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杨广薨,天下乱!

徐文也为杨广竖起大拇指。

王朝是有周期规律的,一个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大一统帝国,杨广时期社会矛盾并不算激烈,突厥分裂成东西突厥,内患不像秦末,汉末时严重,可正是处于这样的情况,隋却二世而亡。

文帝和杨广前期中央实力强大,国库充盈,文武百官能力不缺,武官无论是张须陀,秦叔宝,程咬金和罗士信都是他的手下,李靖,苏定方,无一不是能支撑一个帝国的名将。

然而隋朝从鼎盛到灭亡却仅仅十几年,所以说他厉害。

石开问秦明道:“秦老,你觉得隋帝因何而失败?”

秦明回答道:“败在杨广志大才疏,刚愎自用。”

“营建东都,每月役使200万人,近一半的人死亡。”

“修大运河,开通济渠,征发河南、淮北各郡百姓100余万,开顸沟,征发淮南百姓10余万,开永济渠,征发河北军民100余万,死者无数。”

“大建离宫别馆及豪华龙舟,自长安至江都,修建离宫40多座;修建规模庞大的龙舟无数。”

“他的所作所为,比之始皇帝,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明道:“我觉得他败在高句丽之战。”

“对于他的指挥,我到现在还想不通,要求任何行动都要向他请示汇报,世上从未有过这样的指挥。”

高句丽之战乃是隋朝的国运之战,杨广自己也很重视。

他制定了一种空前的决战方略,倾国动员,从岭南到涿郡都有任务,集中一百多万军队,制造无数军资器械,征发数百万民夫保障后勤,直接、间接参战人员超过五百万,完全不想其中的风险。

可是在指挥上面,他却要求任何行动都向他汇报。

战场瞬息万变,将士就算发现敌情,也不敢随意行动,还要去向杨广请示,加上交通不方便,一来一去,很有可能过了几天,机会也会这样稍纵即逝。

石开熟读兵书,从来就没见过这样的指挥。

这分明是瞎指挥,完全束缚了将士们的主观能动性。

秦明道:“杨广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独取战胜高句丽的功名。”

石开……

“和属下抢功……隋帝真是奇葩。”

石开对杨广彻底无语了,你还没胜利呢,就想着怎么和属下抢功,结果大败而回。

高句丽军队利用坚城持续消耗隋军士气,诱敌深入,伺机反杀。

隋军最终大败,度过辽河的30万精锐只有2700人返回,军资器械损失无数,来护儿水军在南方战线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四万精锐只有数千人返回。

这是一次空前的决战失败。

不但前方兵力有巨大损失,后方负责后勤工作的数百万民夫也死亡无数,损失的资财也十分惊人。

可以说,高句丽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将隋朝埋葬的无底洞。

更可怕的是,骄傲的杨广还不认输,他还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征伐,大有不灭高句丽不班师的架势,这就真的不可救药了。

石开问秦明道:“秦师,若你是杨广,你会怎样选择?”

秦明道:“如果我是杨广,我根本不会打高句丽,高句丽有众多坚固的城池,有迥异于中原的气候,有广阔的战略纵深,有众多的人口,有丰富的物产,统治者也并不见得有多失德,关键是也有能征惯战的大将。”

“攻打它,我会使用巧妙的方法攻打。”

“我会积极防御,先小规模地持久骚扰战不断消耗敌方国力,待时机成熟,再派精兵突袭,一举灭敌。”

“因此,这场战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是一场消耗战,是一场后勤补给战,谁主动进攻谁吃亏,谁防御谁占便宜。”

石开拍手叫好:“真不愧是秦老。”

“但我要问的是,若你穿越成为二征,三征高句丽之后的杨广,怎么做?”

秦明思索片刻道:“我会学宋太宗。”

“宋太宗是谁?”

石开有些纳闷,有宋朝这个朝代么?

“斧声烛影!”

秦明提示道。

“哦,原来秦老你说的是《射雕英雄传》中的宋太宗,我一时还没想起来。”

石开反应过来,秦老所说的宋太宗应该是射雕历史中的赵光义。

赵光义在射雕中只是一个背景人物,传闻他杀了自己的兄长,留下了斧声烛影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