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岳州之战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岳州之战,始于康熙十三年,终于康熙十八年,为三藩之乱时期在清朝和吴周间的一场战役,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即1674年6月13日,康熙帝命贝勒尚善作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军赴岳州。八月初三日,尚善率领军队向岳州进发。八月二十八日,因岳州吴军防守坚固,康熙帝又谕尼雅翰部奔赴江西,会合他部,夹攻岳州。但尚善及所部至岳州后,迁延不动。十二月,康熙帝命定远平寇大将军岳乐自江西攻长沙,以夹攻岳州。岳乐则主张先定江西,后攻长沙。
中期自1675年正月始,清廷采纳诸贝勒之见,命暂停攻岳州。1676年3月,岳乐率部包围长沙,并顿兵城下。尚善亦命其所部水师于洞庭湖击败吴军,攻取君山,逼近岳州。然之后尚善未作积极行动。1676年至1678年,双方战斗日趋激烈,尤其为康熙十七年上半年。清军连夺茶陵等十二座县城,又夺平江、湘阴。
1678年3月,数万兵力由永兴北上直取耒阳,进逼衡州。在实行军事进攻的同时,清军不断展开政治攻势,增大了吴军内部离心力,吴军大将林兴珠等人先后投降清军。在战争后期,1678年,康熙帝诏责尚善,以岳乐统军取岳州。后叛军杜辉等来犯,尚善遣军迎击,在洞庭湖打败叛军,杜辉败走。一月后尚善卒于军,同月,吴三桂病死。9月11日,康熙帝命急取岳州。1679年正月十八日,王度冲、陈珀等各以其舟师降。同时,吴应麒收残卒,挟辎重,溃围奔长沙。于是清军收复岳州。之后清军直下湖南,继而长沙被攻克。
三藩之乱岳州之战作为吴三桂政权生死存亡之关键战役,改变了之后历史的进程。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藩之乱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满清入关对于自己的能力认知不足,因为满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军事实力强大,但是政治实力不足,于是在满清统治时,面对这么大的领土疆域,地区管理经验不够,偏远地区无法管辖到,于是只能向汉人学习管理统治经验,满清统治者将手中的一部分权力分给了汉人。而这些汉人则是汉族中的地主阶级或者汉人将,所以满清统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三藩之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就像一部宏大的百科全书,妄图通过只言片语去了解一个人,这种思想和做法是不成熟的,不仅不成熟,甚至还有些幼稚。参差不齐的军事战争,兴衰交替的江山社稷,错综复杂的政治利益,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勾勒出一幅偌大的艺术绘画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着一些说不清楚的神色。 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需要全面透彻的审视,比如明朝的“救时宰相
你真的了解三藩之乱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好了,今天给带大家说说清朝历史上,康熙平定战乱。康熙是一位非常睿智的皇帝,文武双全,在管理皇朝方面,出现空前的繁荣,在打仗方面也彰显远见和谋略。 康熙图片 清康熙年间,三藩势力强大,手握重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撤藩势在必行,那么这三藩究竟是谁?又从何而来呢?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股势力合成三藩。平西王吴三桂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三藩之乱,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1673年春,康熙皇帝决定撤藩,因此他召集各部阁臣讨论撤藩之事。结果,在朝堂上,他撤藩的提议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最终,康熙帝力排众议,坚持要撤销三藩,因此引发了三藩之乱。三藩之乱席卷半个中国,持续了八年之久,清王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其中险象环生,把清王朝惊出了一身的冷汗。直到战争胜利后,还有很多群臣认为这场战争非常冒险。其实也不怪群臣们反对和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藩之乱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以复兴明朝为由,举起了反清的大旗。 这个反复无常的乱世枭雄,在西南一隅沉寂了十几年,终于还是暴露了自己的狼子野心。起兵之后,他亲自前往桂王朱由榔的坟前祭拜。为了表达自己对明朝的不舍,吴三桂甚至哭得站不起身来。但可惜,当年正是他绞死了桂王,现在这几滴鳄鱼的眼泪,根本无法让明朝遗老感动。 然而,耿精忠却是个例
三藩之乱。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673年,爆发三藩之乱。这时的清军远离战场只不过才十多年时间,却已无早年入关时的那般英勇之气了。平定三藩之乱,兵力主要还是以汉人为主。 那么,是什么让清军丧失了战斗力? 安逸的生活。 入关后,清兵丢掉了原有的马上作业习惯,生活的安逸、享受一点点的将八旗兵给腐化了。入关时,清兵可以以一当十,而在三藩之乱初期,曾经的马上民族居然箭箭虚发,士兵们毫无战
对三藩之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请求告老还乡,想把王位传给儿子尚之信。康熙同意尚可喜回老家,但是不同意尚之信继承王位,想要借此机会削藩,于是引发了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爆发之后,清朝顿时失去了半壁江山,局势一片糜烂,吴三桂饮马长江,不可一世。当时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台湾有郑经、广西有尚之信、陕甘还有王辅臣。清朝朝野一片哗然,不少大臣都主
