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有了?

“咳咳咳……”小芳呛的筷子拿不稳。

方剑平忙接过去,扶着她,“瞎说什么?”瞪一眼张小草,看把小芳吓的。

张小草的声音很小,可是小芳一家坐在一起吃饭,彼此离得很近。她能让小芳听见,自然无法避开张支书和高素兰。

老两口以为年龄大了耳背,看到闺女和女婿的模样,顿时确定没听错。

张支书吃不下去:“剑平,咋回事?”

高素兰放下碗筷:“肯定是小芳的主意!”

方剑平身为人民教师,就算被——被那什么冲昏了头脑,也不会往玉米地里钻。

张支书不禁说:“她懂什么。剑平,你说!”

方剑平料到这事老两口早晚会知道。他以为四婶会告诉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是张小草,“你听谁说的?”

“我猜的。这么说来我猜对了?”

方剑平不信,他和小芳下地那天张小草上班去了。事情爆出来的时候张小草在跟杨斌逛街,“你是怎么猜到的?”

张支书忙问:“真有这回事?”

方剑平摇摇头,“先听她说。”

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起初张小草没往他俩身上想。因为方剑平平时得给小芳补课,没空带着她乱溜达。

一枝花和老六的事虽然尘埃落定了,由于农村没什么热闹,所以揉玉米聚到一起的时候村民又开始打趣两人。有的人向一枝花坦白,见她每天穿的花里胡哨,还真以为她不安分。有的人夸张老六因祸得福。

说着说着就忍不住问一枝花怎么发现的。

一枝花守口如瓶,反而让大伙儿好奇不已。高氏都忍不住跟儿子分析,她听谁说的。

满村人数一遍,高氏数到小芳和方剑平,她看到他俩那天也往那边去了,还背个书包。

没容她说完,张老二就表示不可能,他俩看书哪有空钻玉米地。

张小草也没放在心上。偶尔听来富家的提起,张仁义个祸害,缺德事干多了,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一枝花跟老六的前妻打架的时候,他被小芳和方剑平误认成小偷暴打一顿。

这事太巧。

张小草再一想那天小芳顶着绿色毛巾往她四婶家那边去,顿时知道是去暗示一枝花。

大致经过说一遍,张小草就问:“是吧?”

高素兰恍然大悟:“我就说你怎么买个绿色的毛巾。”看向方剑平,“你居然跟我说随手拿的没看清。”

事已至此,方剑平也没必要隐瞒,“我们都不知道那女的是谁,怎么跟你说?”

“不知道?”张小草惊呼。

张支书连忙提醒:“小点声。”

小芳:“我们一直以为是一枝花。一枝花跟方剑平聊天说回娘家去了,我们才知道不是她。”

张支书摆手:“这些不重要。”

方剑平知道什么重要,“那天天气闷,屋里没什么风,池塘边有点风也不大,但有一片玉米地晃动的特厉害,我们便以为有人搞破坏。进去一看是张仁义,就赶忙出来了。没你们想的那么复杂,碰巧而已。”

张小草不禁说:“还真是人在做天在看?你们偶尔去一次也能碰见。”

方剑平也奇了怪了,他也没往那边去几次。偏偏每次想跟小芳独处就会遇到点事。

他俩这是什么命啊。

张支书不禁说:“他俩何止偶尔一次。两次了。”见张小草没听懂,“小叶子。”

“对哦。你俩这什么运气?”张小草忍不住打量他俩。

张支书:“我跟你们说别乱逛,你们还不信。现在信了吧?”

方剑平连连摇头,“不去,再也不去了。”

先是小年轻,后是中年人,再来一次保不齐撞见两个老不羞。

张支书还是不放心,问小草:“这事还有谁知道?”

张小草摇头。

方剑平不自在地干咳一声。

高素兰忙问:“真有?”

“四婶大概猜到了。”方剑平坦白,“一枝花太,太相信张仁义,压根没往那方面想,我们不得不当着她的面说戴绿帽子。当时四婶也在。”

张支书:“这么说她早就知道?一直没听说,估计就她自己知道。那没事,她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方剑平也是这样想的。

这件事像个石头一样终于落下来,方剑平心里踏实极了。

张小草走后,他就带着小芳去农场,给小芳买红头绳,买些好吃的,再给他爷爷奶奶买些清河当地特产。

以前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到家,所以什么都不敢准备。

现在知道他爷爷奶奶没大问题,也知道路上怎么走,大概能带多少东西,方剑平就可着身上的钱买。

结果买了两大包。

小芳跨坐在车后座上拎回来的。

方剑平载着她又载着东西,还顶着北风,以至于到家累得脸红脖子粗。

张支书赶忙接下来,“快歇会儿。”

高素兰忍不住惊呼:“咋买这么多?”

