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影帝的诞生 摇曳菡萏 1601 字 2022-09-11

但是剪辑常常无法体现导演的水平,只能体现剪辑师的水平——绝大多数好莱坞导演都没有最终剪辑权——加上剪辑技术发展成熟后,电影叙事技巧又遇到新的瓶颈,于是人们又开始“怀旧”,重新青睐起了长镜头。

而且拍摄长镜头对导演们来说,还有一个好处,有时候导演精心拍摄了一个镜头,剪辑师觉得不好,就会剪切的乱七八糟,但是长镜头采用的是“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剪辑师很难人为制造剪辑点,镜头往往能得到完整保留。

当然,这时导演们青睐的,已经不是老电影里那种用固定机位拍摄的,简单、枯燥的冗长镜头,而是有着复杂的机位运动——感谢活动轮摄影车的发明,它使摄影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灵活运动,长镜头能够表达更多的动态信息——简而言之,更便于炫技。

不过因为这样的长镜头太考验导演的功力,每一个入画的元素都要提前设计,还要保证几百甚至上千人的现场调度不出问题,摄影和演员也要能跟得上,难度极高,因此现在的电影里,超过一分钟的长镜头都很少见。

举个例子,《诺丁山》里有个98秒的长镜头,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展现的清清楚楚,《罗拉快跑》里三段奔跑的长镜头也非常经典。

斯皮尔伯格是公认的电影大师,也拍过不少长镜头,但很少人谈论他的长镜头,也没人称他为“长镜头大师”,一个是因为斯皮尔伯格不喜欢炫技,他会特意控制镜头的时长,通常维持在一两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三分钟,另一个是因为他的长镜头常常构思巧妙,不用固定机位,让镜头保持移动,焦点从一个角色给到另一个角色,镜头背景也保持自然变化,常常让人感察觉不了那是一个长镜头。

斯皮尔伯格的作品里最有长镜头存在感的,大概是《辛德勒的名单》,在这部电影里,他抛弃了以往的拍摄习惯,用了很多固定长镜头和运动长镜头来展现影片的纪实色彩,当然,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同为严肃题材作品,斯皮尔伯格为《米尔克》设计了两个长镜头,一个是“米尔克之死”,用运动长镜头记录下莱昂纳多进入市政厅、骗过安保、枪杀市长、枪杀米尔克的全过程,以米尔克的倒下告终。

另一个固定长镜头,给托比·马奎尔和詹姆斯·弗兰科,他们手捧蜡烛,从市政厅汇聚到卡斯特罗大街的游/行队伍中,成千上万的人一起为死去之人祈祷,星星点点烛光照亮了半座城市,斯皮尔伯格称之为“希望”。

而“米尔克之死”显然是两个长镜头中最重要的那个,不仅仅体现在时长上——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时,可能会超过五分钟,是斯皮尔伯格拍过最长的长镜头了——还表现在拍摄难度上,涉及到近十个场景,和上百人的现场调度,一般的导演根本不敢尝试这样的长镜头。

事实上,为了拍好这个长镜头,整个剧组预先排演加拍摄大概重复了四五十遍,因为要尽可能避免胶片浪费,剧组采用了舞台剧排练一样的方式,在地上贴满标示走位的胶带,演员们将同一幕排练一次又一次,简单讨论一下,开始正式拍摄,然后继续排练、讨论、拍摄,所有人都累坏了,很多演员甚至都形成了表演条件反射。

而这种迫使演员无暇多想就呈现的表演,恰好正是斯皮尔伯格想要的效果。

感谢上帝,最终的成果,让史蒂文·完美主义者·斯皮尔伯格都无话可说。

“很好,卡!”斯皮尔伯格手里拿着对讲机,目光终于恋恋不舍的从监视器上转过来,在周围人安静又兴奋的等待中,朝对讲机喊话:“Will done!”

从旧金山市政厅的一楼大厅到二楼,凡是从耳机里接收到这句话的工作人员都沸腾起来,还伴随着小规模的欢呼:“威尔的戏份杀青了!”

“太完美了,太棒了!”

庆贺声传到摄影机这边,为了这一个长镜头辛苦拍摄了数天的人们更是纷纷鼓掌拥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