很多人都不了解三藩之乱,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康熙亲政后,感受到了三藩的威胁,所以铁了心的要削藩,谁的建议也不听。不过三藩在当时也的确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有钱、有钱、有兵。在清朝,自然是不允许这样的异姓王存在的,当初之所以封他们为异姓王,谁也知道只不过是为了拉拢人心,还指望着他们立功呢。 现在反清势力几乎被消灭殆尽,自然也就不需要了。典型的卸磨杀驴,这个道理谁都懂。结果三藩之乱爆发了,康
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反清,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九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历时八年。而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阶段 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 战争开始,吴三桂兵出云贵,向湖南进攻,屡次大败清军,并迅速的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取得了空前的大胜。 而清军却已经十余年不经战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藩之乱,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清时期的“三藩之乱”,本质上来说,就是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与历朝历代的藩王叛乱夺取,并无差别。 我国数千年的王朝历史中,能够发动叛乱,夺取胜利的,也只有明太宗朱棣的“靖难之役”了,那还是朱允炆一次次脑残操作之下的胜利。 明显康熙不是朱允炆那样的脑残,不会给吴三桂机会的。 从历史来看藩王叛乱,夺取政权的困难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这样呢,主要还是
很多人都不了解三藩之乱,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
三藩之乱中清军如何布防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吴三桂起兵一个月后,康熙接到了吴三桂造反的报告,他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此后战报不断传来,清廷对吴三桂的进军方向有了预判,扼守长江咽喉要地的荆州就成了重中之重。 当时的荆州就是现在的湖北江陵,向来是七省通衢之要地,本身湖北地区的驻防八旗就驻扎在荆州府,有八旗官兵5700多人。 荆州一
为什么三藩之乱会爆发?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辖藩镇。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
历史上清朝三藩之乱后尚可喜家族的下场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从龙入关人员以及入关后的归附者外,考察八旗汉军还必须要关注这支军队中的一股特殊势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顺王及续顺公”所部人员的编制变化。所谓“三顺王”及“续顺公”,是指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崇德年间先后降附清朝后金的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和沈志祥。孔、耿、尚三王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初四汉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导读:从16世纪末期开始,来自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开始崛起,在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的征战,他们不仅统一了东北、内蒙地区的少数民族诸部落,还屡次入侵大明,占领了山海关之外广袤千里的辽东之地。 进入17世纪之后,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效仿中原王朝,建立大清政权,正式与明朝分庭抗礼。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三藩之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满清入关对于自己的能力认知不足,因为满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军事实力强大,但是政治实力不足,于是在满清统治时,面对这么大的领土疆域,地区管理经验不够,偏远地区无法管辖到,于是只能向汉人学习管理统治经验,满清统治者将手中的一部分权力分给了汉人。而这些汉人则是汉族中的地主阶级或者汉人将,所以满清统治
对清代三藩之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三藩之乱到底是什么样的?两藩王作乱为什么叫三藩?其中谁没有参与反清? 康熙二十年冬,清军攻入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尽。至此,清廷彻底平定了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虽说叫三藩之乱,但是实际上只有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两个藩王造反。而三藩中的平南王尚可喜却始终没有加入叛军阵营。那么整个三藩之乱过程中尚可喜又扮演什么角色呢? 平南