之心起。

“这天气可不暖和,这一大家子要是真的去县城讨饭,说不准会冻死几口子,我瞅着这老的老,小的小,拖家带口的。

可不容易活。

也没听说过谁家讨吃要饭能活命的。”

“真是可怜呀。咱们起码还能有个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这一家子碰上这样的倒霉事,也算是冤屈。”

“徐家村的族老又不是不知道,向来护着徐家人,他们陆家是外乡人,在那里安家落户,自然不受徐家人的待见。”

“老王头儿,再怎么样也是亲家,虽然说一大家子让你们养活,肯定不现实。谁家也养不起。

可是起码也先收留一二,总不能眼看着亲家一家子死吧?”

“是啊,是啊,老王,你家日子过的还算是宽裕。”

“尤其你们家老二,那可是秀才种子。要是真的有一天考中了秀才,被人知道亲家曾经求上门来,你们却不管不顾。

让一家子挨冻受饿而死,说出去也不好听。”

“咱们村子也不能摊上这样的名声。”

老王头儿一听顾春华开口说,就知道要糟糕。

人家没有张口跟他们两口子提过一句想要留下来的话,可是这番话说出来,他要是不开口留人。

那就是他们王家的德性问题。

认真的说王家日子好过,他们王家一共有30亩田。

两口子也算是稍有家底,最大的心愿就是要供养一个秀才出来,能够光宗耀祖。

对于王家来说,娶陆家的女儿,本来就是看在陆家有一个当秀才的爹,起码女儿也差不到哪里。

可是哪成想有一个当秀才的爹,爹早些年就没了,孩子们基本上都没开过蒙。

唯有陆延烨被顾春华送到了学堂去读书,其他几个孩子还真是大字儿不识一个。

陆氏进门两口子才知道他们的想法打了水漂。

这也是王母故意刁难陆延秀的缘故。

他们家可是要供出来一个读书人,自家老二在县里面,明年就要考童生试,无论如何不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被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