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1章 总结会议

就算有缺点也算不上什么缺点了,都可以克服!

不过经验总结大会就是这样,把研究员聚在一起为的就是“没话找话说”,有时说着说着说不定就能找到什么缺点了。

这也是为进入量产做准备……战争时期为了能让装备尽早在战场上发挥作用,通常没有太多时间试飞或者只做保守试飞。

比如“歼2”的极限速度是1078公里,但战场上900公里的时速已足以碾压敌人的战机,那还需要冒着风险往1078公里的时速试飞吗?

就可以姑且将900公里当作是最高时速投入批量生产吧!

至于还有没有潜力,完全可以等批量生产后再试飞,这样可以减少许多风险。

研究员们讨论了一会儿,苏礼国就起身问:“团长,我们这飞机的航程是不是还有不足?”

说着苏礼国就将目光往周围扫了一下,说:“同志们,1700公里的航程比起‘歼1’的确有很大的提升。但我军主要的对手可不是‘歼1’,而是鬼子的‘零战’,它的航程可是能达到令人恐怖的三千多公里。那是不是说,之前‘歼1’存在的问题,‘歼2’依旧存在?”

苏礼国这个担心并非耸人听闻。

因为之前的“歼1”也就是“拉5”,它各方面性能其实是超过“零战”的,也就是虽然空战占优势却因为航程不足的问题一再被“零战”压缩了制空区域,三百公里的作战半径却被限制在一百公里范围内才能保证安全。

现在的“歼2”虽然性能对比“歼1”有质的飞跃,但航程依旧不如“零战”,那是不是说制空区域依旧被压缩?

见许多人将目标投向自己,王学新就说道:“这个问题我认为不需要太担心,我们不妨来仔细分析甚至可以模拟一下两款战机的敌对过程!”

说着王学新起身走向会议室前的黑板,顺手拿起一根粉笔在上面边写边说:

“‘歼1’1000公里公里航程我们是这么分配的!”

“300公里飞抵战区,300公里返回,再300公里燃油用于作战!”

“但如果我们用的是‘歼2’,1700公里的航程,是不是也这样按比例划分呢?”

说到这王学新停了下回头望望一众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