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黎民多艰难,正德以厚生5

一直到八月发生大规模洪涝,波及数省范围。

皇帝急忙召集内阁进行御前会议,商量救灾之事。

华闾战事还在持续,这是在国外作战,每日花费银钱宛如流水。

此时又要救灾,国库顿时吃紧。

内阁有人提议发行债券国债……

这在大楚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

周图南却提出以工代赈,将石坎山商会的修建铁路的事情提出。

此事并不动用国库多少资金,反而是帮了内阁大忙。

修建一条石坎山到京师的数百里铁路,用工起码十万人以上。

华闾之事周图南没有掺和,内阁和五军都督府多少要欠周图南人情。

再加上徐永葆等人的银弹攻势,最终提案很容易通过。

周图南以皇家财产入股,获得铁路收益的一成。又得到徐永葆等人赠送的一成干股。总共占了铁路股份的两成。

自然要花大力气为京石铁路站台。

这能够削弱沿途百姓的各种不满……

当然周图南打着以工代赈的赈灾名义,消耗的声望资源并不太大。

随着铁路开始建设,超过十万的灾民被招入工地干活,以工代赈。

这般时代缺少机械,几乎都是要靠人工修路铺铁轨,整个工期将会持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足以让这些工人们度过灾荒而有余了!

而徐永葆等石坎山商族,将会为整个工程付出三千万两以上的资金。

当然,实际上应该用不了这么多。

因为整个工程,最大的消耗——修建铁路所用钢铁,都是石坎山那边的钢铁厂生产。也不过等于左手付给右手而已!

想想在纯农耕时代,这种动用十万人以上,消耗一两年时间建设的超大型工程,对于王朝国力的消耗极大。一个不好,就是民不聊生,烽烟遍地的局面。

但是如今的大楚,不用朝廷出面,只靠私人财力,就能够完成这种工程。就可以想见技术进步,对于整个社会国家的推动了。

而此时,周图南在推动了此情之后,隐约甚至感受到了一丝真真切切的人道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