张支书瞪她。

高素兰解释:“剑平,我不是说给你爷爷奶奶买的多。这里面肯定有小芳的。”

张支书怕她又往柜子里锁,翻出来不等她伸手就给闺女:“快拿走。”

小芳抱着就跑。

高素兰忍不住唠叨:“要不了过年她就得吃完。”

方剑平接道:“吃完再买。”

高素兰被堵的没话了。

张支书翻着翻着不对劲,夹层里好像有什么东西,“火柴吗?”

方剑平下意识看过去,待看清上面的文字,顾不上他是老丈人,夺走就往屋里跑。

高素兰好奇:“啥呀?”

张支书确定自己没看错,否则他不可能慌成那样。

“避免怀孕的东西。”小声说。

高素兰想一会儿,反应过来,指着偏房又指指张支书,张口结舌:“那那——”

“就是你想的那样。”

高素兰压低声音问:“他啥意思?不想跟小芳生孩子?”

“生也得看时候。”

高素兰:“看啥?”

张支书心累:“赶上收小麦谁伺候她坐月子?”

高素兰懂了,反而越发不敢信:“剑平连这点都想到了?”

听她这样说张支书也挺意外,“可能问过他爷爷奶奶。”

方剑平想问,又怕信里说不清楚,老两口担心。所以决定见了面再问。

每年冬天北方都会下雪,张支书担心越晚回去雪越大,他的行李准备好,张支书就送他去车站。

方剑平原本想带小芳一起去。张支书没同意。

跟他一批的知青今年秋又回去几个。

张支书觉得姑娘家不容易,这次就把名额让给女知青。周长河没能回去,张支书怕他使坏,搞得小芳到了首都回不来。毕竟方剑平不是回去探亲,用的名义是回去看病。

周长河也想请病假回去,张支书没同意。不是故意跟他过不去,而是他万一在首都出点事,那连带张支书都有责任。

方剑平遇到事绝不会说,他老丈人给他开假病条。周长河可不一定。

张支书把这中间的厉害关系讲给方剑平听。等到首都,方剑平见到他爷爷奶奶就把这些转述给二老。

方奶奶不禁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孙媳妇啊?”

方剑平:“明年再有知青返城名额就让周长河他们回来。剩下的那些知青不知道咱家的情况,没有我岳父允许也不能离开清河,到时候就好了。”说着,一顿,“明年不行。”

方爷爷忍不住问:“又怎么了?”

“明年可能正好赶上小芳坐月子?”

老两口惊了一下,反应过来齐呼:“有了?”

“没,没有。”

方奶奶想问什么,算算日子,确实还没有,“那你还不加油。”

方剑平想笑:“我也想。可是万一赶上秋收怎么办?”

她奶奶想想农村的情况,也就冬天合适。三四月份虽然也行,可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没什么吃的。六七月份天气热,大人孩子都遭罪。

“你考虑的周到。小芳那孩子还好吧?”

方剑平:“五年级的课程快学完了。我岳父说,等到明年秋就去农场初中给她报名。”

方爷爷忍不住问:“这么快?”

方剑平点头:“她心思单纯,学习的时候心无旁骛,跟很多人比起来可以说事半功倍。”

“也对!”方爷爷想想孙媳妇一根筋,“她这样的人适合从事科研工作。”

方剑平不禁说:“现在哪还有机会。回头看看能不能学点别的吧。”

大学都不招生了,工农兵大学参差不齐。确实是个问题。

方爷爷说:“也挺好。你工作忙,她带孩子。你俩要是都忙,再赶上农忙,孩子就遭罪了。”

“小时候遭罪。大了巴不得我们没空管他。”说到此,方剑平想到他的打算,“爷爷,奶奶,我想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就领这一个。如果她跟小芳一样单纯,我们也没精力养太多。如果是个聪明的——”

方爷爷忍不住说:“那就别再生了。遗传这事,我当一辈子医生也没搞明白,太玄乎。”

方剑平笑了:“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方奶奶见孙子跟他们老两口的想法一样很是高兴,忍不住起身说:“等着。”

片刻,从卧室里拿出一包东西。

方剑平连忙接过去:“什么?”

“孩子的事我和你爷爷聊过。也建议你们就要一个。”方奶奶打开包裹,“我给孩子做的衣服,从出生到两岁都能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