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辽东战事

隆冬腊月,雪后初晴,庭间厚厚一层没过小腿肚的积雪,檐前垂挂着一排排玲珑剔透的冰柱,折射着淡金色的日晖。

谢骞身披狐皮氅衣,窝在书房里烤火读诗。

炭火融融,丫鬟跪坐着扇炉子煮酒,酒里加了蜜浸的梅子,咕嘟咕嘟的水声中浮动着馥郁的酒香。

曲折长廊里脚步声窸窸窣窣,庭前松柏竹丛依然蓊郁翠绿,凌寒傲立。廊下梅枝上落满白雪,几枝横斜的花枝伸进长廊里,幽香扑鼻。满地碎琼乱玉中,镶嵌着一口小小的荷花池,池水并未结冰,碧绿幽深,枯萎的荷杆倒伏在池边。

谢骞喜欢枯荷,初冬的时候仆人收拾院子,他特意让人留下的。

不久前他邀请昔日的同窗好友小聚,大家围炉吃酒,击鼓传花,以枯荷填诗,他拔得头筹。友人怂恿他出诗集,他欣然答应,将在座所有人的诗作记下,加上前两年每次宴饮郊游时的联诗,已经有一二百来首了,等他整理完就可以送去付梓。

他捧着诗稿仔细斟酌,口中反反复复念诵。

廊外传来一阵嘻嘻哈哈的笑闹声,谢家少爷谢青穿着厚厚的冬袄,头戴风帽,手上戴手笼,穿鹿皮靴,噔噔噔噔跑过长廊,冲下石阶,踩地上的积雪玩。

谢骞被打乱思路,气得吹胡子瞪眼睛,站起身,走到窗前,张嘴正要骂人,目光落到被谢青拖着的另一名少年身上,神色立刻缓和下来。

少年眉目端庄,瘦削高挑,同样是一身厚厚的冬袄,谢青穿起来像一只滚动的酒坛子,他穿着就是挺拔俊逸,斯斯文文。

谢骞心里嘀咕:虽然只是个嗣子,倒是真有些像季和年少的时候,不过季和的眉眼要漂亮多了。

这么些年,他再未见过比当年的薛季和风姿更出众、才华更杰出的世家子弟。

他立在窗前,透过冰裂纹窗扇,凝望儿子谢青和薛云打闹的身影,摸了摸胡子,嘴角轻翘。

长随进屋,送来京中邸报。

谢骞回到火盆前,放下诗稿,拿起邸报细看。

本地邸报是商人自行刻印的,除了记载官员的升迁调移、朝政动向,还刊登了各地有名望的鸿儒对朝堂之事的见解。

谢骞看了几篇,摇头失笑。

最近歌功颂德的文章越来越多了。

皇上登基以后,励精图治,起弊振衰,罢黜传奉官,驱逐奸佞,裁汰冗管,提拔起用朝野内外交口称赞的正直官员,短短几个月,一扫前朝衰败之风。

帝后皆仁恕恭俭,节用爱人,减少宫廷开支,各地织造督办太监陆续被召回京师,以减轻当地百姓负担,宫中内官不敢以精巧珍奇媚上。若有灾荒,皇上必定下令减免田赋。

皇上勤于政事,每日视朝,风雨不辍,还常常在下朝后单独召见内阁大臣商议国事,日理万机,宵衣旰食。

朝中大臣,徐甫厚道老成,处事公允,吴健嫉恶如仇,锋芒毕露,兵部尚书笃实忠厚,不畏强权,礼部尚书熟读经籍,能谋善断,户部尚书谦和淡泊,几位大臣多有清名,非结党营私的权臣,人才济济,少有倾轧排挤之事。

皇上一面以霹雳手段整顿朝政,一面仍旧保持了他对文官的仁厚宽和,多次鼓励言官直言,并且如他之前承诺的那样,登基以来果然没有降罪于直抒胸臆的科道官。大臣们偶然失仪,遭到纠察御史弹劾,他一笑而过。

经过三年的整顿,在君臣的密切配合之下,前朝积弊已除,如今君明臣良,司礼监和内阁紧密配合,朝政稳定,海内晏安,一片太平之象。

谢骞虽然人不在京师,却能感受到京中君臣齐心协力改革弊政、振兴国朝的决心和毅力。

今年各地书坊又出了一批新书,各种书籍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文学复苏昌盛。

谢骞家乡的同窗好友沉醉风花雪月,无意于仕途,每日在家吟诗作对,从不关心国事,最近也察觉到本朝和前朝的风气大为不同。

本地文人大为振奋,认为本朝已经出现中兴的迹象,假以时日,必将迎来繁荣盛世。

也难怪各地会不断冒出歌颂皇上的颂文。

谢骞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不像好友们那么天真赤诚。

他深知朝中仍有隐患,皇上这几年大刀阔斧地裁汰传奉官和冗官,有效地革除了前朝弊政,但是有些积弊已经历经几朝,解决起来困难重重,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扫清所有弊病。

皇上能够在登基的短短几年间革除前朝旧弊,保证朝政稳定清明,已经让他佩服不已了。

谢骞明白,皇上现在的举措只是在为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现在时机还不成熟,经不起大的折腾,等到国力昌盛、百姓富足的时候,朝廷才有底气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